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短的數學小故事有哪些
1、“0”的故事
羅馬數字是用幾個表示數的符號,按照一定規則,把它們組合起來表示不同的數目。在這種數字的運用里,不需要“0”這個數字。
當時,羅馬帝國有一位學者從印度記數法里發現了“0”這個符號。他發現,有了“0”,進行數學運算方便極了,還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紹。這件事被當時的羅馬教皇知道了。教皇非常惱怒,他斥責說,神圣的數是上帝創造的,在上帝創造的數里沒有“0”這個怪物,于是下令,把這位學者抓了起來,用夾子把他的十個手指頭緊緊夾住,使他兩手殘廢,讓他再也不能握筆寫字。就“0”被那個愚昧、殘忍的羅馬教皇明令禁止了。
雖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羅馬的數學家們還是不管禁令,在數學的研究中仍然秘密地使用“0”,仍然用“0”做出了很多數學上的貢獻。后來“0”終于在歐洲被廣泛使用,而羅馬數字卻逐漸被淘汰了。
2、失之毫厘,謬以千里
1967年8月23日,蘇聯的聯盟一號宇宙飛船在返回大氣層時,突然發生了惡性事故——減速降落傘無法打開。蘇聯中央領導研究后決定:向全國實況轉播這次事故。當電視臺的播音員用沉重的語調宣布,宇宙飛船在兩小時后將墜毀,觀眾將目睹宇航員弗拉迪米·科馬洛夫殉難的消息后,舉國上下頓時被震撼了,人們都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
在電視上,觀眾們看到了宇航員科馬洛夫鎮定自若的形象。他面帶微笑叮囑女兒說:“你學習時,要認真對待每一個小數點。聯盟一號今天發生的一切,就是因為地面檢查時忽略了一個小數點……”
即使是一個小數點的錯誤,也會導致永遠無法彌補的悲壯告別。
古羅馬的愷撒大帝有句名言:“在戰爭中,重大事件常常就是小事所造成的后果?!睋Q成我們中國的警句大概就是“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吧。
3、一個故事引發的數學家
陳景潤一個家喻戶曉的數學家,在攻克歌德巴赫猜想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創立了著名的“陳氏定理”,所以有許多人親切地稱他為“數學王子”。但有誰會想到,他的成就源于一個故事。
一天,沈元老師在數學課上給大家講了一故事:“200年前有個法國人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6=3+3,8=5+3,10=5+5,12=5+7,28=5+23,100=11+89。每個大于4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奇數之和。因為這個結論沒有得到證明,所以還是一個猜想。大數學歐拉說過:雖然我不能證明它,但是我確信這個結論是正確的。
它像一個美麗的光環,在我們不遠的前方閃耀著眩目的光輝?!标惥皾櫟芍劬Γ牭萌肷瘛?/p>
從此,陳景潤對這個奇妙問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課余時間他最愛到圖書館,不僅讀了中學輔導書,這些大學的數理化課程教材他也如饑似渴地閱讀。因此獲得了“書呆子”的雅號。
興趣是第一老師。正是這樣的數學故事,引發了陳景潤的興趣,引發了他的勤奮,從而引發了一位偉大的數學家。
4、數學家的“健忘”
我國數學家吳文俊教授六十壽辰那天,仍如往常,黎明即起,整天浸沉在運算和公式中。
有人特地選定這一天的晚間登門拜門拜訪,寒暄之后,說明來意:“聽您夫人說,今天是您六十大壽,特來表示祝賀。”吳文俊仿佛聽了一件新聞,恍然大悟地說:“噢,是嗎?我倒忘了?!眮砣税蛋党泽@,心想:數學家的腦子里裝滿了數字,怎么連自己的生日也記不住?
