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精品毛片_久久精品男人的天堂_久久午夜影院_国产视频亚洲视频

當前位置: 首頁 安卓手游資訊 手游資訊

夢想城鎮河流種類

一、「夢想城鎮布局攻略」河流用對大出彩

使用指南:在移動鍵中挑選土地放置,找到藍色河流圖標,點擊即可鋪設河流。

布局建議:選定理想位置進行河流鋪設,參考周邊布局設計河流框架。

選用不規則河流能營造更真實感。

在整體布局中,注意裝飾小部件的顏色呼應,特別是在有對岸的情況下。

提示:以上示意圖反映不同布局階段的游戲版本,不影響布局攻略的實用性。

如有疑問,請留言討論。記得關注我們的動態,別忘了點贊哦!

二、黃河的資料

[編輯本段]基本信息

黃河長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76平方公里,流經9個省區,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巴顏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約古宗列渠是黃河的正源,源頭于巴顏喀拉山脈的雅拉達澤峰,干流長度4675千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縣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是內蒙古自治區的河口鎮,中、下游分界點是河南省的舊孟津。黃河的入??诤訉?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5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的深度只有1.2~1.5米。

[編輯本段]自然特征

地理位置

黃河流域界于北緯32°至42°,東經96°至119°之間,南北相差10個緯度,東西跨越23個經度,集水面積75.2萬多平方公里,黃河全長5464公里,河源至河口落差4830米。流域內石山區占29%,黃土和丘陵區占46%,風沙區占11%,平原區占14%。

黃河源于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干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分別為: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注入渤海。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且河床較高,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因此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

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東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占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后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于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洼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洼地比較開闊平展。

黃河從貴德至民和境內海拔在3000到1600米之間,從民和下川口進入甘肅,這一段氣候溫和濕潤有"高原小江南"的美譽,水流清澈見底又有“天下黃河貴德清”的說法。寧夏的寧夏平原和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因為處在黃河上游的河谷地帶,水源豐沛,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水草豐美,因此被稱為塞上江南。

流域概況

黃河從源頭到內蒙古自治托克托縣區河口鎮為上游,河長3472千米;河口鎮至河壺口瀑布南孟津間為中游,河長1206千米;桃花峪以下為下游,河長786千米。(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這里采用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黃河橫貫中國東西,流域東西長1900千米,南北寬1100千米,總面積達752443平方千米。

黃河,像一頭脊背穹起、昂首欲躍的雄獅,從青藏高原越過青、甘兩省的崇山峻嶺;橫跨寧夏、內蒙古的河套平原;奔騰于晉、陜之間的高山深谷之中;破“龍門”而出,在西岳華山腳下掉頭東去,橫穿華北平原,急奔渤海之濱。它流經9個省;區,匯集了40多條主要支流和1000多條溪川,行程5464公里,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長河。全流域年平均降水400毫米左右,而黃河平均年徑流總量僅574億立方米,在中國河流中居第八位。流域內,連同下游豫、魯沿河地區共有2億多畝耕地,1億左右人口。

黃河全河多年平均天然徑流量580億立方米,流域平均年徑流深77毫米,流域人均水量593立方米,耕地畝均水量324立方米。

黃河中游河段流經黃土高原地區,因水土流失,支流帶入大量泥沙,使黃河成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最大年輸沙量達39.1億噸(1933年),最高含沙量920千克/立方米(1977年)。三門峽站多年平均輸沙量約16億噸,平均含沙量35千克/立方米。黃河是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主要支流

黃河主要支流有白河、黑河、湟水、祖厲河、清水河、大黑河、窟野河、無定河、汾河、渭河、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其中渭河為黃河的最大支流。

