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穆之園答案
靜穆之園
崔秀霞
《人民日報》( 2013年03月30日 12版)
我無法準確地說出自己對圓明園的感情。
第一次來時,正值冬天,滿目都是蕭條景象。園子里的野草與樹木,彌漫仿佛千年萬年的洪荒味道。斜陽和廢墟,是一個世紀的傾圮荒落。
這兩三年來,借著要寫一部小說的緣由,埋首在不同年代的史料與老照片中鉤沉、拼貼,對這個園子進行種種體察,感受他的脈息。現存最早的照片中,這個園子已然是衰敗景象。繁華只存在于文字的驚嘆描述里,只存在于一個民族的集體想象與口口相傳中。
奧爾末的《殘園驚夢》,攝下他劫后最初的樣貌。黑白影像間有枝杈橫斜的樹,和被毀壞的洛可可式建筑,繁復的雕花在荒棄中映照出跌宕的凄愴。那個時候,他身歷了一場劫難,剛剛開始衰老。
我知道這園子有他自己的記憶。也許這與一切想象所附加給他的東西,是有差別的。
在被劫掠之后的年歲里,他又被作為一個殘骸憑吊了太多年。而我想,對這個園子最適宜的態度,并非憑吊、祭奠、站在廢墟殘骸上遙想他繁華的過往,而是在與他的平靜相處中,去觸摸他的記憶肌理。
直至有一天,你可以坦然地說,比起他極盛時的樣貌,你已經接受并且熱愛著他備受劫難與歲月摧殘的容顏。
每次走進圓明園,皆可令我內心靜定下來。隔著一道圍墻,園子外面世界一日一日愈加喧騰,電光聲色紛擾太多。北京城如同一只于暗夜中不斷伸展自己身體的巨獸,在往一個后現代都市的路途上發展擴張得太快。看1936年的北平地圖,圓明園所處之地只是城門外的郊野,而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圍繞著他的已然是車水馬龍,熙來攘往。
但每次我走進去,他依舊有一種靜默的力量、靜默的磁場,包容我,接納我。他是看透一切的,最至盛的繁華看過,最跌宕的起落,也經受過。他還有什么想不開,看不透的呢?刺傷也罷,贊美也罷,他總是承當著,不發一言。在北京的都市繁華面前,在這鋼筋水泥森林面前,他亦只是靜默自處,世事看得分明,物喜與己悲都已是身外事。
這個園子備受摧殘的容貌里,分明是有著靜穆的大美。
因此他亦有足夠的涵容,可以接納這個后現代都市中最浮躁的人。
沿著福海岸邊,一直往日落的方向走去。抬頭便可以看到淺灰色的疏淡天空。太陽是橙色的溫吞的一輪,像一枚邊緣輪廓極清晰的剪紙,平平地貼在天上,掛在日漸疏落的枝葉林梢。再走一段時間,日輪的光芒收斂,落下去,落到蒼茫的斷壁殘垣后面去。
圓明園與南方的園子不同,是大手筆的,那一種落魄也有著大氣勢,不那么講究細節的。這里不適合閨怨女子游園驚夢,凄凄婉婉幽幽怨怨。他不太會自怨自艾,顧影自憐。這里是讓你獨愴然而涕下的。
走累時,坐在樹下殘壁上休息。日后翻檢當時隨手拍下的照片,背景里,天空是冬日那種黯淡、迷蒙的灰,只一樹梅花,開滿疏淡的、細碎的粉色花朵,在滿地碎石、荒煙蔓草間顯得極突兀,頓生出不真實之感。我想,這大概是園子于漫長的冬日長眠中,做的一個憶往昔的夢。星星點點,是寥落中淡薄的繁華。
沿著小道一路走去。路兩邊,是狹長的石階,順著路一直向前綿延下去。傍晚時起了風,掠過荒瑟的枝葉、林梢。燒黑的石壁散落在荒草間。
繼續往西,微涼空氣里是越來越密的夜的粒子。宿鳥歸飛,昏鴉云集。抬頭看天,枝葉橫錯間是藏青色的天,成群的烏鴉嘎嘎叫著飛過來,很蒼涼的恐怖。我在湖岸荒野走,冬天颯颯的風吹過來,白色的蘆花倒伏過去,如白色的連綿的浪。
莽蒼的暮靄漫上來。黃昏來臨之時,是圓明園郁結的哀傷漫上來的時刻。
俄羅斯民族的苦難,凝結于那長夜無盡、莽蒼的厚重荒原。而我們這個民族百年來的種種離亂變遷,最終可以以這個園子為縮影。
他在時間洪流里,歷盡劫波。這怨與屈來自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那日火光燒紅北京城的天空,映紅倉皇奔逃的面孔。尊嚴被踏在靴底,恥辱滲入骨髓。在被大火侵蝕之后的年月里,他又歷經了來自自己民眾的木劫、石劫、土劫。
