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為什么被誤會
1曹操本身就是個惡棍,給人留下了話柄。小時候與袁紹一起去搶人的媳婦,作弄自己的叔父,長大后作戰時嗜殺,如屢次屠城,愛好別人的老婆,甚至差點被殺(宛城被張繡反擊)。
2曹操又有著常人無法比擬的才能,遭到人嫉妒。作戰厲害,平等了北方,能寫詩,與自己的兩個兒子并稱三曹,有位列王侯。
3,后世統治者的政治需要,南宋政權偏居南方,與北方對峙,有意識地把曹操放在反面,以維護自己的正統性。
ps曹操,沛國譙郡人,字孟德。父曰曹嵩。其先曹騰收嵩為養子,故冒姓曹。操幼時,有權謀,多機變。故劭言之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
曹操為人,多疑,嘗因一語而誤殺呂伯奢一家,后言:“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自此,人多以為奸雄。何進既死,袁紹自立為盟主,引十八路諸侯共討董賊。卓死,操受命于重職,操奏請獻帝移駕于許都,自此,操得以“挾天子以令諸侯”。尋,操位及丞相,此時,袁紹于河北聞之,怒之,大起軍破曹。官渡開戰,袁紹未能知人善任,使得軍心離散、將士叛逃,卒敗于操。后,以郭嘉計,待公孫康自擒袁譚等人于操地,自此北方皆平。回都,聞劉備于新野招兵買馬,大怒之,引十萬兵攻之,聞劉備有謀士單福(徐庶),因用程昱計詐取徐庶,后又令夏侯惇引兵破劉,不料備已得孔明,火燒曹兵于博望。操自率水路八十三萬破損劉聯軍,雖時值冬日,操仍乞破之。初戰,三江口操敗,因拜張允蔡瑁為水軍都督,而蔣干于群英會盜了假信,操斬了張蔡二人,水軍無首,而于禁等人又不習水戰,操深感憂慮。正是時,龐統投操,受連環計,操用之,眾謀士諫曰:“敵若用火攻,為之奈何?”操自解曰:“吾已探得,時值冬日,已無東風,若用火攻,豈不自燒之?”操未想得孔明有呼風喚雨之能,借得東風,更有周瑜一把火,燒得曹軍肝膽皆裂。操敗走南郡,幸得關羽念及舊情,放操一命。操南方失利,北定馬騰,超為父報仇,興兵戰曹操,大破之,但竟不敵操謀,敗走張魯。后,操引兵定漢中,后又引兵破孫權。自此,三足鼎立之勢已成。崩于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
學子超明曰:操之一生,命途風順,雖有所敗績,但多以勝于敵。操比權、備更有王者風度,然其王之因,有三:知人善任者一;兵法深謀者二;天時者三。及死之日,天下之人,或喜或悲,悲為失一文武全才之人,喜為亂世之奸雄已終。
描寫帝王風范的詩句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經過的四年的楚漢戰爭,項羽兵敗垓下。英雄末路,想到自己曾經英雄蓋世,最后卻落得這樣一個下場,是命運不眷顧他罷了。項羽又是多情的,在英雄末路之時,他擔心的是他所愛的女子將要走向何方?
千百年來,人們喜歡贊頌項羽,就是因為他在臨死之前還有一絲人情味。
劉邦(公元前256年—前195年)
漢高祖,西漢開創者。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略家和指揮家。歷經反秦戰爭、楚漢戰爭后,建立西漢。
《大風歌》
大風起兮云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劉邦親征,很快就平定了這場戰爭。彼時,劉邦順路回到家鄉沛縣。昔日好友、尊長、晚輩共聚一堂,盡興歡飲。
衣錦還鄉本是人生最得意的事情,可已經身居高位的劉邦卻心懷憂慮,大風吹得云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可是怎么找到勇士幫我鎮守四方。
劉邦的遠大抱負,對國家的憂慮,在這一首詩,盡皆體現。他終于不再是那個混跡街頭的混混了。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
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略家。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了漢武盛世的局面。
《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云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
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
泛樓船兮濟汾河,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鳴兮發棹歌,歡樂極兮哀情多。
少壯幾時兮奈老何!
