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王者風范的七首帝王詩句(一首比一首經典,盡顯王者風范)
詩歌是國人的靈魂,在古代詩歌創作者中,有許多許多歷史上叱咤風云的帝王都留下過耀眼的光焰。今天選擇的這幾位帝王,所寫的詩詞未必多么有文采,不能和專業詩人掰手腕。但詩歌最重要的就是真實,必須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真實的心情。這些帝王以獨特的站位和格局,將心中凌云壯志書寫出來盡顯奔放豪邁,自有英雄氣概。讀來讓人心胸為之豁,精神為之振。
漢高祖劉邦
《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說到帝王詩就繞不開漢高祖劉邦這首《大風歌》。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但為雄渾豪邁的帝王詩開了先聲。
整首詩渾然一體,既有征服天下的霸氣,又流露出衣錦還鄉的喜悅,一個“威”字直抒劉邦所向披糜,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豪邁氣概。榮歸故里,是何等的榮耀與八面威風?但他并沒有沉浸在勝利后的喜悅之中,而是筆鋒一轉,說出自己心中對人才的渴望,和國家安定的期盼。
一介布衣,起兵泗上,當年那個小小的“混混”亭長,經過多年的征戰,擊敗眾多諸侯,最終勝出,建立了大漢王朝。歷經風雨磨煉,他早已蛻變成卓越的戰略家、政治家。劉邦的遠大抱負,對國家的憂慮,在這一首詩,盡皆體現,觸動人心。
劉邦曾對寵妃戚姬說過這樣一段話:“朕任泗水亭長之時,酒醉之后,坦腹睡于麥場之上,昏夜穿行于山林之中,從未有畏懼之感。”但當他作為開國之君,榮耀加身也面臨巨大壓力,內心憂慮焦灼,《大風歌》只唱了三句,便“泣數行下”,再也唱不下了。
漢武帝劉徹
《西極天馬歌》
天馬徠從西極。
經萬里兮歸有德。
承靈威兮降外國。
涉流沙兮四夷服。
這首詩是漢武帝在得到西域寶馬之后,興致勃勃歡呼盛事所作。
漢武帝時代,是古代中國的英雄時代。劉徹在位五十四年,開啟文化風氣,創立政治制度,拓定國家疆土,使西漢帝國以其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的輝煌成就成為東方文明的驕傲。
漢武帝時代有許多重要舉措,都體現出這位帝王的“大智慧,大決斷”。他派張騫出使西域,打通中西交通道路,獲得了重要的軍事戰略物資——戰馬。
漢武帝渴求“天馬”,并不是出于對珍奇寶物的一己私愛,而是借此騁步萬里,對抗北方匈奴的威脅,降服四夷,保衛國家的安全。
隋煬帝楊廣
《飲馬長城窟行》節選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筑長城。
豈合小子智,先圣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一代天子楊廣,向來以隋煬帝的名號而被人熟知。傳統史書上他給人留下好大喜功、橫征暴斂、淫侈無度的昏君的形象口碑極差,但在文學史上,對他正面的評價很多,不以其身后背負惡名而淹沒。
一個帝王最偉大功績之一,必定包括開疆拓土和守土。有人認為此詩作于公元609年(大業五年)隋煬帝楊廣西巡張掖之時。也此詩是公元612年(大業八年)隋煬帝楊廣率軍百萬,親征遼東時所作。
這首軍旅所作“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長城在望,馬嘶旗動,奔騰如潮水。千乘萬騎的奔騰,是何等壯觀洶涌的景象,氣勢恢宏,不輸盛唐邊塞詩。
事實上楊廣有著出色的政治才干、文學才能、和戰略眼光,但他剛愎自用、好大喜功的性格,急于求成的施政風格,最終葬送了江山,被后繼的李唐王朝稱為“煬帝"。
唐太宗李世民
《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唐朝是詩歌的盛世,唐太宗李世民不僅是一位有為的帝王,也是一位詩人,《全唐詩》的稱贊他:“有唐三百年風雅之盛,帝實有以啟之焉。”
這首詩是李世民給蕭瑀的贈詩,用以贊美他。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與李世民的爭斗到了最后時刻,蕭瑀力挺秦王李世民,所以當了皇帝后,李世民讓他當了尚書左仆射,就是首相。凌煙閣二十四位功臣中,蕭瑀位列第九。