其實,吳文俊對日期的記憶力是很強的。他在將近花甲之年的時候,又先攻了一個難題——“機器證明”。這是為了改變了數學家“一支筆、一張紙、一個腦袋”的勞動方式,運用電子計算機來實現數學證明,以便數學家能騰出更多的時間來進行創造性的工作,他在進行這項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對于電子計算機安裝的日期、為計算機最后編成三百多道“指令”程序的日期,都記得一清二楚。
5、華羅庚的故事
同學們都知道,華羅庚是一位靠自學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數學家。他僅有初中文憑,因一篇論文在《科學》雜志上發表,得到數學家熊慶來的賞識,從此華羅庚北上清華園,開始了他的數學生涯。
1936年,經熊慶來教授推薦,華羅庚前往英國,留學劍橋。20世紀聲名顯赫的數學家哈代,早就聽說華羅庚很有才氣,他說:"你可以在兩年之內獲得博士學位。"可是華羅庚卻說:"我不想獲得博士學位,我只要求做一個訪問者。"
"我來劍橋是求學問的,不是為了學位。"兩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壘素數論,并就華林問題、他利問題、奇數哥德巴赫問題發表18篇論文,得出了著名的"華氏定理",向全世界顯示了中國數學家出眾的智慧與能力。
6、動物中的數學天才
蜜蜂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組成底盤的菱形的鈍角為109度28分,所有的銳角為70度32分,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小。
丹頂鶴總是成群結隊遷飛,而且排成“人”字形。“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更精確地計算還表明“人”字形夾角的一半——即每邊與鶴群前進方向的夾角為54度44分8秒!而金剛石結晶體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是巧合還是某種大自然的“默契”?
7、唐僧師徒摘桃子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悟空笑瞇瞇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5個5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多少個?
8、測量金字塔的高度
有一天,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他也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泰勒斯就到找法老了。法老問泰勒斯用什么工具來量金字塔。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大家都覺得很奇怪。
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就去量金字塔。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9、維納的故事
一次維納喬遷,妻子熟悉維納的方方面面,搬家前一天晚上再三提醒他。她還找了一張便條,上面寫著新居的地址,并用新居的房門鑰匙換下舊房的鑰匙。第二天維納帶著紙條和鑰匙上班去了。白天恰有一人問他一個數學問題,維納把答案寫在那張紙條的背面遞給人家。
晚上維納習慣性地回到舊居。他很吃驚,家里沒人。從窗子望進去,家具也不見了。掏出鑰匙開門,發現根本對不上齒。
于是使勁拍了幾下門,隨后在院子里踱步。突然發現街上跑來一小女孩。維納對她講:“小姑娘,我真不走運。我找不到家了,我的鑰匙插不進去?!毙∨⒄f道:“爸爸,沒錯。媽媽讓我來找你。”
10、數字趣聯
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年輕時與幾個學友進京考試.他們到達試院時為時已晚.考官說:"我出一聯,你們若對得上,我就讓你們進考場。"