主要湖泊

有扎陵湖、鄂陵湖、烏梁素海、東平湖。

黃河流域衛星地圖干流峽谷

黃河干流上的峽谷共有30處,位于上游河段的28處,位于中游段流的2處,下游河段流經華北平原,沒有峽谷分布。干流峽谷段累計長1707千米,占干流全長的31.2%。

生物資源

黃河干流總共有魚類121種(亞種),干流中純淡水魚類有98種,占總數的78.4%。主要經濟魚類有花斑裸鯉、極邊扁咽齒魚、厚唇裸重唇魚、黃河裸裂尻魚、瓦氏雅羅魚、北方銅魚(鴿子魚)、鯉魚、鯽魚。黃河上游魚類種類只有16種,組成也較簡單,僅有鯉科、鰍兩科的裂腹魚、雅羅魚、條鰍等。中下游魚類大體相似,均以鯉科為主。中游有71種魚類,但缺乏自然的鰱、鳙、鳊、魴等典型平原類群的魚類,中游上段有與上游共有的裂腹魚和條鰍等,下游的魚類種類和數量都較多,有78種,其中有多種過河口魚類及半咸水魚類。對黃河支流的調查資料統計看,據甘肅洮河、陜西渭河、涇河的魚類統計看,以渭河水域種類較多,有30種,洮河次之有11種,涇河則僅有4種。上中游支流中多數是鯉科、鰍科的小型魚類,另外有少數嘗科及鯰魚等,經濟魚類為鯉、鯽、雅羅魚及鯰魚等。

歷史上,黃河流域曾經長時期作為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被譽為中華文化的搖籃。歷史上頻繁的災害,也使黃河被稱為“中國的憂患”,從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黃河決口1590次,大的遷途26次。平均三年有兩次缺口,百年有一次大改道。1938年黃河改道,河水南下奪淮,淹沒豫東、皖北和蘇北大片土地,受災人口1250萬,死亡89萬。

注釋:

近年,黃河水域生物遭到破壞,魚類現已不到百種。蘭州市漁業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認為,黃河上游生態環境惡化,水土流失致使黃河含沙量大;黃河水量受干旱少雨日趨減少;工業城鎮廢水的污染;人為捕撈等因素,都是導致黃河生物減少的原因。

為使黃河水域生態得到修復及養護生物資源,甘肅省農牧廳漁業處從二000年開始,針對黃河甘肅段實行“增殖放流”計劃。據漁業處負責人介紹,投放數量從去年的七百余萬尾,已增加到今年的八百萬尾,以黃河土著魚種——黃河鯉魚、鯰魚、草魚、鳙魚為主要投放對象。

河流分段

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有多種說法。黃河水利委員會以河口鎮與桃花峪劃分上、中、下游;傳統的中學教科書以河口鎮與孟津劃分上、中、下游;學者楊聯康經考察后認為以青銅峽、孟津劃分更合適;學者許韶立主張以河南省焦作市武陟縣嘉應觀作為黃河中下游分界線。下面為黃河水利委員會的劃分方案。

上游

從青??ㄈ涨燎嗪YF德龍羊峽以上部分為河源段。河源段從卡日曲始,經星宿海、扎陵湖、鄂陵湖到瑪多,繞過阿尼瑪卿山和西傾山,穿過龍羊峽到達青海貴德。該段河流大部分流經于三四千米的高原上,河流曲折迂回,兩岸多為湖泊、沼澤、草灘,水質較清,水流穩定,產水量大。河段內有扎陵湖、鄂陵湖,兩湖海拔高程都在4260米以上,蓄水量分別為47億立方米和108億立方米,為中國最大的高原淡水湖。青?,敹嘀粮拭C瑪曲區間,黃河流經巴顏喀拉山與阿尼瑪卿山之間的古盆地和低山丘陵,大部分河段河谷寬闊,間或有幾段峽谷。甘肅瑪曲至青海貴德龍羊峽區間,黃河流經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水力資源豐富。發源于四川岷山的支流白河、黑河在該段內匯入黃河。

