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具體有哪些分類
國畫具體有哪些分類
國畫是中國的傳統繪畫形式,是用毛筆蘸水、墨、彩作畫于絹或紙上。國畫歷史悠久,也有很多種類,下面是我整理的國畫具體有哪些分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畫的“畫分三科”,人物、花鳥、山水,表面上是以題材分類,其實是用藝術表現一種觀念和思想。所謂“畫分三科”,即概括了宇宙和人生的三個方面:人物畫所表現的是人類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山水畫所表現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將人與自然融為一體;花鳥畫則是表現大自然的各種生命,與人和諧相處。三者之合構成了宇宙的整體,相得益彰。這是由藝術升華的哲學思考,是藝術之為藝術的真諦所在。
畫分十門。中國畫的分科,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等。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即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鳥獸、花木、墨竹、果蔬等。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門),即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等。元代有“畫家十三科”,但內容相當龐雜,作為分類標準不適宜。
當代國畫在世界美術領域中自成體系。按其題材和表現對象大致可分為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界畫、花卉、瓜果、翎毛、走獸、蟲魚等畫科;按表現方法有工筆、寫意、鉤勒、設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設色又可分為金碧、大小青綠,沒骨、潑彩、淡彩、淺絳等幾種。主要運用線條和墨色的變化,以鉤、皴、點、染,濃、淡、干、濕,陰、陽、向、背,虛、實、疏、密和留白等表現手法,來描繪物象與經營位置;取景布局,視野寬廣,不拘泥于焦點透視;按表現形式有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等畫幅形式,輔以傳統的裝裱工藝裝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現方法,又可細分為水墨畫、重彩、淺絳、工筆、寫意、白描等;中國畫的畫幅形式較為多樣,橫向展開的有長卷(又稱手卷)、橫披,縱向展開的有條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冊頁、斗方,畫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團扇等。
一、人物畫
(1)人物畫的歷史進程:
以人物形象為主體的繪畫之通稱。我國的人物畫,歷史悠久。據記載,商、周時期,已經有壁畫。東晉時的顧愷之專尚畫人物畫,在我國繪畫是上第一個明確提出"以形寫神"的主張。唐代閆立本也擅長人物畫。還有吳道子、韓斡等等。都為人物畫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唐以后畫人物畫的畫家就更多了,歷代都有。
徐悲鴻的《泰戈爾像》中國的人物畫,是中國畫中的一大畫科,出現較山水畫、花鳥畫等為早;大體分為道釋畫、仕女畫、肖像畫、風俗畫、歷史故事畫等。人物畫力求人物個性刻畫得逼真傳神,氣韻生動、形神兼備。其傳神之法,常把對人物性格的表現,寓于環境、氣氛、身段和動態的渲染之中。故中國畫論上又稱人物畫為“傳神”。歷代著名人物畫有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卷,唐代韓滉的《文苑圖》,五代南唐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北宋李公麟的《維摩詰像》,南宋李唐的《采薇圖》、梁楷的《李白行吟圖》,元代王繹的《楊竹西小像》,明代仇英的《列女圖》卷、曾鯨的《侯峒嶒像》,清代任伯年的《高邕之像》,以及現代徐悲鴻的《泰戈爾像》等。在現代,更強調“師法化”,還吸取了西洋技法,在造型和布色上有所發展。