考官的上聯是:一葉孤舟,坐了二三個學子,啟用四槳五帆,經過六灘七灣,歷盡八顛九簸,可嘆十分來遲。蘇東坡對出的下聯是:十年寒窗,進了九八家書院,拋卻七情六欲,苦讀五經四書,考了三番兩次,今日一定要中.考官與蘇東坡都將一至十這十個數字嵌入對聯中,將讀書人的艱辛與刻苦情況描寫得淋漓盡致。
擴展資料: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喜歡數學、愛上數學,才能學好數學。讓每一個讀者愛上數學,不再把數學看成是枯燥難懂的學科,是編者編輯這本書的出發點。
本書緊密聯系現實生活,以課本內容為依據,貫徹新課程的標準理念,從數字、運算、計量、代數、幾何、統計與概率、邏輯推理等方面講述了一個個精彩的小故事。本書生動、形象地講述了一個個知識點,是你輕松打開數學王國大門的鑰匙。
二、達爾文的進化論科學嗎
給你看看《科學美國人》上的一個很好的文章:15 Answers to Creationist Nonsense(by John Rennie)【針對神創論15個屁話的回答】
143年前,達爾文提出通過自然選擇的進化論,當時的科學家為此展開了激烈爭論,但依靠古生物學、遺傳學、動物學、分子生物學及其它學科中的大量證據,進化論戰勝了其它責難,逐漸確立。進化論已經在所有領域取得了勝利——公眾認識領域除外。
尷尬的是,到了21世紀,在世界已知的科學最發達的國家,神創論的支持者仍然能夠欺騙政客、法官和普通公民,說進化論是一種有問題而缺少根據的假說。他們宣稱,“智慧設計論(intelligent design)”之類的神創論觀點,在科學課堂里應該與進化論平起平坐。本文將要發表時,俄亥俄州教育委員會正在爭論是否要做采取這種措施。有些反對進化論者——例如加州伯克利的法學教授、《拷問達爾文》(Darwin on Trial)的作者Philip E. Johnson——就承認他們希望以智慧設計論為契機,讓對上帝的討論重新回到科學課堂。
受此困擾的教師和其他人員逐漸發現,他們必須奮起捍衛進化論,駁斥神創論。神創論者的論點通常是似是而非的,或是基于對進化論的誤解(甚至是赤裸裸的誣蔑),這些論點為數不少,而且形式多變,甚至能蠱惑了解進化論的人。
為了回答這些問題,下面反駁了一些常見的反對進化論的“科學”依據。然后進一步介紹了更深入的知識,同時也解釋了為什么神創論在課堂上沒有地位。
1.進化論只是一種理論,既不是事實,也不是科學規律
許多人從小學課堂里知道,理論處于確定性的中間層級——比假設更確實,但算不上規律??茖W家不這樣看待“理論”。根據美國科學院(NAS)的定義,科學理論是“關于自然世界某些方面的,能完整證明的解釋,形式可以是事實、規律、推斷或是經過驗證的假說”。規律只是關于自然的描述性概括(descriptive generalization),它與規律的差別不在于驗證的多少。所以科學家認為的進化論是一種理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無論是進化論本身還是相關的其它理論——并不表示他們對真實性有所懷疑。
進化理論本身意味著生物在變化中繁衍,人們也可以談論進化論的事實(fact)。NAS對事實的定義是“能被反復確認的觀察,無論有什么所有現實目,它都會被接受為‘真’”?;推渌罅孔C據證明,生物一直在進化。盡管沒有人見證這些變化過程,間接的證據確是清楚、明確而有說服力的。
所有的科學都經常依賴間接證據。譬如物理學家就不能直接觀測原子內部的顆粒,所以他們只能在云室(cloud chambers)中觀察這些顆粒的運動軌跡來加以驗證。盡管無法直接觀察到,物理學家的結論仍然是確鑿無疑的。
2.自然選擇學說的基礎是循環論證:適應能力最強的物種生存下來,而能夠生存的物種必定是適應能力最強的
問題的關鍵是,適應能力的定義可以與生存無關:大的喙在敲碎種子外殼方面更有優勢,而這種特性在特定環境下是否具有生存價值則另當別論。
3.進化論是不科學的,因為它無從驗證,也無從證偽。它所斷言的事件不曾觀測到,也無無法重現
進化論至少能劃分為兩大領域:微觀進化和宏觀進化,而上面籠統的指斥忽視了這條重要區別。物種的微觀進化隨時都在發生——變化可能導致物種形成,這就是新物種的起源。宏觀進化在物種的層面之上,研究分類種群的變化。它的證據主要來自化石遺跡,以及用來重建生物間聯系的DNA比較。