從青海龍羊峽到寧夏青銅峽部分為峽谷段。該段河道流經山地丘陵,因巖石性質的不同,形成峽谷和寬谷相間的形勢:在堅硬的片麻巖、花崗巖及南山系變質巖地段形成峽谷,在疏松的砂頁巖、紅色巖系地段形成寬谷。該段有龍羊峽、積石峽、劉家峽、八盤峽、青銅峽等20個峽谷,峽谷兩岸均為懸崖峭壁,河床狹窄、河道比降大、水流湍急。該段貴德至蘭州間,是黃河三個支流集中區段之一,有洮河、湟水等重要支流匯入,使黃河水量大增。龍羊峽至寧夏下河沿的干流河段是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也是中國重點開發建設的水電基地之一。

從寧夏青銅峽至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部分為沖積平原段。黃河出青銅峽后,沿鄂爾多斯高原的西北邊界向東北方向流動,然后向東直抵河口鎮。沿河所經區域大部為荒漠和荒漠草原,基本無支流注入,干流河床平緩,水流緩慢,兩岸有大片沖積平原,即著名的銀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沿河平原不同程度地存在洪水和凌汛災害。河套平原西起寧夏下河沿,東至內蒙古河口鎮,長達900千米,寬30~50千米,是著名的引黃灌區,灌溉歷史悠久,自古有“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

中游

三門峽至桃花峪區間的河段由小浪底而分為兩部分:小浪底以上,河道穿行于中條山、崤山之間,為黃河干流上的最后一段峽谷;小浪底以下,河谷漸寬,是黃河由山區進入平原的過渡地段。

下游

河南孟津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河長786千米,流域面積僅2.3萬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積的3%;下游河段總落差93.6米,平均比降0.12‰;區間增加的水量占黃河水量的3.5%。由于黃河泥沙量大,下游河段長期淤積形成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黃河約束在大堤內成為海河流域與淮河流域的分水嶺。除大汶河由東平湖匯入外,本河段無較大支流匯入。

下游河段除南岸東平湖至濟南間為低山丘陵外,其余全靠堤防擋水,堤防總長1400余千米。歷史上,下游河段決口泛濫頻繁,給中華民族來了沉重的災難。由于黃河下游由西南向東北流動,冬季北部的河段先行結冰,從而形成凌汛。凌汛易于導致冰壩堵塞,造成堤防決溢,威脅也很嚴重。

下游河段利津以下為黃河河口段。黃河入??谝蚰嗌秤俜e,不斷延伸擺動。目前黃河的入??谖挥诓澈撑c萊州灣交匯處,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經清水溝淤積塑造的新河道。最近40年間,黃河輸送至河口地區的泥沙平均約為10億噸/年,每年平均凈造陸地25至31平方公里。

[編輯本段]人文特征

黃河水流湍急,歷史上有“天下黃河不橋”的說法。蘭州地處高原,此處河段自古靠羊皮筏和小木船擺渡,極為不便。明洪武中,宋國公馮勝于蘭州城西建浮橋一座,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里處,稱“鎮遠橋”;洪武十八年(1385),指揮楊廉移建于城西北l公里古金城關(今白塔山南),浮橋用巨艦24艘,以二鐵纜四麻纜維系而成,船上鋪木板而行,被稱為“黃河第一橋”。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

直到光緒三十三年(1907),在甘肅洋務總辦彭英甲的建議下,將浮橋改為鐵架橋,由德商承建,但物資運輸和施工全由我國承擔。各地百姓以駱駝、大輪施車,遠涉千里,東自天津等地運輸架橋材料,終于在黃河上架起第一座鐵橋。橋長250米,寬18米,下設四墩,墩用水泥鐵柱作成,墩上用石塊鋪墊,耗資白銀三十六萬余兩。1954年加固,上架弧形鋼架拱梁,結構美觀,氣勢更見雄偉。橋西200米處有黃河索道,直通白塔山山頂。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為“中山橋”。

黃河上的第一座正式橋梁是由比利時工程公司承包修建的鄭州黃河鐵路橋。該橋1903年開工,1906年竣工。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在黃河上只有鄭州黃河鐵橋、濼口黃河大橋和蘭州的公路橋等3座由外國人設計、施工的橋梁。新中國成立后,陸續在黃河上建成幾十座大橋,使黃河天塹變成了通途。蘭州黃河鐵橋將軍柱