劉徹不但是政治家,也是一位愛好文學、提倡辭賦的詩人。他的這首清麗雋永,筆調流暢的《秋風辭》,一波三折,抒寫得曲折纏綿,歷來為人稱道。魯迅稱此詩“纏綿流麗,雖詞人不能過也。”
詩以景物起興,繼寫樓船中的歌舞盛宴的熱鬧場面,最后以感嘆樂極生悲,人生易老,歲月流逝作結。全詩比興并用、情景交融,意境優美,音韻流暢,歷來備受贊譽。
曹操(155年-220年)
魏武帝,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䜩,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曹操所處的時代,正值東漢末年,東漢政權岌岌可危,董卓進京,天下大亂。在這個亂世中,曹操披肝瀝膽,建立曹魏政權。
這首《短歌行》據說是曹操南征孫權時途中所作。這首詩將曹操內心對時光易逝,求賢若渴,建功立業的心理描寫的淋漓盡致。“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不可謂不霸氣。
曹丕(187年—226年)
魏文帝,曹操之子,與父親曹操、弟弟曹植稱“三曹”,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曹魏開國皇帝(220年—226年在位)。曹丕的文學才能一直被忽視,其實,他的文學造詣非常高。
《燕歌行二首·其一》
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
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游思斷腸。
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賤妾煢煢守空房,憂來思君不敢忘,
不覺淚下沾衣裳。
援琴鳴弦發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長。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漢西流夜未央。
牽牛織女遙相望,爾獨何辜限河梁。
《燕歌行》則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詩,此對后世七言詩的創作有很大影響。明代胡應麟說:“子桓《燕歌》二首,開千古妙境。”
這首詩寫一個女子思念在遠方作客的丈夫,全詩語言清麗,情致委婉,音節和諧,把人物情感表現得纏綿緋惻,凄婉動人。
李世民(598年-649年)
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唐朝第二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開創“貞觀之治”。
《賜蕭瑀》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很少有人知道,李世民也是一位詩人,他留下近百首詩作。“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已經成為諺語了,在猛烈狂疾的大風中才能看出誰是堅勁的草,在激烈動蕩中才能辨別誰是忠臣。
詩詞君想,這肯定是唐太宗工作中的真實體驗,關鍵這體驗一般人也感受不到。
《三國演義》書評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部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主要內容是漢末到晉初這一歷史時期的各個統治集團間政治、軍事、外交各方面的復雜斗爭。
胡適的《三國志演義序》中說:在幾千年的通俗教育史上,沒有一部書比得上它的魔力,五百年來,無數的失學國民,從這本書里,得到了無數的常識與智慧。從這部書里,學會了看書寫信作文的技能。從這部書里,學得了做人與應世的本領。
作為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是有很高的藝術造詣和文學色彩的。首先它就有兩個獨特的特色:智謀和英雄。看小說也好電視劇也好,人們都能體會到這里面的各種智謀,即使是羅貫中筆下神化的諸葛亮,也并非虛無縹緲,而把他取勝的方式一一呈現在我們眼前。讀小說的時候會有一種置身其中的感覺,便能體會到,當時的智謀之深了。
并且《三國演義》之所以能流傳很廣,在于這本小說的文化色彩貫穿各個階層。實際歷史上并沒有劉關張桃園結義這回事,“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話一聽就很江湖啊,所以它受江湖人的喜愛。還有關于王朝的,會受明初高層人士的喜歡。以及劉備去東吳倒插門,這種“傻女婿”就很民間了。
此外《三國演義》還有三絕,即曹操的“奸絕”,諸葛亮的“智絕”,關羽的“義絕”。這三絕是相當的有看點。
有人說《三國演義》是本兵書,的確,它里面描寫了大大小小40來場戰爭,并且它與《孫子兵法》是相印的。
———非常之人,超世之雄
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知道,在這本書里的曹操活脫脫是一個奸雄壞人形象。可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卻評價曹操為“非常之人,超世之雄”。
為什么同一個人,在演義中的形象和歷史中的形象大不相同呢?