大多數神創論者也意識到,微觀進化已經由實驗室(對細胞、植物和果蠅的研究)以及野外(例如Grant對Galapagos的鳴鳥的喙的尺寸研究中)的試驗所證實。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選擇和其它機制——例如染色體變化,共生現象和雜交技術——會對種群數目產生深遠的影響。
宏觀進化論研究具有史學性質,它的質料來自化石和DNA,而不是直接觀察。在這些史學性科學(還包括天文學,地質學和考古學,以及進化生物學)中,假說仍然是可以驗證的,我們可以驗證它們是否與現有證據保持一致,是否能對未來的發現做出可驗證的預測。舉例來說,按照進化論,在已知的人類原種(約在 500萬年前出現)以及解剖學上認定的現代人(大約10萬年前)之間,應該存在原始人類的后代,他們的體貌特征與猿人差的越來越多,而與現代人越來越像,這一點已經為化石所確證。但是我們不應該——也沒有——在侏羅紀(1.44億年以前)的地層中找到現代人的化石。進化生物學經常能做出更專業也更精確的預測,也經常能為研究者驗證。
進化論也存在被否證的可能。如果我們能夠找到從無生命物質直接產生的復雜生物,那么這樣的物種中,至少有一些應該留下化石紀錄。如果具有超常智慧的外星人出現,并聲稱自己創造了地球上的生物(甚至是特殊物種),則純粹的進化論解釋就值得質疑。但是目前還沒有出現這樣的證據。
需要提到的是,將可證偽性視為科學的性質之一的做法是哲學家卡爾·波普在20世紀30年代提出的。這種觀點已經完善了許多,對這條原則的解釋也不再僵化——否則它就可能與許多明顯的科學進展相沖突。
4.科學家越來越不相信進化論的真實性
沒有證據表明進化論正在丟失陣地。隨手拿起一本經過同行評議的(peer-reviewed)生物學雜志就能見到支持或者拓展進化論研究,或是將其作為基本概念的文章。
相反,我們找不到駁斥進化論的嚴肅的科學出版物。20世紀90年代中期,華盛頓大學的George W. Gilchrist查閱了幾千份刊物,主要是文學刊物,尋找關于智慧設計論或神創論的文章。查閱了幾十萬份科學報道之后,一無所獲。在過去的兩年中,西南路易斯安那大學的Barbara Forrest與華盛頓天主教大學的Lawrence M. Krauss分別進行了獨立研究,結果依然如此。
神創論者抗議說,科學家頭腦封閉,對他們的證據視而不見。根據《自然》《科學》及其它頂尖刊物的編輯所提供的情況,從沒有人提交過反對進化論的文章。有些反對進化論的作者曾在嚴肅刊物上發表過論文。這些論文幾乎沒有直接攻擊進化論,或是宣揚神創論的觀點;充其量不過是確認了進化論存在的未解決或難以解決(沒有人否認這一點)的問題。簡單地說,神創論者還沒有理由讓科學界正視他們。
5.進化生物學家之間的觀點分歧證明進化論獲得的嚴謹科學(Solid Science)支持非常少
進化生物學家在多個問題上有激烈的爭論:物種形成的過程,進化性變化的速率,鳥類與恐龍的始祖關系,以及尼安得特人(Neandertal)是否是不同于現代人類的另一分支,如此等等。這樣的爭論在所有其它學科都存在。但是在生物學中,將進化論認定為事實和指導原則卻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做法。
不幸的是,狡詐的神創論者卻將科學家的評論斷章取義,該偷換面為對進化論的否定。哈佛大學的古生物學家Stephen Jay Gould,了解他工作的人都清楚,這位參與創立間斷-平衡框架(punctuated-equilibrium model)的人同時也是進化論最雄辯的維護者和宣揚者(間斷平衡理論指出,大多數進化性變化都發生在地質學意義的短暫時間內,雖然這仍然需要數百代的更替,由此解釋了化石紀錄的模式)。然而神創論者卻熱衷于從Gould的長篇大論中截取出一小段,讓人感覺他是在質疑生物進化,他們還將間斷平衡理論解釋為,新的物種可以在一夜之間出現,或者是鳥類可以從爬行動物的卵中孵化出來。
如果見到貌似在質疑進化論的科學權威人士的引文,一定記得要查找上下文。結果幾乎無一例外,說這些文字是攻擊進化論完全是一廂情愿。
6.如果人類從猴子進化而來,為什么還有猴子呢?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它反映了對進化論的若干種無知。最明顯的錯誤就是,進化論并沒有告訴我們,人類是從猴子進化而來的,它只是說明,人類與猴子有共同的始祖。
