旅鼠死亡大遷徙
旅鼠的死亡大遷移之謎
當旅鼠的數量實在太多,而天敵數量總是有限,無論怎樣地暴露自己都收效甚微。因此它們會顯示出一種非常強烈的遷移意識,聚集在一起,漸漸地形成大群,開始時似乎沒有什么方向和目標,到處亂竄,就像是出發之前的亂忙,正在準備似的。但是后來,不知道是誰下了命令,也不知誰帶頭,它們卻忽然朝著同一個方向,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往往是白天休整進食,晚上摸黑前進,沿途不斷有老鼠加入,而隊伍會愈來愈大,常常達數百萬只,逢山過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赴后繼,沿著一條筆直的路線奮勇前進,決不繞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無懼色,紛紛地跳將下去,直到被洶涌澎湃的波濤所吞沒,全軍覆沒為止。這就是旅鼠的第三大奧秘。
網上流行一篇署名“桑內斯”的“美文”《浩蕩祭大海——奔赴死亡之約》,轉自《讀者》2005年第15期,據說是一位挪威癌癥病人在追隨旅鼠奔向死亡的旅途中,頓悟了生命的真諦:無須畏懼死亡,因為生和死都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內容和文筆看,不像是翻譯作品,當是某個國內作家的假冒之作,里面繪聲繪色地描繪自己跟蹤目睹數百萬只旅鼠為了物種的利益,在浩浩蕩蕩的長途跋涉之后集體跳海自殺的場面,其實是從國內介紹“旅鼠之謎”的科普文章改編而來。
傳說,當旅鼠數量達到頂峰時,它們就會自發地集體遷移,奔赴大海自殺,只留下少數同類留守并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圣任務。迪斯尼在1958年拍攝的記錄片《白色荒野》中,就記錄了旅鼠成群結隊地遷徙、最終跳海自殺的場面,配上了非常煽情的解說。這部奧斯卡獲獎影片影響深遠,使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動人傳說在西方家喻戶曉。
不過那部記錄片的場面是偽造出來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拍攝的,那個地區并不產旅鼠。攝影組到北極地區向因紐特小孩買了幾十只旅鼠,讓它們在一個覆蓋著雪的轉盤上奔跑,從各個角度拍攝,剪輯后就出現了成千上萬只旅鼠大遷移的情景。之后,攝影組把這些旅鼠帶到懸崖上,希望拍攝它們跳到懸崖下的河中淹死的場面。不料旅鼠卻不愿往下跳,在等了兩天之后,不耐煩的攝影組把這些旅鼠趕下了懸崖,人為制造了跳海自殺。
旅鼠的數量為什么會出現周期性的變化,是一個還沒有定論的生物學課題,可能與天敵、食物、氣候、季節等因素有關系。一個很明顯的但還未得到證實的解釋是,旅鼠數量的劇增破壞了植被,出現食物匱乏,導致大批旅鼠被餓死。然后植被開始回復,出現了新一輪的循環。實際上這并非旅鼠特有的現象,在嚴酷條件下生存的其他一些小動物,其種群數量也會出現類似的周期性變化。
雖然對這個問題的答案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專家們在這一點是一致的:旅鼠不會集體自殺。在旅鼠數量劇增,當地的食物變得稀少時,旅鼠和其他動物一樣,會向其他地方擴散。人們觀察到,在挪威山區,山上的旅鼠向山谷擴散,有一部分會逐漸到了湖邊和海邊,在那里安置下來。但隨著后來者越來越多,有些就會試圖游到對岸去,有的就被淹死了。這可能就是旅鼠集體自殺的神話的源頭。
近年來也有些專家試圖從旅鼠自身的變化解釋其數量減少之謎。隨著鼠口密度的增大,旅鼠彼此之間出現了更多的社會交流和壓力,導致體內激素水平出現變化,從而使其繁殖力下降,變得更有攻擊性。在群體密度過大時,旅鼠的反應不是犧牲自己,而是更傾向于攻擊其他旅鼠,乃至出現自相殘殺。
旅鼠奔赴死亡之約的神話不會像旅鼠從天而降的神話那樣輕易消失。不管專家們如何澄清,這個神話會一直被當成一個科學事實、做為一個有教育意義的自然奇觀流傳下去。畢竟,對許多人來說,一個美麗的謊言勝過冷酷的事實。
誰能簡單介紹一下旅鼠的自殺大遷徙的奧秘
旅鼠,哺乳動物,常年居住北極,體形橢圓,四肢短小,比普通老鼠要小一些,最大可長到15厘米,尾巴粗短,耳朵很小,兩眼閃著膽怯的光芒,但當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它也會勃然大怒,奮力反擊。愛斯基摩人稱其為來自天空的動物,斯堪的納維亞人稱之為“天鼠”。這是因為在特定的年頭,它們的數量會大增,就象天兵天將,突然降臨。
旅鼠的繁殖能力很強。一只母旅鼠一年可生產6~7窩,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后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記錄是出生后14天便可交配),經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窩小旅鼠,每窩可生11個,據此速度,一只母鼠一年可生成千上萬只后代。
為便于在冬天打洞,一到秋天旅鼠的前爪就長出一層角質,像兩把鏟子.
