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和漢服哪個才能稱之為國服為什么
旗袍和漢服相比,應該是算不上國服的,只有漢服才能稱之為國服。漢服的起源非常早,有著悠久的歷史,在黃帝時期,漢服就已經出現了。并且在經過了秦朝的發展和改進之后,到了漢朝的時候,漢服就已經逐漸的發展成熟了。簡單來說,漢服主要指的是漢族人民的一種傳統服裝,并不只代表是漢朝時代的服裝。
在我國的古代,主人們在衣冠服飾上是非常講究的,可以發現每個朝代的人們,穿著打扮都各不相同。衣冠服飾不僅代表一個人的外在形象,更是承載著一種禮制方面的觀念。很多人一想到漢服,可能腦海里首先想到的就是在一些封建王朝里,人們所穿的一些服飾,比如像漢朝、唐朝以及宋朝等。其實并不是這樣的,漢服并沒有規定的時間,在任何時期,它所代表的文化維度都是一樣的。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大多數的漢服上是沒有帶任何扣子的,人們在穿漢服的時候,大多都是通過系帶的方法。如果發現漢服上面有扣子的話,那么從嚴格意義上來說,并不是真正的漢服。我們在穿漢服的時候,也是不能夠把頭發披散,都是把頭發給挽起。雖然說隨著朝代的不斷發展和封建王朝的結束,再加上漢服穿的不方便,所以逐漸的從人們的日常服裝上漸漸消失。但是由于漢服的生命力非常強,漢服中的一些元素至今仍有傳承。
旗袍之所以不能稱為國服,是因為它是在上世紀20年代的時候形成的,在民國時期更是許多女性的日常服裝。而漢服,是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傳統服裝。在我國的56個民族里,旗袍是滿足的一個傳統服裝,像漢服才是真正的漢族服裝,所以才能被稱之為國服。
女性國服為什么是旗袍,而不是漢服
女性國服之所以為旗袍而不是漢服,原因有三。其一,旗袍是女性追求平等的產物;其二,旗袍更能勾勒出中國女子的獨特身材,且在大場合中更加端莊典雅;其三,漢服容易被人認為是亞洲別國的服飾,而旗袍能被人一眼就看出是來自中國的。
01、旗袍是女性追求平等的產物民國初期的男女地位并不平等,社會中還滿是封建思想。但那時西方男女平等的思想已經開始傳入中國,新時代的女性為了追求自由平等就開始通過行動來表明立場。她們開始刻意模仿當時的男子服飾,那時候男子都是穿著長袍,于是,她們就也穿長袍,來體現男女之間的平等,旗袍便被制造出來了。旗袍成了她們追求平等的產物,是男女地位平等的象征。
02、旗袍勾勒出中國女子的優美線條,使人看起來大方端莊旗袍不似漢服那樣寬大,它將女子的身體緊緊的包裹住,將其的好身材凸顯出來。旗袍既性感又不奔放,將開放和保守完美結合。在各種大場合中,穿著旗袍的女子給人一種端莊典雅的感覺。外國的禮服,中國的旗袍在我看來,是各種比較正式的場合最好的女性服飾,能讓人知道你對這個場合的尊重。
03、旗袍在外國人眼中代表著中國,而漢服容易被誤以為是亞洲別國的如果讓外國人看旗袍和漢服,一看見旗袍他們就知道這是中國的服裝。就像給他們看和服,他們就知道是日本的服裝一樣,旗袍在外國人眼中就代表著中國。而若給他們看漢服,他們可能覺得會是韓國或者朝鮮之類的國家的服裝,因為漢服的外形和韓國的高裙還是有些相像的。女性國服更多的人會認為是旗袍。
其實,無論是旗袍還是漢服,都是中國的傳統服飾。不同的人對它們有不同的看法,眼光不同,觀點就會不同。就我個人觀點而言,女性國服我站旗袍。
旗袍什么時候被定為國服
1929年。根據查詢中華民國政府于民國頒布了《服制條例》得知,旗袍在1929年被定為國服。旗袍,又稱褀袍,中國和世界華人女性的傳統服裝,被譽為中國國粹和女性國服。旗袍形成于上個世紀20年代,有部分學者認為其源頭可以追溯到先秦兩漢時代的深衣,雖然其定義和產生的時間還存有諸多爭議,但它仍然是中國悠久的服飾文化中最絢爛的現象和形式之一。
中國國服是什么旗袍,還是漢服
中國國服是改良版的中式服裝簡潔、精煉、大方,中間一排中式繡花使其更加禮服化,也更典雅,左上口袋放了一塊口袋巾,是借鑒西方元素顯示貴賓身份,在晚宴等隆重場合表明對對方的尊重。
與傳統中山裝不同,中國國服把慣常的明門襟改為暗門襟,襯托本人大方、沉穩氣質。以中山裝為基礎的改良中式服裝場合適應性好,既“上得廳堂”,也能作為便服。
只要在顏色上稍作變化即可,還可用新式面料體現時尚感,年輕人穿同樣好看,老少皆宜,推廣性好。中式服裝比西裝更有特點,在國際舞臺展現更加鮮明的中國符號和中國色彩,中國人看到也會感覺十分親切。
擴展資料自炎黃時期至清朝以前,漢服作為歷史悠久的服飾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的國服、禮服和常用服裝,清軍入關后被清朝統治者強行廢除,從此漢服走向沒落。民國時期中山裝一度被公認為中國的“國服”。
中山裝曾一度被世界公認為中國的“國服”。1911年辛亥革命后孫中山設計了中山裝。1929年,國民政府將中山裝定為禮服,同年公布的《服裝條例》又選定旗袍為“國服”。
中山裝雖然在建國后并未被明確定為國服,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黨和國家領導人帶頭穿中山裝,大部分國家公務人員也將其作為制服。在一些重要的國際場合,許多名人仍習慣于選擇以中山裝亮相。
有人認為孫中山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設計的中山裝主要著眼于政治考慮,略顯簡陋,還不能完全展示中華民族獨有東方美學神韻,因而也就不能承擔新時期國服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