更深參差的錯誤在于,這樣的問題類似“如果小孩是大人生出來的,為什么還有大人呢?”新物種來自舊物種,如果它們獲得了足夠多的,能夠持續遺傳的差異,又達到了足夠從原有族群中區別開來的數量,新的物種就形成了。原有物種可能繼續存在,也可能會滅絕。
7.進化論無法解釋地球上的生命是如何出現的
生命的起源仍然是一大謎局,但生物化學家已經明白了原始核酸、氨基酸和構成生命的其他成分怎樣結合,怎樣組織為自我復制、自我維持的單元,這些知識是細胞生物學的基礎。天體化學的研究顯示,這些成分可能源自太空,隨彗星落入地球,這或許能夠解釋,在地球初生不久的典型的環境下,這些成分是如何出現的。
神創論者有時指責科學目前無法解釋生命的起源,進而否定進化論。但即使地球上的生命來自非進化的起源(第一個細胞也有可能是數十億年前外星人帶來的),微觀和宏觀進化論的無數研究都能確證,從那之后進化一直在進行。
8.嚴格說起來,我們很難相信復雜如蛋白質的物質能偶然出現,更不用說人或是活細胞了
偶然性在進化中確實存在(偶然性的突變可以產生新的特征),但是進化并不依賴偶然性來產生新的器官、蛋白質或其他實體。截然相反的是,自然選擇,作為進化中已知的最主要機制,卻會明確保留“需要的”(能適應的)特性,消除“不需要的”(無法適應的)特性。只要選擇的影響力存在,自然選擇就能把進化向一個方向推進,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產生復雜的結構。
舉個例子,現有由13個字母構成的序列“TOBEORNOTTOBE”,假設有幾百萬只猴子,每只猴子每秒鐘挑一條短語,需要78,800年才能從 26^13種可能中選出這樣的排列。Glendale College的Richard Hardison在20世紀80年代寫過一個程序,它能夠在隨機產生序列的保證那些已經出現在正確位置上的字母不會變化(這樣做倒有點《漢姆雷特》的味道。譯注:這個句子看了大半天才明白,嘿嘿)。這個程序平均只需要336次迭代就能生成上文提到的短語,時間少于90秒。更神奇的是,把莎士比亞的整個劇本重新生成一遍也只需要四天半時間。
9.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隨時間的推移,系統會變得更加無序。活細胞無法從無生命的物質中產生,多細胞的生命也不可能從原生動物進化而來
這條指責誤解了熱力學第二定律。如果這樣的推理能夠成立,水晶和雪花也就不可能存在,因為它們是由無序的元素自然生成的。
熱力學第二定律表明,封閉系統(沒有物質和能量進出)的熵不會減少。熵是一個物理概念,通常被粗略描述為無序狀態,但它其實與我們常說的概念有很大區別。
更重要的是,熱力學第二定律容許出現這樣的情況——系統中某個部分的熵減少,而其它部分的熵卻在增加。地球作為一個整體,是可以變得更加復雜的,因為太陽將光和熱傳遞給它;相比地球自身的變化,地球的熵與太陽的核聚變關系更為密切。簡單的生物可以消耗無生命物質或其它形式的生命,向更復雜的方向發展。
10.突變是進化理論的重點,但突變只能消除特征,而無法產生新的特征
恰恰相反,生物學已經記錄了大量由基因點突變(發生在有機體的DNA上某個確切位置的變化)造成的新特性——譬如微生物對抗菌素的耐藥性。
物體內在規定生長的同源異型框基因(Hox)家族中的突變就能夠帶來復雜的后果。Hox基因直接規定了腿、翅膀、觸角和軀干各節的生長位置。以果蠅為例,觸角足突變(Antennapedia)會導致在本應生長觸角的地方長出腿。這樣長出來的肢體沒有實際作用,但它能夠證實,基因變異能產生復雜的結構,自然選擇能夠測試這些結構的可能用途。
分子生物學還發現了基因點突變之外的遺傳變化機制,它們也可以帶來新的特征?;騼鹊墓δ苣K可以以非正常的方式接合,在某些情況下,生物體內部的基因能夠被完整復制,副本可以隨意突變,產生對應新的復雜特性的基因。通過對多種生物的DNA的比較,我們知道這就是幾百萬年來血蛋白中的球蛋白基因家族的進化方式。
11.自然選擇或許能解釋微觀進化,但無法解釋新物種的起源,也無法解釋更高級的生命形式
進化生物學家已經詳細說明自然選擇會如何產生新的物種。舉例來說,按照哈佛大學的Ernst Mayr提出的“不重疊分布區”(allopatry)模型,如果種群中的一定數量被地理環境隔絕開來,它就有可能面臨不同的選擇壓力,而變化將會在隔絕的種群中累積。如果變化足夠顯著,以致分離的種群無法(或通常情況下無法)與原有種群正常交配,則分離的種群就會獨立繁殖,開始產生新物種。