(2)人物畫的畫法和表現方法:
要畫好人物畫,除了繼承傳統外,還必須了解和研究人體的基本形體、比例、解剖結構,以及人體運動的變化規律,方能準確的塑造和表現人物的形和神。畫人物有幾種表現方法,各有所長,如:白描法,勾填法,潑墨法,勾染法。
二、山水畫
(1)山水畫的歷史進程:
描寫山川自然景色為主體的繪畫。山水畫(俗稱風景畫、風光畫或彩墨畫),是專門的藝術學科,歷史悠久。山水畫在魏晉、南北朝已逐漸發展,但仍附屬于人物畫,作為背景的居多;隋唐始獨立,如展子虔的設色山水,李思訓的金碧山水,王維的水墨山水,王洽的潑墨山水等;五代、北宋山水畫大興,作者紛起,如荊浩、關仝、李成、董源、巨然、范寬、許道寧、燕文貴、宋迪、王詵、米芾、米友仁的水墨山水,王希孟、趙伯駒、趙伯骕的青綠山水,南北競輝,形成南北宗兩大派系,達到高峰。自唐代以來,每一時期,都有著名畫家,專尚從事山水畫的創作。盡管他們的身世、素養、學派、方法等不同;都能夠用過筆墨、色彩、技巧,靈活經營,認真描繪,使自然風光之美,欣然躍于紙上,其脈相同,雄偉壯觀,氣韻清逸。元代山水畫趨向寫意,以虛帶實,側重筆墨神韻,開創新風;明清及近代,續有發展,亦出新貌。表現上講究經營位置和表達意境。傳統分法有水墨、青綠、金碧、沒骨、淺絳、淡彩等形式。主要代表畫家有:明代的董其昌,清代石濤近代黃賓虹和傅抱石、李可染,當代賈又福、范揚、方駿、張凡等。
(2)山水畫的組成:
山水畫的組成包括:山、水、石、樹、房、屋、樓臺、舟車、橋梁、風、雨、陰、晴,雪、日、云、霧及春、夏、秋、冬氣候特征等。
(3)山水畫主要代表:
a.青綠山水
山水畫的一種。用礦物質石青、石綠作為主色的山水畫。有大青綠、小青綠之分。前者多鉤廓,少皴筆,著色濃重,裝飾性強;后者是在水墨淡彩的基礎上薄罩青綠。清代張庚說:“畫,繪事也,古來無不設色,且多青綠。”元代湯垕說:“李思訓著色山水,用金碧輝映,自為一家法?!蹦纤斡卸w(伯駒、伯骕),以擅作青綠山水著稱。中國的山水畫,先有設色,后有水墨。設色畫中先有重色,后來才有淡彩。
b.淺絳山水
蔡彥才淺絳山水畫山水畫的一種。在水墨鉤勒皴染的基礎上,敷設以赭石為主色的淡彩山水畫。《芥子園畫傳》說:“黃公望皴,仿虞山石面,色善用赭石,淺淺施之,有時再以赭筆鉤出大概。王蒙復以赭石和藤黃著山水,其山頭喜蓬蓬松松畫草,再以赭色鈞出,時而竟不著色,只以赭石著山水中人面及松皮而已?!边@種設色特點,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黃公望,亦稱“吳裝”山水。
c.金碧山水
中國畫顏料中的泥金、石青和石綠。凡用這三種顏料作為主色的山水畫,稱“金碧山水”,比“青綠山水”多泥金一色。泥金一般用于鉤染山廓、石紋、坡腳、沙嘴、彩霞,以及宮室、樓閣等建筑物。但明代唐志契《繪事微言》中另持一說:“蓋金碧者:石青石綠也,即青綠山水之謂也。后人不察,加以泥金謂之金筆山水,夫以金碧之名而易以金筆之名可笑也!”
三、水墨畫
中國畫的一種。指純用水墨所作之畫。基本要素有三:單純性、象征性、自然性。相傳始于唐代,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以來續有發展。以筆法為主導,充分發揮墨法的功能?!澳词巧?,指墨的濃淡變化就是色的層次變化,“墨分五彩”,指色彩繽紛可以用多層次的水墨色度代替之。北宋沈括《圖畫歌》云:“江南董源傳巨然,淡墨輕嵐為一體?!本褪钦f的水墨畫。唐宋人畫山水多濕筆,出現“水暈墨章”之效,元人始用干筆,墨色更多變化,有“如兼五彩”的藝術效果。唐代王維對畫體提出“水墨為上”,后人宗之。長期以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史上占著重要地位。
四、院體畫
簡稱“院體”、“院畫”,中國畫的一種。一般指宋代翰林圖畫院及其后宮廷畫家比較工致一路的繪畫。亦有專指南宋畫院作品,或泛指非宮廷畫家而效法南宋畫院風格之作。這類作品為迎合帝王宮廷需要,多以花鳥、山水,宮廷生活及宗教內容為題材,作畫講究法度,重視形神兼備,風格華麗細膩。因時代好尚和畫家擅長有異,故畫風不盡相同而各具特點。魯迅說:“宋的院畫,萎靡柔媚之處當舍,周密不茍之處是可取的。”(《且介亭雜文·論“舊形式的采用”》)以張銓、江宏偉、賈廣鍵、趙蓓欣、喻慧等為代表的現代中青年畫家為現代院體畫的發展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五、文人畫
