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曲《陽關三疊》賞析
一、《渭城曲》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商參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骃,載馳骃,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
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傷感。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這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古琴曲《陽關三疊》正是由該詩譜寫而成,只可惜在宋代時,該曲已經失傳了。而現行的曲譜,則原載于明代的《發明琴譜》(1530),后經改編載錄于清代張鶴所編的《琴學入門》(1876)。
陽關一疊思前塵,琴曲以散音起,撮音止。知君遠行,送君至長亭。正是清和節當春,一路行來,柳色正新,一路行來,細雨迷蒙;那依依楊柳,亭亭綠枝,多象那一雙雙不舍的手,此時,好想伸出胳膊,把君留住;那潺潺細雨,可是那點點離人淚?此去關山萬里,長途越渡關津,惆悵役此身,君宜珍重,君宜珍重;
陽關二疊淚沾巾,這一段泛音起,撮音止。已到長亭,終將一別,看那長亭周側,絲絲愁緒隨風亂,濯濯豐姿著雨妍。折柳送君,卻挽不了那離別匆匆。也罷,奉上一杯離別酒,酒未入喉卻已先醉,未語淚成行。此番一去,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陽關三疊盼重聚,同樣泛音起,卻是泛音止。故人已別,身影漸去漸遠漸無蹤,獨拋下那送行人愴立長亭。君可知曉,此番一去,楚天湘水隔遠濱;君可知曉,從此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看綠草如茵,望天邊歸雁,聞說鴻雁能傳書,愿將我心寄于鴻雁,隨那雁跡來到君前;都說鯉魚能傳尺素,可否將那一腔思念,托于魚腹,送至君前?
山長水闊,此身若在,也終將有重聚之日,雖說世事無常,他日再聚恐將是:久別重逢非少年,執杯相勸莫相攔。額頭已把光陰記,萬語千言不忍談。但活著就好,期待相聚,二十四年流落者,故人相引到花叢。那時把酒言歡,又將是何等歡欣,何等喜悅呀!
中藝琴社白璐演奏(美拍視頻,共兩段):
可能需要美拍軟件才能觀看……
古琴曲《聽云》
--PIXIU/小品文
云,作為一種自然之物,具有飄渺流逸、變化不定、隨來隨往、自由自在的特點。它總是與我們的感情聯系在一起。云可以代表一份美好的回憶、一片深情的思念、一種從容淡雅的人生態度、一個夢、一種心靈上的寄托。
(一)
大詩人李白送友人時,感嘆說:“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此刻的云,代表了一種依依惜別、不忍分開的心情。
崔顥登上黃鶴樓,看白云浮蕩,感慨萬千,發出“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的感嘆。此刻的云,便飽含了詩人吊古懷鄉的濃厚氣息。
杜甫一生飄無定所,在友人的幫助下,好不容易在成都落腳,搭建草堂,暫居下來。結束飄泊生涯后,他聽著窗外的春雨聲,欣喜地寫下名詩《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此刻的云,便代表了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喜悅之情。
白居易登山觀云,慨然長呤:“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無心水自閑。”此刻的云,難道不是一種閑靜恬淡、渴望逍遙云水間的精神寄托嗎?
