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陰(趙麗宏) 1 這篇文章的主旨 2 光陰的特性
《光陰》(趙麗宏)
誰也無法描繪出他的面目,但世界上處處能聽到他的腳步.
當旭日驅散夜的殘幕時,當夕陽被朦朧的地平線吞噬時,他不慌不忙地走著,光明和黑暗都無法改變他行進的節奏.
當蓓蕾在春風中粲然綻開濕潤的花瓣時,當嬰兒在產房里以響亮的哭聲向人世報到時,他悄無聲息地走著,歡笑不能挽留他的腳步,
當枯黃的樹葉在寒風中飄飄墜落時,當垂危的老人以留戀的目光掃視周圍的天地時,他還是沉著而又默然地走,嘆息也不能使他停步,
他從你的手指縫里流過去.
從你的腳底下滑過去.
從你的視野和你的思想里飛過去……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無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間創造著種種奇跡.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塵土,把幼苗雕成大樹,把荒漠變成城市和園林,當然,他也能使繁華之都衰敗成荒涼的廢墟,使锃亮的金屬爬滿綠銹、失去光澤.老人額頭的皺紋是他刻出來的,少女臉上的紅暈也是他描繪出來的.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運動正是由他精心指揮著.
他按時撕下一張又一張日歷,把將來變成現在,把現在變成過去,把過去變成越來越遙遠的歷史.
他慷慨,你不必乞求,屬于你的,他總是如數奉獻.
他公正,不管你權重如山、腰纏萬貫,還是一介布衣、兩袖清風,他都一視同仁.沒有人能將他占為己有,哪怕你一擲千金,他也就決不會因此施舍一分一秒.
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長出綠蔭,結出沉甸甸的果實,你漠視他,他就化成輕煙,消散得無影無蹤.
有時,短暫的一瞬會成為永恒,這是因為他把腳印深深地留在了人們的心里.
有時,漫長的歲月會成為一瞬,這是因為濃霧和風沙湮沒了他的腳印.
提問:1.為什么說“生命的繁衍和世界的運動正是由他精心指揮著”?
2.本文中“光陰”有何特點?請分條概括
3.文章中對比手法的運用很成功,試找出一處加以賞析.
4.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A.這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詩化散文,作者以清麗飄逸的筆觸,表達了對時間的哲理性思考,告誡人們應該珍惜時間.
B.文中作者以“他”指代時間,使時間成為一個具有神秘力量的人物,從而使難以觸摸的事物變得生動可感.
C.本文最值得稱道的是修辭手法的嫻熟運用,使文章有了詩一般的美感.
D.作者在本文中運用了大量的第二人稱代詞“你”,而沒有運用第一人稱“我們”,表明作者是個珍惜時間的人.
E.本文緊扣“時光”,以時間為序,先寫“蓓蕾”,次寫“枯黃的樹葉”,最后寫了自己對光陰的思考與感悟.
「參考答案」
1.因為他是一把神奇而又無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間創造著種種奇跡.
2.永不停止
慷慨奉獻
公正無私
3.如:“你珍重他,他便在你的身后長出綠陰,結出沉甸甸的果實.你漠視他,他就化為輕煙,消散得無影無蹤.”這段話深含哲理,運用對比的手法,告誡人們要珍惜時間,不要讓時間從我們手中悄悄溜走.(只要找出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賞析言之有理即可.)
4.D E
怎樣概括文章主旨
1、從文章標題入手。有些標題概括了文章的中心,體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也有的標題直接揭示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2、從分析文章的開頭、結尾入手。有的文章開篇點題,起到統領全文、點明或暗示中心的作用;有的文章則在篇末點明或深化中心。
3、從分析文中議論句、抒情句入手。有的文章中的議論句或抒情句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如《荔枝蜜》。
4、從分析人物、事件或概括段意入手。有些文章的主旨隱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需作綜合歸納才能明確。
5、從分析文章的背景入手。分析文章的中心,有時還需了解分析有關時代背景,弄清文章內容與時代背景的關系,了解文中的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發生的,從而掌握作者的寫作意圖。
擴展資料:
一、文章要素
文章的基本要素——主題、材料、結構、語言,是文章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以往各種寫作論著論之甚詳,但對其概念內涵的揭示似欠斟酌,定義并不嚴格。