亦稱“士夫畫”。中國畫的一種。泛指中國封建社會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畫。以別于民間畫工和宮廷畫院職業畫家的繪畫,北宋蘇軾提出“士夫畫”,明代董其昌稱道“文人之畫”,以唐代王維為其創始者,并目為南宗之祖(參見“南北宗”)。但舊時也往往借以抬高士大夫階層的繪畫藝術,鄙視民間畫工及院體畫家。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曾說:“自古善畫者,莫非衣冠貴胄,逸士高人,非閭閻之所能為也?!贝苏f影響甚久。近代陳衡恪則認為“文人畫有四個要素: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蓖ǔ!拔娜水嫛倍嗳〔挠谏剿?、花鳥、梅蘭竹菊和木石等,借以發抒“性靈”或個人抱負,間亦寓有對民族壓迫或對腐朽政治的憤懣之情。他們標舉“士氣”、“逸品”,崇尚品藻,講求筆墨情趣,脫略形似,強調神韻,很重視文學、書法修養和畫中意境的締造。姚茫父的《中國文人畫之研究·序》曾有很高的品評:“唐王右丞(維)援詩入畫,然后趣由筆生,法隨意轉,言不必宮商而邱山皆韻,義不必比興而草木成吟?!睔v代文人畫對中國畫的`美學思想以及對水墨、寫意畫等技法的發展,都有相當大的影響。
六、漫畫
水墨漫畫,即構思上具有漫畫的特點,題材廣泛,或諷刺或贊美,但表現手法上運用中國傳統水墨畫技巧,兼具其雅致。較之一般的漫畫,水墨漫畫更具有觀賞價值。它的出現擴展了漫畫的表現、觀賞領域與品種。中國的水墨漫畫也涌現了很多優秀作者,如豐子愷、華君武、黃永玉、韓羽、方成、王成喜、梅湘涵、畢克官、徐鵬飛、蔣文兵、何韋、常鐵鈞、徐進、白善誠、等人,同時也涌現了許多優秀作品。
七、花鳥畫
(1)花鳥畫的歷史進程
在魏晉南北朝之前,花鳥作為中國藝術的表現對象,一直是以圖案紋飾的方式出現在陶器、銅器之上。那時候的花草、禽鳥和一些動物具有神秘的意義,有著復雜的社會意蘊。人們圖繪它并不是在藝術范圍內的表現,而是通過它們傳達社會的信仰和君主的意志,藝術的形式只是服從于內容的需要。
人類早期對花鳥的關注,是孕育花鳥畫的溫床。史書記載,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不少獨立的花鳥畫作品,其中有顧愷之的《鳧雁水鳥圖》、史道碩的《鵝圖》、陸探微的《半鵝圖》、顧景秀的《蟬雀圖》、袁倩的《蒼梧圖》、丁光的《蟬雀圖》、蕭繹的《鹿圖》,如此等等可以說明這一時期的花鳥畫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雖然現在看不到這些原作,但是通過其他人物畫的背景可以了解到當時的花鳥畫已具有相當高的水平,如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的飛鳥等。
墨僧寫意花鳥畫這一時期的花鳥畫較多的是畫一些禽鳥和動物,因為它們往往和神話有一定的聯系,有的甚至是神話中的主角。如為王母搗藥的玉兔,太陽中的金烏,月宮中的蟾蜍,以及代表四個方位的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一般說花鳥畫在唐代獨立成科,屬于花鳥范疇的鞍馬在這一時期已經有了較高的藝術成就,現在所能見到的韓干的《照夜白》、韓滉的《五牛圖》以及傳為戴嵩的《半牛圖》等,都表明了這一題材所具有的較高的藝術水準。
而記載中曹霸、陳閎的鞍馬,馮紹正的畫鷹,薛稷的畫鶴,韋偃的畫龍,邊鸞、滕昌佑、刁光胤的花鳥,孫位的畫松竹,不僅表現了強大的陣容,而且各自都有杰作。如薛稷畫鶴,杜甫有詩贊曰:“薛公十一鶴,皆寫青田真。畫色久欲盡,蒼然猶出塵。低昂各有意,磊落似長人?!?/p>
(2)花鳥畫的畫法
花鳥畫的畫法大致可分為二類:工筆花鳥;寫意花鳥。昆蟲亦有工、寫之分。表現的方法有:白描(又稱雙勾)、勾勒、勾填、沒骨、潑墨等等。他和山水一樣,有悠久的歷史?;B畫的學習步驟不外乎臨摹、寫生、創作。表現的主題有:竹、蘭、梅、菊、牡丹、荷花等;禽鳥有:雞、鵝、鴨、仙鶴、杜鵑、翠鳥、喜鵲、鷹;昆蟲有:鸚鵡、蝴蝶、豐、蜻蜓、蟬,雜蟲有:蟈蟈、蟋蟀、螞蟻、蝸牛、蜘蛛等。