詩人張若虛在月夜里輾轉反側,追問:“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此刻的云,便化作一片相思,飄入了春江花月夜,也飄入了作者的夢中。
這就是云的奧妙所在,它給人帶來了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意境。云是天地造化之美物,因而也成了人生與情感的寄托之物。詩詞中離不開云,其實琴曲里同樣如此。
(二)
前不久,聽到古琴曲《聽云》后,我馬上喜歡上了它。曲子很寧靜雅致,節奏比較舒緩,格調委婉含蓄,而且透著淡淡的憂傷和懷舊氣息,背后好像藏了許多的故事,需要娓娓道來。它到底藏著什么故事呢?懷著這樣的想象,我試著添了詞:
琴曲開頭的前奏,應該是對整個曲子的高度概括和凝煉,相當于文章開篇提綱契領的引文或者導語一樣,首先要亮出中心思想與主旨。
聽這首曲子會發現,它的前奏與全曲沒有旋律上的重合和反復,但它為全曲定了主調。也就是說,在美好懷舊的格調里含著一種千回百轉的氣息。這種意境,怎么來表達呢?我配詞的時候,試著從以下幾個角度來體現:
1、晴天的云。它們或輕渺流逸如紗娟,或片片疊蓋如魚鱗,亦或如犬貓、天馬、游仙,裊裊而來,緩緩而去,仿佛一個移動的天宮仙境浮游于藍天之上。它們與山林、碧野、湖泊、溪流,遙相呼應,共同組成一幅優美的畫卷,讓人遐思無限。
2、夕陽下的云。當夕陽西下、霞光四射之際,片片云朵便添了一層金輝,變得格外琦麗迷人,且幻象萬千。不禁想起了小時候與伙伴們坐在草垛上,騎在墻頭上的情形,對著云霞指指點點,述說著種種離奇的夢想。還會想起蕭紅筆下的《火燒云》世界,仿佛隨云飄到了蕭紅的故鄉-美麗的呼蘭河畔。
3、落雨中的云。云和雨是一對伴侶、戀人。如果說雨是云的新郎,云便是雨的新娘。什么時候的新娘最美呢?無疑,除了霞光下的新娘外,落雨后的新娘一定是最清新、最嫵媚、最楚楚動人的。
4、沒有單純去描寫云,而是以一對少男少女的愛戀作擬比,讓感情描寫占了主導,也就是說讓曲子背后有了一個凄婉的故事。把云比喻為戀人之間的相思,用戀人來比擬云的嫵媚與美好。就能讓看云聽云的行為生出特別的意義和韻味來。看云就是看戀人的身影,聽云就是寄托一種相思,品云品的便是一種愛戀……
5、這首曲子的名字叫《聽云》,而非《看云》,為什么叫這個名字呢?按通常的理解,云是供人觀看的,為何要去“聽”呢?我想,無論怎么去看云,看的都是它們如何煙波浩渺、隨風卷舒、游移浮蕩的狀態,比較直觀。如果變成“聽云”,便無形中增加了許多的想像空間。(1)色彩之美。我們可以聽白云如何一步步幻化成霞光下的彩云,由黃變紅,由紅變紫,由紫變為腚青,這樣讓曲子的意境更加多彩迷人;(2)流動之美。可以聽白云從遠方飄到自己的身邊,又把無限的思念與祝福捎給遠方的戀人,從而讓云如思緒一樣生出情感,成為愛的信使;(3)懷舊之美。從時間上說,云朵的流動代表著時光的流逝。從空間上說,飄浮的云朵代表著一段旅程、一種心與心相互觸碰交融的企盼。聽云,會寄托一份希望,還會勾起一種鄉愁和諸多的回憶。從這個意義上說,把該曲定名為《聽云》,而不是《看云》,便有了更加豐富的寓意。
6、此曲沒有高潮,沒有讓人印象深刻的主打句,從頭到尾是一種平和釋然、親切溫暖又透著淡傷的意境。一首琴曲如何才能打動人心?我覺的,琴為木樂器,且弦絲以哀怨柔美為長,所以添詞時應該營造出一種柔美之境、哀怨之嘆、弦外之意,這樣才會觸動心靈深處最柔軟的部分,產生余味綿綿之境。
在配詞時,我特意將兩小無猜、青梅竹馬的一對戀人,安排為兩地相隔、難成眷屬的故事。他們望眼欲穿卻不能在一起,只能在云中找尋戀人的身影,時時憶起年少時情竇初開的那份純真與美好。“聽云尋友,君影依依,相思如云”便成了曲子的主旨。也有了人生之嘆:“華年易逝,癡情不改,往事如煙云,一幕幕隨風散去;縱使地老天荒,愛卻終難老去,真是情絲纏繞,愰如剪不斷的流云。流云,流的是什么呢?一片思念;聽云,聽的是什么?聽的便是戀人的心……故鄉飄來了詩行,且尋且盼卻不見曾經落雨的你,該怎么辦?唯有拾起片片白云,遙寄夢中人,遙寄夢中人留存……”曲子里淡淡的憂傷就來自于此,不是嗎?