在各種進化機制中,自然選擇的研究最為充分,但生物學家也愿意接受其它的學說。生物學家經常會評估產生新種群或復雜特性的異常遺傳機制的潛力。位于 Amherst的馬薩諸薩大學的Lynn Margulis和其他研究人員有力地指出,某些細胞器(例如產生能量的線粒體)是通過古代有機體的共生融合進化來的。這說明,科學界歡迎對除自然選擇以外的力量所引起進化的研究。但是這些力量必須源于自然界,而不能源于神秘的創世智能生物——用科學術語來說,此類因素的存在未經證實。
12.沒有人見證過新物種的進化產生過程
新物種的出現是相當罕見的,很多情況下這一過程需要持續幾百年。鑒別正在成形的新物種可能非常困難,因為生物學家有時在物種定義的方法上存在不同觀點。按照應用最廣泛的定義,也就是Mayr的生物學物種概念(Biological Species Concept),物種是能夠獨立繁殖的一類確定種群——此種群中的生物通常不會或無法與種群外的生物交配。在現實世界中,此標準可能難以應用到相距遙遠的種群,由地理環境分隔的種群,或是植物種群(化石顯然也無法繁殖)。生物學家在區分種群時,通常的依據是生物的形體特征和行為特征。
科學文獻中確實存在關于植物、昆蟲和蠕蟲的明顯的物種形成報告。在大多數這類試驗中,研究人員按照各類標準選擇生物——解剖學的差異,交配行為,棲居地喜好以及其它特征——發現也能產生無法與其它物種交配的生物體。新墨西哥大學的William R. Rice和加利福尼亞大學Davis分校的George W. Salt的試驗就說明,如果選擇偏好某種環境的果蠅,獨立繁殖超過35代之后,這些果蠅就不會與其它環境相差迥異的果蠅交配。
13.進化論者不能給出任何過渡性物種的化石——譬如一半是爬行動物一半是鳥類的生物
古生物學家掌握了許多處于種群之間的過渡性物種的化石。長期以來,最知名的一種就是始祖鳥(Archaeopteryx),它身上既出現了鳥類獨有的骨骼結構和羽毛,又出現了恐龍的特征。人們還發現了大量有羽毛生物的化石,它們與鳥類的關系遠近不一。根據一系列化石,現代的馬是從小型始祖馬(Eohippus)進化而來。鯨的祖先有四條腿,生活在陸地上,走鯨(Ambulocetus)和羅德侯鯨(Rodhocetus)能夠解釋其中的轉變(請參考《科學美國人》5月號上Kate Wong的文章《征服了海洋的哺乳動物》(The Mammals That Conquered the Seas))。貝殼化石見證了軟體動物幾百萬年的進化史?,F代人和古露西猿人(Lucy the australopithecine)之間的空白則有大約20多種原始人來填補(并非所有都是我們的最先)。
但神創論者摒棄了這些化石研究成果。他們宣稱,始祖鳥不是爬行動物和鳥類之間的那一節鏈條——只是一種已經滅絕的,具有爬行動物特征的鳥類而已。他們要求進化論者制造出不屬于任何已知物種的,神秘而荒誕的怪物。即便有神創論者承認某種化石對應兩個物種之間的過渡物種,他仍然可能要求見到在該過渡物種和原有的兩個物種之間的化石遺跡。這種無理要求永遠沒有盡頭,也是本來就不完整的化石紀錄難以承受的負擔。
進化論者可以從分子生物學中獲得進一步的證據。對所有生物來說,大部分基因是相同的,而根據進化論,這些基因的結構和產物會根據進化關系,因物種的不同而有所不同。遺傳學家所說的“分子鐘(molecular clock)”記錄了這一進程,這些分子數據也說明了進化中各物種的過渡關系。
14.生物具有難以置信的復雜特征——無論是在解剖層面、細胞層面還是分子層面——如果復雜程度降低一點點,它們就無法正常工作。唯一站得住腳的結論就是,它們是智慧創造的產物,而不是進化的結果
這種“設計說的論證”是最近對進化論的各種攻擊的核心,但它也是歷史最悠久的。1802年,神學家William Paley就說過,如果有人在地里撿到一塊手表,最合理的結論是,手表是其他人掉下的,而不是自然力創造的。Paley說,以此類推,生物的復雜結構必然由神直接創造的。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作了答復:他解釋了自然選擇的力量,如何能夠通過特征的遺傳,逐漸產生復雜的有機結構。