與高度繁殖力相適應,旅鼠為了補充繁殖時所消耗的能量,它的食量驚人,一頓可吃相當于自身重量兩倍的食物,而且食性廣,草根、草莖和苔蘚之類幾乎所有的北極植物均在其食譜之列,它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人們戲稱旅鼠為“肥胖忙碌的收割機”。
旅鼠的天敵頗多,像貓頭鷹、賊鷗、雪鶚、北極狐、北極熊等均以旅鼠為食。一對雪鶚和它們的子女們一天就可吃掉100只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馴鹿,也會對旅鼠大開殺戒,用蹄將其踩死,然后吃掉,也算得上改善一下生活。
旅鼠“死亡大遷移”之謎.
在平常年份,旅鼠只進行少量繁殖,使其數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變。只有到了豐年,當氣候適宜和食物充足時,才會齊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數量急劇增加,一旦達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頃有幾百只之后,奇怪的現象便發生了:幾乎所有旅鼠突然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它們東跑西顛,吵吵嚷嚷,永無休止,停止進食,似乎是大難臨頭,世界末日就要來臨似的。這時它們便一反常態,不再是膽小怕事,見人就跑,而是恰恰相反,在任何天敵面前都毫無懼色,無所畏懼,有時甚至會主動進攻,天不怕地不怕。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連它們的毛色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便于隱蔽的灰黑變成目標明顯的桔紅,以便吸引天敵的注意,來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們。與此還顯出一種強烈的遷移意識,紛紛聚在一起,漸漸形成大群;先是到處亂竄,像是出發前的忙亂,接著不知由誰一聲令下,則會沿著一定方向進發,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總是它們最終的歸宿。有趣的是,當它們進行這種死亡大遷移時,總會留下少數同類看家,并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圣任務,使其不致于絕種。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排好了似的。
1985年的春天,成群結隊的旅鼠浩浩蕩蕩地挺進挪威山區,所到之處,草木被洗劫一空,莊稼被吃得一塌糊涂,牲畜被咬傷。旅鼠成災,給當地造成了極大的損失,人們憂心忡忡。到了4月份,這群旅鼠大軍突然以日行50公里的速度直奔挪威西北海岸,遇到河流,走在前面的會義無反顧地跳入水中,為后來者架起一座“鼠橋”;遇到懸崖峭壁,許多旅鼠會自動抱成一團,形成一個個大肉球,勇敢地向下滾去,傷的傷,死的死,而活著的又會繼續前行,沿途留下了不可勝數的旅鼠的尸體。就它們逢山過山,遇水涉水,勇往直前,前仆后繼,沿著一條筆直的路線奮勇向前,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無懼色,紛紛跳將下去,奮力往前游去,直到全軍覆沒。
遷徙、旅行和旅游
現在疫情形勢還是比較嚴峻,加上在家看孩子,暫時還出不去。有點空閑時間干什么呢?學習一點關于旅行的知識吧,以便為以后出行先在理論上先打個基礎。
旅行的種類。歸納起來大致有三種:遷徙,旅行和旅游。
其實很早以前人類就開始在地球上不停地移動了。比如說目前認為的所有現代人類的共同祖先是非洲的尼安德特人,那么我們肯定是從非洲遷徙過來的。我國近代的“湖廣填四川”,現代的“三峽移民”,也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人口遷徙活動。遷徙最大的特點是從甲地到乙地,然后不再回到甲地。
旅行和旅游的區別在于,旅行是廣義的,而旅游的范圍比較窄。所有旅游都是旅行,但不是所有旅行都是旅游。
任何目的都可能導致旅行。比如商務旅行(談生意為主),研學旅行,到外地參觀學習,遠距離戶外運動旅行(穿越、徒步、自行車騎行等)等等,這些都是旅行。
旅游則是個人以前往異地尋求審美和愉悅為主要目的而度過的一種具社會、休閑和消費性的短暫經歷。旅游具有兩個很突出的特點:一個是持續時間短,另一個是以休閑娛樂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