這首詩的前兩句已成為傳頌的名句。“疾風知勁草”一語,出自《后漢書》原為漢光武帝劉秀贊譽王霸之言:“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努力,疾風知勁草。”后世常用來比喻經歷嚴峻考驗,才能識別出誰的意志堅強,誰是忠誠可靠者。“板蕩”出自《詩經》,原是譏刺周厲王無道,后代指局勢動蕩。
后兩句雖不如前兩句有名,但同樣繼續贊美蕭瑀,告訴讀者,只有忠誠還是不夠的,要智勇雙全,才算是有用之才,顯然蕭瑀就是這樣的“完人”。
宋太祖趙匡胤
《詠初日》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水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與殘月。
這首詩雖然只有四句,但卻是趙匡胤內心的真實寫照,以終結亂世的帝王心態,帶出氣勢磅礴之感,十分形象生動。
這首詩韻律欠佳,但詩以抒懷,詩以言志。這首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令人驚艷。雖然此時他還沒取得最終的成就,但從他的詩中已然流露出天下之志。以紅日逐退星月,普照大地,象征自己鏟平割據、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
這就是一個人的格局,從他的內心就可以一見端倪,而他也正像詩中的那輪紅日,即將噴薄而出,光耀錦繡河山。
海陵王完顏亮
《題臨安山水》
萬里車書一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
完顏亮除了海陵王的頭銜,還有一個金廢帝的名頭,他的一生很戲劇化,先是篡位,后來又被篡位,被殺、被廢號。他酷愛漢文化,本人的文學造詣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詩詞作品雄渾遒勁,氣象恢弘高古,充滿著英武豪邁之勢。
據說他的這首詩,就是他讀到柳永《望海潮》中“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詞句,對江南的繁華勝景十分向往,遂起投鞭渡江之志。
作為金朝第四位皇帝,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胸懷統一天下的志向和抱負。在位十二年后,公元1161年點起了六十萬大軍兵分四路,對南宋發動全面進攻。
在征伐南宋時,他還寫下一首《喜遷鶯》,其中有“金印如斗,獨在功名取,斷鎖機謀,垂鞭方略,人事本無今古。試展臥龍韜韞,果見功成朝暮”之句,激勵兵將建功立業,但最終未跨過長江完成“天下一家”大業,在瓜洲渡江作戰時死于完顏元宜等人手中。
明太祖朱元璋
《示僧》
殺盡江南百萬兵,腰間寶劍血猶腥。
山僧不識英雄主,只顧嘵嘵問姓名。
公元1360年,在鄱陽湖決戰之前,決定朱元璋與陳友諒命運的最重要一戰龍灣大戰中,朱元璋以少勝多大敗陳友諒,并在此戰之后一舉收復了被陳友諒占領的許多城池,此后朱元璋的勢力逐漸趕上乃至超過陳友諒,一舉奠定霸業之基。戰后朱元璋成為了吳國公,邁出了自立過程中的關鍵一步。
龍灣之戰勝利后的一天,朱元璋興之所至到應天城外的紫金山上游玩,此時的他攜大勝之威,意氣風發,躊躇滿志。黃昏時分到一禪寺借宿過夜,由于是戰亂年代,寺中和尚們很是擔心,細心追問他的來歷。朱元璋不想顯露自個的身份,便提筆在寺廟的墻上題了首《示僧》。
這首詩最大的特點是氣勢磅礴,代入感非常強。只需要讀一句,那一種睥睨天下的霸氣,一下就出來了,盡顯大明王朝開國時的暴力美學,于樸實平凡的語言中顯示出朱元璋特有的氣魄與霸氣。同時我們也能感到此時的朱元璋對自己的英雄氣慨很是自得,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猛人就是猛人。
四大名著的作者介紹
<<水滸傳>>
施耐庵,原名耳,又名子安.元末明初人,一般認為是長篇小說《水滸傳》最早的創作者。關于其生平,至今尚無確切的資料,據說他生于元成宗元貞二年(1296年),卒于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興化白駒場(今大豐縣白駒鎮)人,祖籍蘇州。自幼聰明好學,善長能詩擅文,才華出眾。25歲中進士后,任錢塘縣官兩年。由于生活在元朝的殘酷統治下,經歷元末激烈的農民起義,深感自己與當道的權貴不合,決定歸隱,閉門著書。農民起義領袖張士誠曾勸他出山,被謝絕,朱元璋也多次召他,堅辭不應聘。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冬,朱元璋與張士誠交戰,他為避戰亂,遷來白駒唱西18里的地方定居。