大的磨難與細碎磨折在他身體上輪番碾壓過。而那種痛與落寞,是無法撫慰的。一切撫慰都是浮面的,于他來說,都是浮光掠影。這一個園子,讓我覺得,我與那個以往覺得有些浮泛抽象的家國概念,在此刻是如此的接近,相依相偎,貼心貼肺。
在由黃昏而起的沉郁情緒中繼續前行。在這個園子里,似乎一路走下去,便可路經四季,從荒蕪冬天一直走至遲遲春日。圓明園的春天,荒涼中有了暖意,也能令你感覺到泛起的生機。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暖風拂面,暫融了沉重與肅殺。福海闊大的水面,在暖陽下閃著粼粼波光,對岸楊柳遠看便是一抹綠色的輕煙。
荒僻處少有人行,我卻是總喜歡往人少的安靜地方去的。看見遠處小丘上一樹開得絢爛的西府海棠,絢如云霞,紛紛開且落,于是便走到樹下長椅上坐。腳下身上都是落花。
有老人帶著三四歲的孩童從旁邊石拱橋上下來。孩童邁著結實的小腿,每下一級臺階,嘴里便喊出稚嫩清亮的音節。沖著小男孩笑,他便歡快地跑過來,爬到長椅旁邊的位置上坐下。跟老人搭話聊起天來。知曉他是園子附近的老居民,這些年親見圓明園的種種變遷錯落。老人臉上堆疊的皺紋像園子一樣老。
靜靜看著眼前的這對祖孫。
稚子與白發,生命的起點與末端。
在圓明園徘徊的時日,腦海翻涌,“生命”這個字眼時時跳上心頭,令人迷戀,又令人困惑。它是一個終極的、又似乎是無解的命題。
我此刻棲身的這個廢墟之園,牽系著一個民族集體潛意識中的創痛。但他又不止是瘡疤。寫起他來,我五味雜陳。他不只是一個背影,一朝繁華留下來的蒼涼尾聲。他不該單單地作為一個遺跡被憑吊。你該把他作為一個生命,去感知他的脈息。他沉睡在那里,靜默無言,你棲于其懷,而只有在這種內心最靜默的時刻,才可以聆聽到他的聲音。
西風掠過湖水林梢時,會令你身處一種闊大的茫然。我仰起頭閉上眼,問自己,你聽到了嗎?你聽到他的聲音了嗎?
木匠“刨師傅”
李宣華
《人民日報》( 2013年03月30日 12版)
刨師傅來自江西。村尾艄公廟精美的木雕窗花,村頭觀音橋沒用一釘一鉚的丹楹刻桷,村后李氏祖厝氣勢恢宏的碧瓦朱甍,無不讓人驚嘆他的手藝。以至于時隔20多年,由刨師傅巧手建造的木瓦屋早已被鋼筋水泥房替代,父輩一代還常常想起他的手藝,想起他的憨笑,想起他在村里修建屋呀倉呀橋呀廟呀時的點點滴滴。
叔公說,刨師傅不姓刨,姓曹,第一次到村里做木工時,才20出頭,做工細,手頭快,尤其刨得一手好板花。在老家的客家方言里,刨和曹,音相近,于是大家都叫他刨師傅。他也熱情地應。
說來遺憾,村里人至今不知道刨師傅究竟是江西哪里人,甚至他的真名是什么,也沒人說得出。叫不出名并不意味著感情不深。刨師傅手藝好,人品好,做事從不偷懶,這就讓鄉親們感到足夠了,壓根兒也沒有想過去探究人家的確切名字和住址。那時,做木工活兒,點工計費,起初2塊錢一天,好多個年頭后才升到8塊一天。那些年代也不像現在一樣,有電鋸、電刨,一切都是手工,蓋幢小木樓少說都要七八個月。隨著手頭一年年好轉,勤快的村里人開始添置谷倉、家具,木工活兒做不完。其間,有不少木匠師傅到村里找活干,大家總覺得比不上刨師傅,寧愿推延些時間,也要等著刨師傅。
刨師傅早睡早起,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磨斧修鋸磨鐵刨,然后利索開工。午飯后,稍稍坐著打個盹兒,又開始干活。村里人過意不去,勸他不要那么賣力,只要按鄉親們下地農作的時間出工就可以了。他說,沒事,習慣了。有時下了工,鄉親帶著壞了的鋤頭柄、犁耙柄找他,他也總是一忙就到夜深。第二天,他又早早出工了。
我5歲上小學那年,刨師傅正為我家搭蓋牛欄。父親請他為我做個文具盒。他十分樂意地接了活兒,花整整一天為我做了個用抽屜推拉的精巧木盒。年底結算工錢時,無論父親如何塞,刨師傅也堅決不收這一天的工錢。他說,他不識字,看到娃子上學就羨慕,能為娃子做點事,花點力氣,值。那筆盒,我一直用到讀初三那年。