八、新文人畫
新文人畫,即“中國新文人畫”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藝術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
1996年北京畫家邊平山經常同福州畫家王和平、河北畫家北魚在邊平山先生的“平山書屋”聚晤聊天,由于在藝術見解和追求上有許多共同之處,故萌發了發起中國畫聯展的想法。后又與南京畫家王孟奇、方駿等商定,由天津畫家霍春陽在天津美院展覽館操辦此次展覽,便是“新文人畫”的開端。
后來全國各地的畫家如:朱新建、劉二剛、王鏞、徐樂樂、朱道平、陳平、田黎明、江宏偉、梅湘涵等響應并加入進來,成為一種在全國很有影響的文化現象。“新文人畫”同“’85新潮”、“星星畫展”等成為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國藝術史的輝煌一頁。
國畫的起源
中國畫起源古代,象形字,奠基礎;文與畫在當初,無歧異,本是一個意思。我國夙有書畫同源之說,有人認為伏羲畫卦、倉頡造字,是為書畫之先河。文字與畫圖初無歧異之分。
陶器是新石器時代的產物,陶器分黑陶、白陶和彩陶。在新石器時代重要遺址西安半坡村出土的彩陶上,畫有互相追逐的魚,跳躍的鹿。甘肅永靖出土的一件摹擬船形的陶壺,使我們如身處岸邊,情景歷歷;還有青海大通上孫家寨發現的舞蹈彩盆上,繪有三組五人攜手踏歌圖,表現出青春的活力,它是研究中國畫史的根源。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辛店和龍山諸文化遺址中,發現了我國最早的青銅器,它是器物,又是工藝美術品。常見的青銅器飾紋,有晏吞紋、云雷紋、夔紋、龍紋、虎紋等,也有用人體作為裝飾的花紋。雙夔合成的容谷紋,尾部多上卷,極富美觀。
青銅器物上的裝飾畫,主題約可分為兩類,一是描寫貴族生活中的禮儀活動,如宴樂、射禮、表祭等;如趙固出土的《刻紋銅鑒》,集中表現了貴族生活的儀禮活動;另一類是描繪水陸攻戰的圖象,以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鑒》為代表。其他百花潭銅壺,故宮《宴樂銅壺》都有表現戰爭景象的圖畫。這些畫幅中,有水陸交戰、堅壁防守、云梯攻地等情節。還有描繪水戰、陸戰的陣勢中,表現了沖鋒擊殺攻堅的細節。士兵有的執劍和戟,有的持戈和矛等,形象生動。這些藝術手法,給漢畫石刻、磚刻以很大的啟發和影響。
中國畫歷史悠久,遠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畫在絲織品上的繪畫——帛畫,這之前又有原始巖畫和彩陶畫。春秋戰國最為著名的有《御龍圖》帛畫。它是在絲織品上繪畫。這些早期繪畫奠定了后世中國畫以線為主要造型手段的基礎。兩漢和魏晉南北朝時期,域外文化的輸入與本土文化所產生的撞擊及融合,使這時的繪畫形成以宗教繪畫為主的局面,描繪本土歷史人物、取材文學作品亦占一定比例,山水畫、花鳥畫亦在此時萌芽。隋唐時期社會經濟、文化高度繁榮,繪畫也隨之呈現出全面繁榮的局面。山水畫、花鳥畫已發展成熟,宗教畫達到了頂峰,并出現了世俗化傾向;人物畫以表現貴族生活為主,并出現了具有時代特征的人物造型。五代兩宋又進一步成熟和更加繁榮,人物畫已轉入描繪世俗生活,宗教畫漸趨衰退,山水畫、花鳥畫躍居畫壇主流。而文人畫的出現及其在后世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中國畫的創作觀念和表現方法。元、明、清三代水墨山水和寫意花鳥得到突出發展,文人畫和風俗畫成為中國畫的主流,隨著社會經濟的逐漸穩定,文化藝術領域空前繁榮,涌現出很多熱愛生活、崇尚藝術的偉大畫家,歷代畫家們創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傳世名畫。
明代繪畫流派紛呈,各領風騷。明初君主通過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為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和生產力的恢復發展提供了保證,至明嘉靖、萬歷年間,經濟文化趨于繁榮昌盛,生產力水平已經達到封建社會的高峰。傳統的科學技術成果逐步得以并蘊含著走向近代的因素;思想文化領域燦爛繁盛,并產生新的變化。