相傳定居處的村西頭有一蘆葦蕩,占地10余畝,當中蘆葦繁茂,余下甚多,每到秋冬季節,野鴨成群飛來。蕩口直通河溪,溝河交岔。蕩中有一土墩,高露水面。施耐庵即以此為梁山水泊,于好友羅貫中結伴,做了小船到此,登臨丘上,以體驗其境界,并從事創作。最后終于完成巨著《水滸傳》。《水滸傳》廟學了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歷史真實,熱情謳歌了農民起義的正義性。由于作者文筆精工,狀物肖妙,塑造了108位草莽英雄的生動形象,其藝術性為世界文學史所重視。這部傳奇式的小說,長期以來,以至為海內外所歡迎。關于施耐庵的祖籍問題,尚有爭論,已有蘇州、錢塘、興化、鹽城、淮安各種說法。這些地方人民都以他為本鄉人而榮,可見人民對他熱愛之深。大豐縣白駒鎮發現了大量的施耐庵文物及施氏宗譜。經國內有關專家確認,施耐庵應為我們鹽城人。
<<西游記>>
吳承恩(1506-1582),字汝忠,號射陽,明代文學家明代淮安河下人,小說《西游記》的作者。他生不逢時,一生坎坷。然而在他下世400年后,他的墓地、骨骸以及他的一些碑刻手跡被發現。現已于淮安河下打銅巷重建“射陽*”吳承思故居,馬甸鄉的二堡村吳承恩墓地也修茸一新。少年時,吳承恩喜聽淮河水神及僧伽大圣等故事,中年后,開始將唐僧西游故事,結合唐人傳奇、佛道經典、民間故事,淮安地方掌故,在其書房"射陽(竹移)"中,創作成百回本小說《西游記》。此書一問世,就被譽為“四大奇書”之一,成為世界文壇瑰寶。吳承恩擅長繪畫、書法,多才多藝。然而科舉不利,至中年始為歲貢生。60歲時出任長興縣丞,又因與長官不諧,拂袖而歸。后又聘任過荊王府紀善。吳承恩原配夫人生一子,名吳鳳毛,聘狀元沈坤女,因鳳毛早夭而未行,后又娶牛氏。吳承恩父親吳銳(1461-1532),字廷器,號菊翁,為人忠厚,喜談說史傳,好游淮地名勝古寺,常給幼年吳承恩講述民間神魔故事。萬事大吉銳娶經營花邊花線的商人女兒徐氏。徐氏生一女,名吳承嘉,嫁與淮安戶部尚書沈翼的族人沈山。中年后吳銳又娶張氏,生著名的文學家吳承恩。
<<紅樓夢>>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說家。名霑,字夢阮,雪芹是其號,又號芹圃、芹溪。祖籍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后為滿洲正白旗“包衣”人。曹雪芹的曾祖曹璽任江寧織造。曾祖母孫氏做過康熙帝玄燁的保姆。祖父曹寅做過玄燁的伴讀和御前侍衛,后任江寧織造,兼任兩淮巡鹽監察御使,極受玄燁寵信。玄燁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負責接駕,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繼任江寧織造。他們祖孫三代四人擔任此職達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這“秦淮風月”之地的“繁華”生活中長大的。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統治階級內部政治斗爭的牽連,曹家遭受一系列打擊。曹頫以“行為不端”、“騷擾驛站”和“虧空”罪名革職,家產抄沒。曹頫下獄治罪,“枷號”一年有余。曹雪芹隨著全家遷回北京居住。曹家從此一蹶不振,日漸衰微。經歷了生活中的重大轉折,曹雪芹深感世態炎涼,對封建社會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認識。他蔑視權貴,遠離官場,過著貧困如洗的艱難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窮苦,“滿徑蓬蒿”,“舉家食粥”。他以堅韌不拔的毅力,專心一志地從事《紅樓夢》的寫作和修訂。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過度的憂傷和悲痛,臥床不起。到了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終于因貧病無醫而逝世(關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和二十九年兩種說法)。曹雪芹“身胖,頭廣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憤世嫉俗,豪放不羈。嗜酒,才氣縱橫,善談吐。曹雪芹是一位詩人。