在人們對三國人物的認識主要來自《三國演義》,大多數人認為劉備好,曹操壞。但在我國歷史上,至少魏朝到唐朝這一時期,人們對曹操的態度是仰慕的。就比如大詩人杜甫回贈曹將軍的這首詩:
杜甫特意稱贊曹將軍為“魏武之子孫”,可見在當時,曹操是被十分敬仰的歷史人物。
從他的功績中也可以看出,他統一了北方,實在是一代梟雄。并且他還是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當時的“三曹”第一人就是曹操,他的圍棋水平在全國也名列前茅。這么一個人,陳壽對他的評價真是一點都不為過。
他之所以建立如此功業,和他的一些做法也是相聯系的。
他和漢獻帝的關系,他是奉天子以令諸侯。在很多人看來,這很大逆不道了,但很多人沒有意識到一個問題,雖然曹操被稱為漢武帝,但歷史上他沒做過皇帝,那么既然他非常有權力,為什么不自己做皇帝呢?原因很簡單,他是漢獻帝的臣子,在古代,人們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是很深的,你是他的大臣,就不應該廢了天子自己做皇帝,這樣的話,曹操就人人得而誅之了,而曹操的名義是協理國家事務,多少還算個好的名義的。
第二,對人才。曹操對人才那是沒得說,指的是曹操前期。曹操非常懂得克制自己,即使很反對他的人,因為愛才他也用。像許攸,雖然點破了曹操的謊話,他也還是能忍最終贏了戰爭。
第三是對老百姓,曹操軍過處,不會讓馬踏壞百姓的農田,之后有一次他自己的馬把農田踏壞了,就說要處分自己,屬下們當然不會允許啊,他就把自己的頭發割下來代自己的腦袋。從此軍紀嚴明,與百姓秋毫無犯。雖然他是為了自己的目的,但這樣的人百姓是擁護的。這樣的一個人,他絕對沒有不贏的道理。
劉備和他比起來就小巫見大巫了,所以歷史上的劉備是不怎么被重視的。
但在民間,大文豪蘇軾卻看到了令一番景象。有一天,一群孩子在聽老人講三國的故事,他發現在講到曹操戰敗的時候孩子們開心地蹦起來,而聽到劉備戰敗的時候孩子們都顯得不開心。于是蘇軾就感嘆:“君子小人之澤,永世不斬。”意思是你本是什么樣的人,后世就會怎樣看待你。由此可見一般大眾的看法了。
《三國演義》是本小說,自然為大眾而寫,雖然曹操確實很厲害,但人們實際上更喜歡仁義的好人,所以在演義中,更突出的是劉備的大仁大義形象。
所以歸根結底,是歷史和演義的評價標準不同。歷史的評價標準是才能,演義的評價標準是人品。
赤壁之戰不僅是三分天下的標志,也是曹操性格的轉折點。后期的曹操和前期大不相同了。不像前期那么愛才,完全把他自己的本性暴露出來了。而劉備他維持了一生。要么劉備本來就是這個樣子,要么就是他太會偽裝了。不過會裝傻的牛人肯定是超級牛人。
曹操并不是看起來那樣復雜,實際上非常簡單:他是一個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的人。
在沒弄明白這個問題之前,我曾諷刺地想,大家都認為劉備是好人,可恰恰是曹操這個“壞人”,建立了最大的功業。
我其實很替曹操抱不平,曹操這個人和明成祖朱棣很像,朱棣當時不也殺了很多人玩弄陰謀詭計嗎,人們記得的朱棣卻是他的功勛:《永樂大典》,支持鄭和下西洋,征伐蒙古等。可一提起曹操,人們就會立馬想到一個詞:“奸雄”。
———從朋友到敵人
其實細想想,會發現他有時候做的事情是不得已和出于無奈。他和袁紹年少時曾是好友,他們曾有相同的志向,想實現自己的抱負。曹操問袁紹,你憑什么可以做到呢?袁紹說憑他現在的軍事實力和全國的人力資源。袁紹又問曹操,曹操說靠自己的智謀。后來,有智謀的曹操打敗了有實力的袁紹,毀了這位昔日好友的一切,他的事業,他的志向...和他的生命。最后只能在袁紹的墓前大哭,并善待他的家人。
并不是我不容你,只是因為能統治國家的,只能有一個人。
在曹操的后期,了解他的人都被他殺了,著名的是荀彧和崔琰。但在我看來最具代表性的是楊修,楊修很有才很聰明能了解曹操的想法,而曹操是不會允許這樣一個人在自己身邊的。
想想黑衣宰相姚廣孝,幫朱棣坐上皇位后十分低調,因為他明白,朱棣是不會容忍一個比他更聰明的人在自己身邊的,于是他清心寡欲,什么都不要,白天上朝晚上念佛。最后病死在寺廟里。朱棣之所以不能容忍,是因為他怕他的權力有一天會被人奪走,而權力的被奪,就意味著生命的終結。
曹操也是如此。他在殺伏后的時候說了一句話:“吾不殺汝,汝必殺吾。”那時候的曹操,得防所有人。連曹系宗族的曹仁,在曹操醉酒睡覺時都被許褚攔下待其酒醒再進門。從這角度來看,曹操是悲哀的。
走上了這條路,就只能走下去,不能再回頭。