環境保護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于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睹献印る墓稀吩涊d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后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于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并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松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于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后,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編輯本段]發展變化

黃河斷流

從1972年起黃河經常出現斷流的情況。斷流的原因有很多,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全球變暖——隨著近年來全球變暖情況的加劇,一方面使得河道的蒸發量大增,另一方面春夏季上游冰川的溶化大量吸收熱量,造成內陸局部氣溫低于往常,減小了內陸和海洋之間的溫差,進而造成季風減弱,缺少季風從海面帶進內陸的水汽。雖然全球變暖使冰川融化加大上游水源的流量,卻抵消不了蒸發量的提高和季風減弱的影響效應。造成中下游的水量逐年減少。

2.植被破壞——黃土高原地區植被破壞嚴重,缺少植被涵養的土地逐步沙漠化,蒸發量變高,土地干燥地下水需要不停吸收流經河道才能補充。

3.灌溉方式落后——黃河中上游流經的多為經濟較不發達的老少邊窮地區,缺少節水灌溉的技術和資金,多為大水漫灌,黃河水浪費嚴重。

①上游屬干旱半干旱區降水率極少,中游為主要補給區但水土流失嚴重、季節變化大,下游流域面積小,補給少;

②流域內人口增長快,人口增長速度遠遠超過了糧食增長率;

③近幾十年來,隨著社會發展,黃河沿岸工業和城市用水量不斷增加,引黃灌溉面積不斷擴大;

④水庫調節能力較低,水資源管理不統一;

⑤水費低廉,低水價喚不起人們的節水意識,工農業用水浪費極大;

⑥環境污染急劇降低黃河水的利用率。

⑦河道沿岸工廠污水排放過多。

懸河

由于泥沙淤積,全長5464公里的黃河的大部分河段里,河床都高于流域內的城市、農田,全靠大堤約束,它因而被稱為“懸河”。那么黃河是從什么地方開始成為“懸河”的呢?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西南部的磴口縣,在這里,黃河河道比縣城所在地平均高出4至6米。

河道變遷

黃河是我國第二條大河,自遠古以來即為多泥沙河流。公元前4世紀黃河下游因河水渾濁即有“濁河”之稱。公元1世紀初,有人指出“河水重濁,號為一石而六斗泥”。唐宋以后泥沙有增無減。這些泥沙中的一部分堆積在下游河床上,日積月累,河床淤高,全靠堤防約束,時久形成懸河。每逢伏秋大汛,防守不力,輕則漫口決溢,重則河道改徙。據歷史記載,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④公元10世紀~1127年(唐末至北宋末)

經近千年的堆積,到唐末開始,黃河下游河口段已逐漸淤高。公元 893年(唐景福二年)河口段,發生近百里的改道。到五代時期,決口的頻率明顯增加,平均不到三年就有一次泛決。

至11世紀初,在今山東商河、惠民、濱州市縣境內,河道又“高民屋殆逾丈”。此后決口地點又上移到澶州(今河南濮陽)、滑州(今滑縣東舊城)一帶??偟内厔菔?,河道逐漸向北擺動。五代末年、北宋前期決出的赤河、橫隴河,都在唐代大河之北。

1048年商胡埽(今濮陽東昌湖集)決口,北流經今滏陽河與南運河之間,下游合御河(今南運河)、界河(今海河)至今天津入海,史稱“黃河北派”。這是黃河變遷史上的第三次重大的改道。(黃河北流大的共有三次:商胡埽、小吳埽、內黃口)

⑤ 1128年~16世紀中葉(金元至明嘉靖萬歷時)

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為阻止金兵南下,宋東京留守杜充竟然在今河南滑縣西南人為決河,使黃河東流經豫東北、魯西南地區,匯入泗水,奪泗入淮。從此黃河離開了春秋戰國以來流經今浚、滑一帶的故道,不再進入河北平原,在此后的700多年中,以東南流入淮為常。這是黃河下游變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也是黃河第四次重大的改道。