他的詩,立意新奇,風格近于唐代詩人李賀。他的友人敦誠曾稱贊說:“愛君詩筆有奇氣,直追昌谷破籬樊。”又說:“知君詩膽昔如鐵,堪與刀穎交寒光。”但他的詩僅存題敦誠《琵琶行傳奇》兩句:“白傅詩靈應喜甚,定教蠻素鬼排場。”曹雪芹又是一位畫家,喜繪突兀奇峭的石頭。敦敏《題芹圃畫石》說:“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醉余奮掃如椽筆。寫出胸中塊磊時。”可見他畫石頭時寄托了胸中郁積著的不平之氣。曹雪芹的最大的貢獻還在于小說的創作。他的小說《紅樓夢》內容豐富,思想深刻,藝術精湛,把中國古典小說創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學發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紅樓夢》是他“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的產物。可惜,在他生前,全書沒有完稿。今傳《紅樓夢》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絕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筆,后40回則為他人所續。80回以后他已寫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種種原因而沒有流傳下來。
<<三國演義>>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生卒年不詳。據考訂,一般認為,名本,字貫中。杭州人,祖籍太原。明初賈仲明在《錄鬼簿續編》中稱其與己"為忘年交","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終"。魯迅定羅貫中生活年代為約1330至1400(《中國小說史略》第十四篇),鄭振鐸定為約1328至1398(《中國文學論集》上冊《三國志演義的演化》),即大致從元文宗到明太祖這一時期。關于他的名字清嘉慶翻刻明代楊美生本《三國英雄志傳》署"元東原羅貫中演義",明代高儒《百川書志》卷六"史部·野史"著錄《三國志通俗演義》,署"明羅本貫中編次",各以其跨越元明,而分署兩個朝代。關于他的名字,《錄鬼簿續編》只記"羅貫中,……號湖海散人",未言其名、字。明郎瑛《七修類稿》卷二十三"三國、宋江演義"條、《西湖游覽志□》卷二十五及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萬歷己未本《隋唐兩朝志傳》、李卓吾批點本《殘唐五代史演傳》等均稱"羅本貫中"或"貫中羅本",一般認為本是名,貫中是字。關于他的籍貫,《錄鬼簿續編》稱羅貫中"太原人",而明刊《三國》、《水滸》等小說則往往署"東原羅貫中"。東原,相當今山東東平、汶上、寧陽一帶。《七修類稿》稱"杭人羅本貫中",《西湖游覽志□》稱"錢塘羅貫中本",清初周亮工《書影》卷一稱"越人羅貫中",疑《錄鬼簿續編》所記"太原"是羅貫中的祖籍,杭州則是羅貫中實際生活和活動的地方。"東原"當由"太原"致訛,一如《水滸志傳評林》署名由"東原"再誤作"中原"。關于他的生平,《錄鬼簿續編》記載羅貫中"與人寡合","遭時多故",與賈仲明"各天一方"。王圻《稗史匯編》謂羅貫中與葛可久"皆有志圖王者",因值朱元璋這樣的"真主"統一了天下,葛就"寄神醫工",羅則"傳神稗史"。大約羅貫中生當元末社會動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茍同于流俗,東奔西走,參加了反元的起義斗爭,明朝建立之后,即結束了政治生涯,而專心致力于小說創作。清代徐渭仁《徐□所繪水滸一百單八將圖題跋》又謂"羅貫中客偽吳,欲諷士誠",以為羅貫中曾入吳王張士誠幕,雖系傳說,但亦不無可能。明代天啟三年黃正甫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關于他的著作,《西湖游覽志□》稱羅貫中"編撰小說數十種",又相傳他有《十七史演義》的巨著。今存署名由他編著的小說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傳》、《三遂平妖傳》。
關于亂世王者創作者,帶有王者風范的七首帝王詩句(一首比一首經典,盡顯王者風范)的介紹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