自唐宋以來,畫家對于國畫的創新一直延續至今,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風格。到了明代群星閃爍的“吳門畫派”不僅代表著明代繪畫的最高水平,而且還在師古與創新的探索中,為后世開一新河。到了吳派后期,以張宏為代表的蘇州畫家在文人山水畫方面另辟蹊徑,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他們在繼承吳門畫派風格和特色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并到大山里去寫生,師自然造化,創作出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繪畫作品,在畫中體現出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畫面清新典雅,意境空靈清曠。
欣賞
初看國畫,要欣賞的不是畫面如此簡單,還要看一下幾項是否精美。
1、畫工
畫家作品,可表現出作者成就。畫面的形象,就是畫工的具體,我們往往主觀批判該畫的好與壞,就是受畫工的影響最大。
2、書法
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之處,其中一項就是書法。國畫畫面上常伴有詩句,而詩句是畫的靈魂,有時候一句題詩如畫龍點睛,使畫生色不少,而畫中的書法,亦影響畫面至大。書法不精的畫家,大多不敢題字,雖然僅具簽署。亦可窺其功底一二。
3、印章
畫面上常見印章有各方面使用:
畫家的印璽、題字者私章、閑章、收藏印章、欣賞印章、鑒證印章等。而各種印章的雕工、印文內容、印章位置,都在評介之列。尤其古畫,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鑒賞家的印鑒,可佐真偽。
4、裝框
中國畫裝裱獨具一格,常見有紙裱、綾裱兩大類。紙裱較粗,綾裱較精。裱邊的顏色、寬窄、襯邊、接駁、裱工等都十分講究。
5、功力
從事書畫修養越久的人,他表現出的功力,是初學者無法掌握。尤其是書法,老手多倉勁有力,雄渾生姿。國畫方面,其線條、設計、意景亦表現出作者功力。所以人生經驗豐富的藝術家,其作品往往較年輕畫家有不同表現,這就是功力。
6、布局
布局看來似是畫面的設計,其實是作者胸懷中的天地,從畫面布局中表現出來。中國畫與西方繪畫不同地方甚多,最明顯之處就是"留白",國畫傳統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稱為留白的布局。在留白之處,有人以書法、詩詞、印章等來補白。亦有讓其空白,故從布局可見作者獨到之處。
7、詩句
字畫中的詩詞,往往代表主人的心聲。一句好詩能表現作者的內涵和學養,一句好詩,亦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例如:明代畫家張宏所作的《村徑柴門圖》,畫家自題:“村徑繞山松葉暗,柴門流水稻花香。”描繪松林環抱,崇山拱衛的庭院山莊,高大蔥郁的蒼松分為兩組,如同兩把打開的摺扇,掩護著山坳中的村落。村前稻田臨水,田園豐美,正有辛棄疾“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钡脑~意。
8、印文
無論字或畫,常有"壓角"的閑章出現。所謂閑章就是畫面或書法留白的角落。而印上的文字,有時影響字畫甚大。從印文中也可看到者作者心態,或當時的環境。好的印文,配以好的雕刻刀法,蓋在字畫上,使作品更添光彩。
;大美華山 華夏之根
陜西日報
華山北峰。
山盡五色天造化,岳藏詩意待人解。西岳華山,奇險天下第一山,以險峻壯美享譽海內外。它屹立在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身邊,默默守護著胸懷里的萬千生靈,養育、塑造了陜西乃至整個中國寬廣深厚、堅韌不拔的民族氣質。
華山,由一整塊巨大花崗巖構成的巨大山峰,演繹了奇險無雙的自然風光,成為華夏民族意志力的象征和華夏兒女認同的精神標識、民族圖騰。華山是一座文化山,有著取之不竭的文化寶藏,蘊含著中華民族最深邃的文化基因,系中華文明的根脈所在。