浚、滑之間原是黃河下游的窄道,由于這一段河道的控制,以下河道決口后擺動的范圍,基本上限制在太行山以東、山東丘陵以北的河北平原上,離開了這段河道以后,下游河道折向東或東南,擺動于豫東北至魯西南地區。在金代,有記載的12次決口中,決后河道擺動在該地區占10次。

1286年(至元二十三年)10月,黃河在原武、陽武、中牟、延津、開封、祥符、杞縣、睢州、陳留、通許、太康、尉氏、洧川、鄢陵、扶溝等15處決口。大致可以分成三股;一股在中牟境內折而南流,經尉氏、洧川、扶溝、鄢陵等地,由潁水入淮;一股在開封境內,折而南流,經通許、太康等地,由渦入淮。我們將其稱為黃河歷史上第五次大改道。

最近因為風沙問題越來越嚴重,現在專家說,如果人類再濫砍濫伐的話,黃河的源頭很可能會被淹沒在風沙之中。黃河是中華民族的起源,但是這條被譽為母親河的源頭今天卻被荒山大圍斬,風沙處處。

專家指出,人類違反自然的生活方式濫砍濫伐是破壞水源的主要原因,使這個具有數千年歷史的生態系統面臨崩潰,也很可能成為人類文明破壞下的另一個遺址。

正是黃河頻繁泛濫成災的特點,造就了中華民族“居安思?!钡男愿?。中華文明也是從大禹治水、導河入海的艱難奮斗中開始的,以至于許多朝代都設有治河機構,中華人民共和國仍設有“黃河水利委員會”這樣的機構,這在世界大江大河中是非常罕見的??梢哉f,黃河對于塑造中華民族性格和引導中華文明走向方面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編輯本段]旅游資源

充滿活力的上游河段--這一河段號稱黃河水力資源的“富礦區”。其中從龍羊峽至青銅峽河段,川峽相間,河床比降大,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規劃利用落差超過1200米,裝機容量超過1000萬千瓦,占全河的近50%。平均年發電量近600億千瓦時。

溫柔纏綿的寧蒙河段--黃河在這里平靜地流淌,灌溉著兩岸的農田,造福當地的人民。因而有“天下黃河富寧夏”,“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說法。寧夏銀川附近的土地平坦,面積廣闊,利用黃河水進行自流引灌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這里物產豐富,名貴中藥枸杞和銀川大米品質優良,有“塞北江南”之美稱。(枸杞照片)內蒙古河套平原十分干旱,在其西部,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這里“無水是荒漠,有水成綠洲”。黃河水給這里的工農業生產創造了極好的條件。

勇往直前的中游河段--陜晉峽谷,黃河在這里劈開萬仞山,勢如破竹,形成了黃河上最長的一段連續峽谷河段。在這一河段有以下兩個著名的地方:

1.壺口瀑布--黃河在這里以雷霆萬鈞之勢,奔騰過來,咆哮而去,壺口瀑布既是黃河的象征,更是中華民族不懼艱險,勇于開拓,勇往直前精神的象征。“風在吼,馬在嘯,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這雄壯的歌聲唱出了黃河的風采,更唱出了中華民族的戰無不勝,奮發圖強的英雄氣概。(歌詞選至《黃河大合唱》)

一、我國第二長河

黃河,我國第二長河,一條5464公里長的大河,在中國北方蜿蜒流動。從高空俯瞰,它恰似一個巨大的“幾”字,又隱隱就是我們民族那獨一無二的圖騰----龍。

二、黃河的表征

它不僅僅是一條大河。黃河,黃土地,皇帝,黃皮膚以及傳說中的中國龍,這一切黃色表征,把這條流經中華心臟地區的濁流升華為圣河?!稘h書·溝洫志》就把黃河尊為百川之首:“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p>