(三)
琴曲有了配詞后,我試著發給好友。有人提了極妙的修改建議,我的原句是“白裙打濕,嫵媚,杏花雨中的你我。”朋友認為此句太過直白,少了韻味,不如用“你儂我儂”。這四字真是典雅又生動,令人神往!我馬上聽話,改為“白裙打濕,嫵媚,杏花雨你儂我儂。”
今年,趕上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外面春光明媚,大家卻都無法出門,無法去感受駘蕩的春天。有朋友一邊聽曲,一邊倚在窗欄前看云、聽云。很快,送來聽曲感言:“靜倚床欄品聽云,詩情畫意染暮春;落英繽紛時光轉,人生途中喜逢君。”
另有朋友聽曲后,喜不能禁,馬上賦詩而來:“一曲新詞酒一杯,遙寄舊夢少年回。峨眉玉黛嬌羞影,聽云落雨伴君歸!”
還有一位朋友是聽著曲子去湖邊散步的,大抵是心有所悟,作出這樣的評語:“看云卷云舒,聽花開花謝,觀潮起潮落;讀pixiu美文,品人生百味。”無論怎么看,我都覺得這話怎么像是一句廣告詞呢?
一位老鄉似乎從《聽云》中聽出了人生的真諦,總結道:“穿越時空的聽云,思緒天馬行空縱橫古今,都逃不出一個情字。”
看來,許多人都在曲子里找到了感覺,回憶起了美好的往事,也生出許多的人生感慨,更是得到了無限的快樂。我感到由衷的高興。在此,需要說明的是,曲子的配詞純粹是出于個人的理解與想象,也不知道作者的創作初衷是怎么樣的?
以茶會友,盞盞含韻;以酒會友,杯杯情深;以文會友,時時共勉;以曲會友,會如何呢?也許,心心相印,用這四個字來形容是最為恰當不過的了。古琴曲《聽云》由青年作曲人蘇一創作,著名古琴演奏家楊青演奏,該曲收錄于《半山聽雨》專輯。如果您喜歡,可以試著分享給自己的好友。
讓我們以李白的一首詩結束本文,以表達看云、聽云、品云給心靈帶來的撫慰: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關文章:古琴曲《山水間》
笛曲《春花秋月一場夢》
《聽云》:楊青(演奏)、蘇一(作曲),收錄于《半山聽雨》專輯。
中國的十大古琴名曲是什么
1、瀟湘水云
曲譜最初見于《神奇秘譜》,共分十段:
洞庭煙雨、江漢舒清、天光云影、水接天隅、浪卷云飛、風起云涌、水天一碧、寒江月冷、萬里澄波、影涵萬象。
2、廣陵散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又名《廣陵止息》,樂曲原是東漢末廣為流傳的民間音樂,被推測為以戰國時期聶政刺韓王為題材的大型器樂敘事曲。它以磅礴的氣勢,獨特的風格,龐大的結構,表現了一種慷慨激昂的英雄氣概,受到琴家們的推崇。
3、高山流水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根據《神奇秘譜》記載: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至唐,分為兩曲,不分段數。可見,“高山流水”、“高山”、“流水”三曲實出于同一首琴曲,但傳譜至今僅見《高山》、《流水》兩譜,現存《高山流水》琴曲則是以存見的《高山》、《流水》兩曲合編而成,已非古曲。
4、漁樵問答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三十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歌詞。樂曲表現漁樵在青山綠水中間自得其樂的情趣。曲譜最早見于《杏莊太音續譜》(明蕭鸞撰于1560年):“古今興廢有若反掌,青山綠水則固無恙。千載得失是非,盡付漁樵一話而已”。此曲反映的是一種隱逸之士對漁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擺脫俗塵凡事的羈絆。音樂形象生動,精確。
5、平沙落雁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明朝此曲稱《雁落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空際盤旋顧盼的情景。
6、陽春白雪