新近出版的寫作論著,或沿用舊說,或雖有改動而仍值得商榷。本文擬從嚴格意義上的定義要求出發,結合有關知識,對這四個要素概念的種種“定義”質疑問難,并試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見,以就教于寫作界同行。
二、主旨意義
1、主要的意義﹑用意或目的(也就是中心思想)。
2、猶主張,主意。更加抽象,有時可以理解為想要體現的一種精神。
3、在寫作教學中:指作者在說明問題、發表主張或反映社會生活現象時,通過文章或作品的全部內容表達出的基本觀點,是文章的敘寫、議論目的。在記敘文類中,主旨與主題是相同的概念;在議論等類文章中,寫作意圖一般稱主旨,不稱主題。
初升之月的魅力主旨是什么
初升之月的魅力
[美]彼得·斯坦哈特
①我家附近有一座小山,我常常在夜間爬上去。城市的噪音變成了遠遠的低語。在黑暗的寂靜中,我分享著蟋蟀的歡樂和鴟鵂(chī xiū,貓頭鷹)的自信。但我來觀看的是月出的活劇。這使我心中重新獲得被城市過于慷慨地消耗掉的寧靜與明澈。
②從這座小山上,我已觀看過多次的月出。每一次月出,就像美妙的音樂一樣,激動我的心弦,然后又撫慰我的心靈。
③凝望月亮是一門古老的藝術。對于史前時代的獵人們來說,頭頂上的月亮就像心跳一樣準確無誤。他們知道,每隔29天,月亮就會變得豐滿圓潤,光華四射,然后生病消瘦而死去,接著又再次誕生。能憑經驗懂得月亮的變化模式一定是一件很深奧的事。
④但我們住在戶內的人,卻與月亮失去了聯系。路燈的閃爍和污染的灰塵像面紗一樣遮住了夜空。雖然,人類已經在月球上漫步,但月亮卻變得不是那么熟悉了。我們之中很少有人能說出當晚的月亮將在什么時間升起。它仍然在吸引著我們的思緒。如果我們毫無預料地突然看到一輪滿月,巨大金黃,掛在地平線上,我們會茫然不知所措,只能凝眸回望它那端莊的儀容。而對那些凝望者,月亮是會有所賜予的。
⑤我懂得月亮的賜予是在一個七月的晚上,在山上。太陽已經落山了,我注視著東面,在一道山脊的那一邊有一團明亮的桔黃色的光亮,看上去像林中的篝火。突然間,那道山脊本身似乎猛地燃燒了起來。那初升的月亮又大又紅,由于夏日大氣中的灰塵和水汽而變得形狀怪誕,從樹林中赫然升起。
⑥就由于被大地灼熱的氣息所歪曲,月亮看起來性格乖戾,殘缺不全。當月亮脫離了山脊而升起時,它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堅定性和權威感。它的面色變化著,從紅色變成桔色,變成金色,再變成冷黃色。它似乎是從暗淡下來的大地中吸取著光明,隨著月亮的上升,下面的山巒和山谷變得越來越暗淡無光。當月亮脫離了地平線,胸脯豐滿渾圓,帶著象牙色的清輝獨自掛在那里時,山谷已成了這幅景色中的一些深深的陰影。突然間,我感到一種自信和一種幾乎想放聲大笑的歡樂。
⑦這一幕延續了一個小時。月出是緩慢的,充滿了種種微妙之處。要觀賞它,我們必須漸漸置身于更古老、更耐心的時間觀念之中。觀賞月亮執著地逐漸升高就是在我們自己心中找到一種不尋常的寧靜。我們的想像力漸漸意識到宇宙的廣漠,大地的遼闊,感到我們自身的存在是多么不可思議。我們感到渺小,但享有特殊的榮幸。
⑧我常常回到初升之月的身邊,特別是當各種事務把悠閑和夢幻的清晰擠到我生活的一個小小的角落中去時,我更受到強烈的吸引。于是我就到我的小山上去,等待那獵人的月亮,巨大、金黃的月亮升起在地平線上,使夜充滿夢幻。
⑨一只鴟鵂從山嶺之巔猝然撲下,無聲無息,但明亮如焰。一只蟋蟀在草叢中尖聲吟唱。我想起詩人和音樂家,想起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想起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創作的羅蘭佐說道:“月光睡眠在這岸上何等美妙!讓我們在這里坐下,讓音樂之聲輕輕注入我們耳中。”我思索著,他們的詩句與音樂是否像蟋蟀的樂曲一樣,在某種意義上正是月亮的嗓音。帶著這樣的思緒,我那城市生活引起的.茫然迷亂融化在夜的安謐之中。
⑩戀人們和詩人們在夜里找到更深刻的含義。我們也都會情不自禁地提出更深刻的問題——關于我們的起源、我們的命運。在月亮升起時,當我們按照天空的速度減緩我們大腦的節奏時,魔力就悄悄地籠罩了我們。我們打開感情的閥門,使我們大腦中那些在白晝里被理智鎖住的部分驅動起來。越過遙遠的時空,我們傾聽古代獵人們的喃喃低語,看見久遠以前詩人們和戀人們的幻夢重現。(選自《讀者》,有改動)
1.文章寫到了哪些月亮“凝望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節中“月亮的賜予”指的是什么?請聯系上下文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⑨節中,作者為什么要寫“無聲無息,但明亮如焰”的鴟鵂和“在草叢中尖聲吟唱”的蟋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所流露的情感,引發了你什么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我”(“我們”)、獵人、詩人、戀人。
2.在觀察初升之月的過程中,讓人深切感受到“自信”“歡樂”“寧靜”“榮幸”,享受這“初升之月的魅力”。
3.為了襯托月光下夜的安謐。
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