四、深厚廣闊的黃土層

這是一片無與倫比的黃土,它的面積廣達41萬平方公里,黃土覆蓋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上。而隴東、陜西、晉西等地,黃土深達100到200米,蘭州地區更厚達300米以上。

八、黃土高原植被第一次受大損始皇帝統一六國,大量人口隨之進入關中,墾殖面積大增。與此他大興土木,建造宮殿陵寢,大肆砍伐關中山地森林,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蒙恬擊潰匈奴,取得河套地區大片土地,隨后實行屯墾戍邊,多次向鄂爾多斯高原地區移民,每次人數多達數十萬,原本一望無際的草原變成了農耕區。

九、揭河底

日前,黃河小北干流(山西和陜西河段)山西河津段大、小石嘴區間出現了百年奇觀“揭河底”,河底的淤積物如同地毯一樣被水流卷起。

“揭河底”現象是黃河上獨有的一種泥沙運動規律,主要發生在黃河小北干流的龍門及支流渭河河段,其表現是當高含沙的洪峰通過時,短期內河床遭受劇烈的沖刷,將河底的成塊、成片的淤積物像地毯一樣卷起,然后被水流沖散帶走。這樣強烈的沖刷,在幾小時至幾十小時內能將該段河床沖深幾米至十幾米。因為“揭河底”現象形成條件比較特殊,“揭河底”被稱為黃河百年奇觀。

據獲悉,黃河上一次出現“揭河底”還是在1977年7月6日。此次“揭河底”自7月5日8時10分開始,一直持續到8時40分,其間,在河津河段小石嘴改建工程1號丁壩段,伴隨著洶涌的水聲,先后掀起高約1米、長約7-9米左右的兩塊大的掀起物,1號至5號丁壩間還有一些小的掀起物。

7月初,黃河中游吳堡-龍門區間支流普降暴雨,洪水挾帶大量泥沙洶涌而下。7月4日晚,位于河津上首的龍門水文站洪峰流量達4600立方米每秒,最大含沙量每立方米700多公斤,從而具備了局部“揭河底”現象的形成條件。

[編輯本段]文化相關

黃河文化

標簽: 手游

聲明:

1、本文來源于互聯網,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的觀點,與本網站立場無關,作者文責自負。

2、本網站部份內容來自互聯網收集整理,對于不當轉載或引用而引起的民事紛爭、行政處理或其他損失,本網不承擔責任。

3、如果有侵權內容、不妥之處,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刪除,請聯系

手游對比

  1. 蜀道神魔錄手游VS夢西游單機版
  2. 屠龍屠龍VS無上塵緣
  3. 家國夢VS我從凡間來正版手游(暫未上線)
  4. 問劍變態版VS土城火龍傳奇打金版
  5. 戰無不勝神都百將手游VS地鼠大作戰
  6. 176銘文復古三職業VS恐懼之魂
  7. 正義之劍網易手游(暫未上線)VS貪玩藍月之熱血合擊手游
  8. 嗜血狂鯊3VS海島奇兵手游版本
  9. 龍城秘境(移動版)VS風暴軍團手游
  10. 羋月傳之傳奇佳人官網蘋果版VS瘋狂兔子編程學院中文版
  11. 加拿大不歸路十八漢化破解版VS荒島救救救
  12. 3d召喚師官網版VS教主之家刀刀爆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阿拉善左旗| 富蕴县| 古浪县| 花莲县| 法库县| 那坡县| 甘谷县| 淮南市| 新乡县| 惠来县| 沙坪坝区| 大厂| 洛阳市| 崇明县| 三江| 保康县| 莱阳市| 松江区| 南澳县| 晋州市| 宁陵县| 广西| 铜川市| 台东市| 阿图什市| 西乡县| 新乡市| 昭平县| 建瓯市| 霸州市| 古浪县| 大渡口区| 青岛市| 康定县| 吕梁市| 广宗县| 奎屯市| 武邑县| 石城县| 敦煌市| 平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