一代又一代的神創論者都試圖以眼睛為例,證明器官不可能由進化產生,來駁倒達爾文。這些人說,眼睛能產生視覺,這需要依賴它的各部分的完美組合。而自然選擇無法提供眼睛進化過程中的過渡形式——是半只眼睛嗎?達爾文早已預見到這種批評,他指出,即使是“不完備”的眼睛也能帶來好處(例如幫助生物識別光線),之后可以趨向進一步的完善。生物學證實了達爾文的說法:研究人員已經在動物王國中發現了原始的眼睛和光線感覺器官,甚至通過比較遺傳學描繪了眼睛的進化史(目前來看,在不同的生物族群中,眼睛是單獨進化的)。
今天的智慧創造論者比他們的前輩要精明,但他們的論點和目標卻沒什么變化。他們攻擊進化論的方法都是,試圖證明進化論無法解釋已知的生物,然后指出這種生物存在的唯一可行解釋就是,它是由無法證實智慧生物的創造的。
15.最近的研究證實,即使是在微觀層面上,生命的復雜性也不可能通過進化產生
《達爾文的黑箱:對進化論的生物化學挑戰》(Darwin’s Black Box: The Biochemical Challenge to Evolution)的作者,利哈伊大學(Lehigh University)的Michael J.Behe認為,進化論無法解釋“不容精簡的復雜性(Irreducible complexity)”。Behe舉了一個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捕鼠器,缺少任何一個零件,捕鼠器就會失效,而這些零件在別的地方根本派不上用場。因此 Behe認為,捕鼠器是如此,生物的鞭毛就更是如此——鞭毛是一種鞭狀器官,用于產生推力,它類似船舶上的外置馬達。構成鞭毛的蛋白質以無比精巧的方式形成馬達、萬向節以及工程師需要的其它零部件。Behe提出,經由不斷進化產生這種復雜結構的可能性為零,它肯定源于智慧設計。他認為,這個道理也適用于血液的凝結機制和其它分子系統。
對此類問題,進化論生物學家已經做過答復。存在形式比Behe所舉例子更簡單的鞭毛,因此鞭毛發揮作用時并不需要所有的器官。布朗大學的 Kenneth R. Miller和其他人早已指出,組成鞭毛的復雜器官之前就存在于自然之中。相比制造淋巴腺鼠疫的細菌——鼠疫桿菌(Yersinia pestis)用來注入毒素的器官,鞭毛本身甚至顯得過于簡單了。
問題的關鍵在于,Behe認為在其它地方沒有存在價值的鞭毛的各個組成器官,其實可以提供對進化有利的許多功能。鞭毛的最終出現,可能僅僅來自本來向其它方向進化的復雜器官的重新組合。同樣,根據加州大學圣迭戈分校的Russell F. Doolittle的研究,血液凝結機制來自原本為消化服務的蛋白質的精致完善。Behe支持智慧設計論的某些復雜性例子根本就不是不容精簡的。
貝勒大學(Baylor University)的William A. Dembski在《設計的推斷(The Design Inference)》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No Free Lunch)》中支持智慧設計論的基石,是另一種的復雜性——“特定的復雜性(specified complexity)”。他的主要論點是,無主導的、隨機的過程不能產生生物的復雜性。因此他重復200年前Paley的觀點,唯一的結論就是超自然的智慧創造了生命。
Dembski的論證是有問題的。我們不能假設只存在兩種解釋:隨機過程和智慧設計。Santa Fe Institute和其它機構中研究非線性系統和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的人員發現,簡單的、無主導的過程也能產生非常復雜的模式。也就是說,生物的某些復雜性可能通過某些自然現象生成,只是這些現象目前還無法理解。但是這絕不是說,復雜性不會自然產生。
總結
“神創論科學(Creation science)”這個名字自身就是自相矛盾的?,F代科學的核心原則之一就是方法論的自然主義(methodological naturalism)——它嘗試完全用可觀測的,或是可驗證的自然原理來解釋萬物。物理學使用專門的關于物質和能量的概念來描述原子核,這些描述可以通過試驗來驗證。如果之前的描述不足以解釋觀測到的現象,物理學家也會引入夸克之類的新粒子來充實。他們不會隨意賦予新粒子某種屬性,相反——新粒子的定義是相當嚴謹的,因為它們必須能納入到物理學已有的框架之中。相反,智慧設計論的理論家在解釋神秘現象時,總是為了圖方便,引入具有無限能力的模糊概念。于是現象的解釋就此為止,無法進行更深入的科學探索(無所不能的智慧設計者怎么可能不存在呢?)