華山,古稱“西岳”,雅稱“太華山”,高為五岳之最,“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于華山。華山南接秦嶺,北瞰黃渭,道教文化、祭祀文化、武俠文化和數不勝數的神話傳說,為華山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古往今來,華山的雄姿和靈氣激發著無數文人墨客的文思靈感,以華山為題的詩詞歌賦浩如煙海,成為秦嶺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
文化華山華夏風骨
華山被稱為“西岳”,與“東岳”泰山并稱,最早見于《爾雅·釋山》。《水經·渭水注》載:“其高五千仞,削成四方,遠而望之,又若花狀?!惫拧盎ā薄叭A”通用,故“華山”即“花山”。《白虎通義》載:“西方為華山,少陰用事,萬物生華,故曰華山。”《書經·禹貢篇》載華山為“軒轅黃帝會群仙之所”,后人推測應該是黃帝在此與各部落酋長會盟。此后,華山聲名日隆。
華山作為最早受祭的“神山”之一,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古時,人們稱華山“疑為群仙聚居之府”,尊華山神為掌管西方的神和掌管秋天的神。史書上有“唐堯四巡西岳”“舜三巡西岳”的記載。作為一種制度而祭祀西岳華山,則始于秦始皇,定于漢武帝,“隨之以降”。作為華山文化的一部分,華山祭祀文化有著悠遠的歷史、深刻的內涵和豐富多樣的形式。
近現代學者多認為“華夏”“中華”以華山得名。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認為:“我國民族舊居雍梁二州之地,東南華陰,東北華陽,就華山以定限,國以華名就是因華山而得。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边@充分說明華山在中華民族發展中的突出地位。中華之“華”,源于華山,由此,華山有了“華夏之根”之稱。華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種主流精神,彰顯著積極向上、堅韌不拔的精神氣節,成為民族精神的象征。
道教文化源遠流長
華山是久負盛名的道教圣地,是中國道教的萌生地之一。
華山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有名列道教十大洞天的“太極總仙洞天”,稱為“第四洞天”。山上遺存72個半懸空洞和20余座道觀是華山的一大奇觀。玉泉院、東道院、鎮岳宮被列為全國重點道教宮觀。歷史上有郝大通、賀元希、王重陽等著名的道教高人曾在此修道。陳摶老祖更是長年在華山,并在華山修行中創立了自己的思想體系。華山在中國道教歷史上擁有文化坐標的地位。
來到華山,人們往往先到華山腳下的玉泉院一游。玉泉院古雅幽靜,綠蔭蔽天,回廊曲折。玉泉院建于宋仁宗皇祐年間,幾經破壞,幾經修繕,是著名的道教全真派道觀?!坝袢涝核苋?,石上閑亭對碧峰。幽徑落花春去早,疏簾斜日燕飛慵?!泵鞔鷹钌髟凇队袢骸分忻枥L出小亭流水、幽徑飛燕的靜謐景象。玉泉院內至今還存有“華山全圖碑”和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的“第一山”石碑等。
詩畫華山精彩無限
“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云作臺。”李白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一詩中以極富想象力的手法,描寫了華山之巍峨壯麗。
華山作為天下第一山,自古就吸引了眾多文人墨客前來拜謁,登上華山極頂,文人們往往豪情大發,文思泉涌,賦詩吟誦,潑墨揮毫。酈道元、楊素、楊炯、張九齡、李白、韓愈、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游、朱元璋、徐霞客、馮夢龍、袁枚等名人均曾造訪華山,他們或感慨華山之險峻與神秘,或贊嘆華山之壯美和神奇,留下了燦若星辰的一篇篇名篇佳作。
華山之“險”名列五岳之首。明代徐霞客就用“諸峰皆片削層懸”來描述華山之險。宋代名相寇準寫下了“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的膾炙人口的詩句。杜甫在《望岳》中寫道:“西岳崚嶒竦處尊,諸峰羅立似兒孫。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車箱入谷無歸路,箭栝通天有一門。稍待秋風涼冷后,高尋白帝問真源?!鼻宕娙嗽对凇兜侨A山》中寫道:“太華峙西方,倚天如插刀。閃爍鐵花冷,慘淡陰風號。”形象描寫了華山的險峻。