朱棣至少還有姚廣孝一個朋友,而曹操先打敗了袁紹,又殺了荀彧楊修,真是孤家寡人啊,普通人一輩子總有幾個真心朋友,而曹操一個也沒有,這亦是王者的悲哀吧。
這個人同樣也有點復雜,在很多人看來劉備是個好人,但在很多人看來劉備也是個假好人。理由就是,在白帝城托孤的時候怎么可能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讓給外姓人?很多人認為,劉備只不過是要感化諸葛亮為他賣命而已。所以他是假好人。但在他這一形象的背后,我看到了劉備人格魅力的威力。在那個人才特別珍貴的時代,曹操和孫權給大臣的要么官職要么錢,可劉備給的是一樣看似沒什么用卻非常有價值的東西:友誼。
1.趙云千軍萬馬中救出阿斗時,劉備沒有去想自己跳井自殺的妻,卻先是覺得無以報答趙云的一片心,竟把自己的兒子扔在地上,趙云當然被感動了。說實話我以前還認為呂布聽妻子的話放棄了生機很可笑呢,現在覺得,呂布至少還是愛他妻子的。
2.張飛因為醉酒把城池丟了,兩位嫂嫂和阿斗都尚在城中,劉備卻沒有責怪他,還說:“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3.而最典型的例子是關羽被東吳殺了,劉備十分悲痛,就發動十萬大軍去打東吳。
4.劉備對張松很好,張松認為遇上了明主,別的臣子都是死諫劉璋,只有他還在幫劉備說話。劉備這魅力竟然能讓人拋棄封建社會基本的忠君道德。不過比較想求一下劉備接待張松時候龐統的心理陰影面積,嘿嘿。
總之正是劉備與屬下的這種感情深厚,他的屬下才會忠心赤膽地為他賣命,諸葛亮為漢朝平定了蠻人,數次北伐,只為報答先主的知遇之恩。這和司馬師司馬昭形成了對比吧。從中就可看出劉備人格的魅力,它絕對官職比錢都有威力。看來不能批評他總哭了,情感本來就很豐富的啊,感情這樣武器,是最厲害的吧。唯有感情,可以使人不能自拔。
也有人認為關羽被東吳所殺,劉備畢竟是一國之君,不可能只為個人情誼舉傾國之兵。于是劉備是有一種僥幸滅了東吳的心理在里面的,我認為這種猜測很合理,并不是小人之心奪君子之腹。因為那個時代是亂世,老好人和感情沖動的人是存活不下去的。演義中之所以這么寫,我認為只可能是大眾愿意這么相信而已。
劉備能在亂世中存活下來,就可見他不像呂布那樣兒女情長,他是有梟雄的特質的。
實際上不管他是不是假好人,我認為劉備最成功的一點是他征服的是內心,正像大文豪蘇軾看到的那樣。我們也可以知道,真正書寫歷史的,在某種程度上并不是勝利者,而是人心。
感覺這本書帶領自己大略呈現了古代人的世界觀價值觀,于是內心里出現一個角落,這個古代的世界觀念存在的角落。古代人被看做儒家思想中毒太過,可是現代人呢,很多人都缺少這種思想吧。現在的一些社會情況,很值得我們反思。
關于這個人,有很多人都看不起他吧,和他一起被伏的龐德,寧死不屈,而他卻降了,屈辱地回到了魏國。最終因曹丕找人為他畫的畫而悲慘死去。很多人是很看不起他的,認為他沒有氣節。但我認為說于禁孬種的,應該自己去吳兵的刀劍和威力之下感受一下。看不起祖先已經很不敬了,其次可以看出這么講的人沒有什么同情心吧。其實在我看來,于禁既不是軟蛋,也不是強硬的將軍,他只是個可憐人,封建社會的犧牲品。君不見現代很多人缺乏古代那種文化教育造成了很多值得深刻思考的社會現實。歷史擺在那里并不是為了讓我們聊天的時候有一個看似高端的話題和談資,它是為了提醒我們,現代人哪里還做的不夠好,我們從歷史中能學到什么,有那些內容是值得提倡的用以完善現在社會?
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劉備與諸葛亮的關系,完全脫離了歷史的真實。諸葛亮初出茅廬的時候還不到30歲,而那時候的劉備已經50來歲了,就他們的年齡來看,劉備怎么可能事事都向諸葛亮問一句“如之奈何”?并且在歷史上,劉備倒插門的事情,都不是靠諸葛亮的錦囊妙計,那都是劉備自己想出來的。實際上不止于此,《三國演義》中很多諸葛亮的功勛,都是劉備自己做的。細想想就知道了,倘若劉備事事靠別人,又怎么可能成為一代梟雄。那么羅貫中為什么要把諸葛亮神化呢?一般人創作的時候,很喜歡把自己的思想融入到作品里面,羅貫中也不例外,諸葛亮這個人物,正是羅貫中潛意識思想的一個集中表達。當時的羅貫中可能仕途不得意,才華無以施展吧。
然后我很服孔明,舌辯群儒(那些人都費勁巴力說他和劉備不行),還有周瑜要殺他(草船借箭),他都用自己的才華折服眾人,后來周瑜都服了,果然是經得起多大的侮辱就能獲得多大的贊美啊。由此可見亂世里真不是平常人能待下去的地方。
關于亂世王者三曹到此分享完畢,希望能幫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