許多問題,智慧設計論都無法回答。在生命的歷史中,智慧設計者是何時以什么方式登場的?是創造第一個DNA嗎?還是第一個細胞?或是第一個人?每一個物種都是設計出來的嗎,還是只有最初的生命來自智慧設計?智慧設計論的支持者通常不愿放下架子來回答這些問題。他們甚至不愿意真正嘗試梳理智慧設計論的那些靈異觀點。相反,他們使用排除法來論證——貶低進化論的解釋,認為它太過牽強,或是不夠完備,暗示我們只有選擇設計論。
從邏輯上說,這是行不通的:即使自然主義的解釋存在缺陷,也不能得出那樣的結論。相反,它甚至不能說明智慧設計論比其它理論更靠得住。這些詰難的聽眾需要自己填補留下的空隙,而有些人必然會在這個問題上相信科學,放棄宗教的解釋。
科學已經一再證明,方法論的自然主義能夠消除無知,以前難以解釋的神秘現象——光的性質,疾病的原因,人腦的工作原理,科學都能逐漸找到更詳細、更有意義的答案。進化論也是如此,它希望解釋生物世界的形成。而神創論,正如它的名字一樣,對此沒有任何知識上的貢獻。
三、科學家的故事96
一、牛頓的故事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園里觀賞月亮。他仰望那鑲著點點繁星的蒼穹,思索著為什么月亮會繞著地球運轉而不會掉落下來。忽然,有個東西打在了他的頭上,這并不很重的一擊,把他從沉思中驚醒。他低頭一看,是一只熟透的大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他撿起蘋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為什么蘋果不落向兩旁,不飛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這一定是地球有某種引力,把所有的東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蘋果是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運轉。因為有引力,使它不能遠離地球;因為有速度,使它不會像蘋果一樣掉落下來……夜漸漸地深了,青年手中拿著蘋果,開心地笑了。他就是發現萬有引力的英國科學家牛頓。這一年,他才24歲。
二、愛因斯坦的小板凳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有一次上手工課,他想做一只小木凳。下課鈴響了,同學們爭先恐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交給女教師。愛因斯坦沒有拿出自己的作品,急得滿頭大汗。女教師寬厚地望著這個小男孩,相信他第二天能交上一件好作品。
第二天,愛因斯坦交給女教師的是一個制作得很粗糙的小板凳,一條凳腿還釘偏了。滿懷期望的女教師十分不滿地說:“你們有誰見過這么糟糕的凳子?”同學們紛紛搖頭。老師又看了愛因斯坦一眼,生氣地說:“我想,世界上不會再有比這更壞的凳子了?!苯淌依镆魂嚭逍?。
愛因斯坦臉上紅紅的,他走到老師面前,肯定地對老師說:“有,老師,還有比這更壞的凳子?!苯淌依镆幌伦屿o下來,大家都望著愛因斯坦。他走回自己的座位,從書桌下拿出兩個更為粗糙的小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剛才交給老師的是第三個木板凳。雖然它并不使人滿意,可是比起前兩個總要強一些?!?/p>
這回大家都不笑了,女教師向愛因斯坦親切又深思地點著頭,同學們也向他投去敬佩和贊許的目光。
這個小故事讓我們看到愛因斯坦的韌性,無論做任何事,他都要力求做好,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發揮。
三、愛迪生小時候的故事
愛迪生小時候就熱愛科學,凡事都愛尋根追底,都要動手試一試。有一次,他看到母雞在孵蛋,就好奇地問媽媽:“母雞為什么臥在蛋上不動呢?是不是生病了?”媽媽告訴他,這是在孵小雞,過一些日子,蛋殼里就會鉆出雞寶寶來?!?/p>
聽了媽媽的話,愛迪生感到新奇極了,他想,母雞臥在雞蛋上就能孵出小雞來,雞蛋是怎樣變成小雞的呢?人臥在上邊行不行?他決定試一試。愛迪生從家里拿來幾個雞蛋,在鄰居家找了個僻靜的地方,他先搭好一個窩,在下邊鋪上柔軟的茅草,再把雞蛋擺好,然后就蹲坐在上邊,他要親眼看一看雞蛋是怎樣孵成小雞的。天快黑下來了,還不見愛迪生回家,家里的人都非常著急,于是到處去找他。找來找去,才在鄰居的后院找到了愛迪生。只見他坐在一個草窩上一動也不動,身上、頭上沾有不少草葉。家里人見了,又生氣又好笑,問他:
“你在這兒干什么呢?”
“我在這兒孵蛋??!小雞快要孵出來了?!?/p>
“孵什么蛋,快點出來!”爸爸大聲喝道。
“母雞能孵蛋,我要看看怎樣孵出小雞來?!?/p>
“不行,不行!快回家!”爸爸又喝斥道。
媽媽卻沒有責怪和取笑他,因為她知道這孩子的性格,微笑著說:“人的體溫沒有雞的體溫高,你這樣孵是孵不出來的?!睈鄣仙m然沒有孵出雞來,但是通過這次孵蛋活動增長了知識。還有一次,愛迪生看到鳥兒在天空中自由地飛翔,心想,鳥能飛,人為什么不能飛?能不能給人加上翅膀?他忽然又想到,氣球沒翅膀也能飛上天,那么在人的身體里充上氣行不行?于是全找來一種能產生氣體的藥粉,讓一個小伙伴喝了下去,看看他能不能像氣球一樣飛起來??墒沁^了一會兒,小伙伴肚子疼了起來,大聲哭喊,差點兒送了命。為了這件事,爸爸狠狠揍了他一頓,還說不準他以后搞什么實驗了??墒菒鄣仙€是不服氣,說:“我不做實驗,怎么會知道人能不能飛起來呢?ceh希望采納我的jhk希望采納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