西峰海拔2082.6米,為華山主峰之一,因峰巔有巨石狀似蓮花瓣,古人多稱其為蓮花峰。袁宏道在他的《華山記》中記述:“石葉上覆而橫裂。”徐霞客《游太華山日記》中記述:“峰上石聳起,有石片覆其上,如荷花?!标悡辉凇段鞣濉吩娭杏小凹难约味菘?,此處是仙鄉”的名句。
華山的險峰、奇石、澗溪、松濤、靈泉和奇花異草和諧共生,美不勝收,成為歷代畫家描摹的最佳對象?,F在所知最早關于華山的畫作是隋末唐初的畫家何長壽的《五岳真宮像》,隋唐以前則已無文獻可考。張素卿、范寬、王履、齊白石、張大千、傅抱石、石魯、何海霞、方濟眾等名家均畫過華山。畫華山的畫家很多,不同的年代、生活經驗,造就了每個人看華山的角度不同,也造就了畫家筆下各自不同樣貌的華山。
登華山拾級而上,沿途峭壁石巖上隨處可見歷代文人墨客留下的內容豐富、風格各異、具有珍貴藝術價值的摩崖石刻,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石刻藝術景觀,華山也因此被稱為“空中書法藝術走廊”。
時光流轉,風雨侵蝕,一些石刻已風化剝落不可辨,目前尚存的大多為宋以后的摩崖石刻,尚有數百處之多。這些摩崖石刻在思想內容上或傾吐愛國之情,或贊大好河山,或記游感懷,或標示地名景觀,或反映道家思想,不一而足;在書法藝術上,行、楷、草、隸、篆風格多樣,為旅游者帶來了難以忘懷的美感和藝術熏陶,成為華山的一大人文景觀。
華山上的石刻如一幅幅凝固了的歷史畫卷,見證了歷史的風霜,承載了歲月的光影。華山石刻年代之久遠、體量之大、藝術價值之高,堪稱中國書法藝術之寶庫。
神話傳說奇異瑰麗
從巨靈擘山到沉香救母,從陳摶弈棋到吹簫引鳳,華山的神話傳說無數,引發人們對這座奇山的無限遐思。
華山的神話傳說散見于古代的怪志、雜俎、傳奇,如《搜神記》《神仙傳》《玄怪錄》等,內容上多與華山的形成、道教文化、人神愛情、修道成仙等有關。這些神話和傳說,反映了道德、誠信、孝慈、正義、忠貞、求真等傳統思想觀念,也充滿了奇異、瑰麗的文化色彩,為華山文化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至今在華山上還有許多與這些神話傳說有關的景點或遺跡。據傳,早在秦昭襄王時,秦王就令工匠“施鉤梯”上華山與“神仙會”,并博弈于華山。宋太祖趙匡胤與陳摶賭棋輸華山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至今在華山東峰之側留有“博臺棋亭”遺跡。
在北峰,峰上景觀頗多,如真武殿、焦公石室、長春石室、玉女窗、倚云亭、老君掛犁處、鐵牛臺、白云仙境石牌坊等,且各景點均伴有美麗的神話傳說。
西峰上的翠云宮、蓮花洞、巨靈足、斧劈石、舍身崖等,與其相關的傳說妙趣橫生,增添了西峰的神奇與美麗。
登上中峰,峰上林木蔥蘢,環境清幽,奇花異草多不知名。峰頭有道舍名玉女祠,傳說是春秋時秦穆公女弄玉的修身之地,因此此峰又被稱為玉女峰。中峰多數景觀都與蕭史弄玉的故事有關。相傳,春秋時秦穆公的愛女弄玉,酷愛音樂,尤喜吹簫。一晚,她夢見一位英俊青年,極善吹簫,愿同她結為夫妻。穆公按女兒夢中所見,派人尋至華山明星崖下,果遇一人,羽冠鶴氅,玉貌丹唇,正在吹簫。此人名蕭史。使者引至宮中,與弄玉成了親。一夜兩人在月下吹簫,引來了紫鳳和赤龍。蕭史告訴弄玉,他為上界仙人,與弄玉有殊緣。今龍鳳來迎,可以去矣。于是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騰空而去。秦穆公派人追趕,直至華山中峰,也未見人影,便在明星崖下建祠紀念。杜甫在《望岳》詩中有“安得仙人九節杖,拄到玉女洗頭盆”之句。
華山論劍紅色傳奇
提起華山,許多人腦海中就會聯想到華山論劍。其實,華山論劍誕生于金庸先生的妙筆虛構,并口口相傳而成為成語般的存在,從此,華山被賦予了武俠的靈魂。
“華山論劍”是武俠小說作家金庸作品中虛擬的江湖武俠故事。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射雕英雄傳》和《神雕俠侶》中描繪華山論劍的故事情節,讓江湖英雄置身于奇險峻峭的華山,比試武功高下,談論武學之道,創造了一個詭奇險絕的劍俠世界。從此,華山充滿了仙氣、劍氣、英氣、豪氣和義氣;從此,華山有了個專屬它的名詞——“華山論劍”,并火遍了大江南北。