《陽春白雪》是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中國著名十大古曲之一。表現的是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欣欣向榮的初春美景。旋律清新流暢,節奏輕松明快。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現存琴譜中的《陽春》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秘譜》在解題中說:“《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
7、胡笳十八拍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所反映的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舍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
8、陽關三疊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699~759)《送元二使安西》詩譜寫的一首琴歌。
9、梅花三弄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此曲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贊頌具有高尚節操的人,曲中泛奇曲調在不同的微位上重覆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
10、醉漁唱晚
中國古琴十大名曲之一。《醉漁唱晚》是唐詩人皮日休和陸龜蒙所作的琴曲,全曲描繪了漁翁豪放不羈的醉態,素材精煉,結構緊嚴,是一首精致的琴曲小品。目前流行的譜本傳自張孔山。
擴展資料
古琴演奏名家:
1、古代
伯牙(春秋)、師曠(春秋)、師襄(春秋)、師文(春秋)、孔子(春秋)、列子(春秋)、司馬相如(西漢)、揚雄(西漢)、蔡邕(東漢)。
蔡文姬(東漢蔡邕之女)、諸葛亮(三國)、周瑜(東漢)、姜維(三國)、嵇康(三國)、阮籍(三國—西晉)、趙耶利(唐代)。
薛易簡(唐代)、董庭蘭(唐代)、蘇軾(北宋)、郭楚望(南宋)、嚴天池(明末)。
徐青山(明末)、張孔山(清末)、楊宗稷(清末民國)。
2、近代
徐元白(新浙派)、管平湖(九嶷派)、李浴星(九嶷派)、吳景略(虞山派)、吳兆基(吳門琴派)、王燕卿(梅庵派)、徐立孫(梅庵派)、吳蘭蓀(虞山派)。
張子謙(廣陵派)、劉少椿(廣陵派)、梅曰強(廣陵派)、顧梅羹(泛川派)、夏一峰(山陽琴派)、查阜西(泛川派)。
3、現代
桂世民(金陵派:夏一峰再傳弟子)、龔一(師承:張子謙、徐立孫等人)、劉赤城(梅庵派,師承:徐立孫)、成公亮(廣陵派,師承:張子謙劉景韶)。
丁承運(泛川派師承:顧梅羹、張子謙)、李祥霆(后現代派,師承:管平湖)、吳文光(現代派,其父乃吳景略)、陳長林(閩派)、李鳳云(師承廣陵派張子謙)、李天桓(九嶷派,師承其父李浴星)、朱默涵(師承泛川派顧梅羹,中國第一個古琴碩士研究生)
劉正春(金陵派,師承:王生香、夏一峰、程午嘉等)、李禹賢(閩派)、吳釗(師承:吳景略)、劉揚(廣陵派,師承劉少椿、梅曰強)、喬珊(師承: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楊青(師承:管平湖嫡傳弟子王迪等人)、戴曉蓮(師承:張子謙)、汪鐸(師承:吳兆基)、李金洞(九嶷派,師承:李天桓)
呂建福(師承:吳兆基,吳門琴派)、顧澤長(師承:顧梅羹)、王燕喜(燕山琴派)、謝導秀(嶺南派)、張子盛(九嶷派,虞山吳氏)、陳熙珵(師承:管平湖,吳景略)、鄭云飛(新浙派師承:徐元白)、徐曉英(新浙派,師承:徐元白)、沈偉宏(九嶷派,師承: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