2003年10月8日,記者有幸參加了首次“華山論劍”活動。當天,金庸先生登頂華山參加“華山論劍”活動。雖然在金庸的筆下已多次描寫過華山,華山已成為他的武俠小說中重要的標志性符號和背景,但有趣的是,這卻是他首次登臨華山。金庸在連過美人關、美酒關、聶衛平的殘局關后,來到華山北峰,在四面懸絕、有若云臺的北峰上與張紀中、魏明倫、楊爭光、孔慶東唇槍舌劍,大話江湖。當時媒體爭相報道這一活動,成為一個現象級話題。
“華山論劍”已成為華山文化的一部分,深入人心,武俠英雄因華山而豪氣沖天,華山也因英雄論劍而充滿俠義之氣,二者相得益彰。
華山之險,有“自古華山一條路”之說。魏晉南北朝時,還沒有通向華山峰頂的道路。直到唐朝,隨著道教興盛,道教信徒開始居山建觀,逐漸在北坡沿溪谷而上開鑿了一條險道,形成了“自古華山一條路”。智取華山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1949年,在人民解放軍解放大西北的強大攻勢下,胡宗南率部南逃,國民黨部隊旅長韓子佩率殘部逃上華山,在山口要道設下重兵,企圖憑借天險負隅頑抗。解放軍某團偵察參謀劉吉堯率領小分隊潛入山區,由華山樵夫王銀生帶路,從后山上山,一路上攀懸崖、登峭壁,趁夜色摸上北峰,突襲守敵,最后成功全殲守山之敵。
“神兵飛越天塹,英雄智取華山”,“智取華山”反映出人民解放軍頑強勇敢、機智果斷、不畏艱險的英雄主義精神。智取華山的傳奇已成為華山的紅色旅游文化資源,華山也成為青少年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生動課堂。
巍巍華山,大美無言。它是大自然的神功造化,傲視群雄,在歷史和文化上也同樣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它蘊藏的無盡文化寶藏還有待人們去探索和研究。
文旅融合做強華山品牌
李衛
秋日的華山自上而下流動著豐富鮮明、生動絢麗的色彩。駐足登山小路,五彩斑斕的野花、高大挺拔的松柏、浪漫熾烈的紅葉隨處可見,云霧繚繞中的華山仿若仙境。
華山自然景觀獨特,文化傳承悠遠,意蘊厚重。傳承華山文化,挖掘其時代價值,通過文旅融合發展,講好華山故事,是新時代背景下華山文化旅游發展的方向。華山景區著力推進文旅融合發展,做強華山文化品牌,在加快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由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變方面進行了成功探索。
華山景區深入挖掘道教、武俠傳說、民俗故事、傳統曲藝等資源,打造道教文化、武俠文化、英雄文化、孝善文化等品牌;加大“華山故事”“華山五峰”等系列文創產品研發力度,厚植華山旅游轉型新支撐。景區項目建設的重點從“山上擴容”向“山下留客”轉變,提出了建立西部最大的休閑養生文化度假區的戰略目標,編制了《華山景區旅游文化產業概念性規劃》,高起點、高標準、高品質策劃了包括華山醫養中心、華山文化藝術中心、古柏行文化長廊景區段恢復三個重點項目在內的27個項目,總投資約184.1億元,西部最大休閑養生文化度假區建設序幕已全面拉開。華山醫養中心、華山文化藝術中心和古柏行景觀恢復(南段)等三大重點項目進展順利,華山景區以旅游文化為主線、休閑養生為支撐的多產相融的多功能布局逐步確立;陜西道教學院、喜來登度假酒店、蒲城縣·槐院里歷史文化街區項目、仙峪戶外運動基地、華山清心溫泉酒店等項目的穩步推進,使華山景區的服務功能更加多元;華山自駕露營地、華山國際大酒店、游客中心商城、景區WiFi覆蓋、景區亮化工程、西岳花海等功能項目的建成,進一步豐富了華山旅游內涵,構建起完善的旅游文化產業生態圈,在充分挖掘華山景區旅游文化內涵的有效延伸了旅游文化產業鏈條。
華山景區正在創新發展模式,加速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一批極具特色的生態游、康體游、觀光游、休閑游、研學游等融合旅游產品,通過完善景區功能業態,逐步實現“山下留客”的戰略目標,由“景點旅游”向全域旅游轉型。如今的華山,游客的文化旅游體驗和產品需求得到了更深層次的滿足,建設大華山旅游目的地和華夏山水文化旅游目的地的步伐正不斷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