有一年夏天,一個中年人急匆匆翻山越嶺進村。那是刨師傅的老鄉,剛從江西出來,給刨師傅帶來消息,刨師傅的女兒在家得了重病,要一大筆錢醫治,家人急等他回家。刨師傅抱頭嚎啕大哭。那天,他正給我叔公做事。他找到叔公,說這些家具只做到一半,你能找到合適的師傅就叫合適的師傅做,如果等我,可能要擱置些時日,具體要等多長還說不清楚,所做的20多天就不要算工錢了,很對不起。消息傳遍小村,村民連夜有錢的借錢,沒現金的甚至翻箱倒柜拿出家里值錢的銀元、首飾,為刨師傅湊了上千元。
眨眼已是第二年春天。原本刨師傅每年都是過了正月就出來,可他過了3月也還沒來。夏天過去了,還沒來。心細的叔公給刨師傅放在家里的鐵鋸,抹了防銹油。次年春天,刨師傅依舊沒有出來。有村民說,刨師傅不會來了,把他的工具賣了吧。也有人提議,寫封信給他。大家才發現竟不知他的名字和地址。還是叔公有耐心,他勸大家不要門縫里瞧人把人給看扁了,再等等吧。
果真,第三年春天,刨師傅來了,帶著因惡性腫瘤截去右肢的6歲寶貝女兒英子。他沒有帶現金出來還大家。他說,只能慢慢還了,家里欠下的債務不止村里這些。
他繼續為叔公做家具,工錢還按兩年前的5塊錢算。英子吃住在叔公家,每天1塊錢伙食費另付。叔公說,工價已漲到8塊了,你按8塊算吧,我們不能讓老實人吃虧。刨師傅十分堅決:那時就是5塊一天,是我給耽擱的事,你沒有怪我,我怎么還能多收你錢呢?幾番“討價還價”,刨師傅才勉強同意折中算。
到后一年8月,刨師傅借的錢還清了。出村那一天,村中老少都去送他,送了一道又一道山梁。但時至今日,令我們這些后輩依舊不解的是,既然情誼那么深,為什么不問問人家住址呢。
對此,叔公搖搖頭,留下意味深長的一絲遺憾:“嗨,那時,一年到頭去趟小鎮都十分難得,村里沒有一個人去過一次縣城,更別說遠在天邊的省城了。人家刨師傅是另外一個省的,離我們應該有十萬八千里吧,問了也白問。”
醒在歲月里的湖
崔明秋
《人民日報》( 2013年03月30日 12版)
這湖,宛如一顆失落在民間的珍珠,雖沒有詩句來形容,依然充滿詩意地貯留在大地上,含蓄中透著柔美,為北國增添了一份江南的秀色。這一池湖水,有多少眼波被天空反復擦拭?那一朵朵流云落入湖中,被湖擁抱著深愛著。而那一塊塊從時間深處活下來的石頭,隱藏著多少蒼涼而凄美的記憶?風霜荏苒,多少季節的陰謀都無法改變石頭的表情。這表情是一道深重的歷史的印痕,而湖就在印痕中成為一個淡遠的歲月章回。
湖本是一片“石崗子”,由億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據說渤海國曾在此建都,開采石材修筑王宮,因而形成一個偌大的石坑。宮城竣工后,大石坑便成為養魚、養荷、蕩舟、垂釣的人工湖了。
湖的命運就從這時開始。相傳她成了皇家的后花園。春花秋月,昨夜東風,月明中回首,一切又成為歷史的風煙。古國被歲月掩埋,湖在傳說中幸存下來。湖是古國繁盛的見證,也仿佛是為古國的消失而留存的淚滴。泥土中古國的碎片張大驚恐的眼睛,千年后的大地早已在塵世的喧囂中失去了最初的根的記憶。那些花月正春風的千年往事只是一個謎,也許只有石頭知道,而石頭卻不說話……
多少年的荒涼,多少年的冷寂,多少年被塵土掩埋,在蒿草的放肆中忍氣吞聲,在亂石的棱角中含悲帶淚。在一個又一個日子最后的暗影中,歲月吐露霜花,綻放期待……一只大鳥鳴叫著,從唐朝、宋朝,或是更久遠的年代飛過來。蘆葦在風中搖蕩,它仿佛失去了思想,在時光的角落里枯干。湖被遺忘,被誤解,被冷落。上世紀50年代,人們曾把它開掘為養魚池,稱它為“北大泡子”。
多年以后,湖不再是養魚池,俗氣的名字也被改為了“玄武湖”。我不知道是因為湖在小鎮的北面,還是因為這里的玄武巖而得名。湖,從此不再淪落,是村莊收留了她。村莊用一顆善良而真誠的心撫慰著她的凄清與愴痛,她不再用回憶取暖。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圍繞著湖,看著那一根根稻苗從弱小到茁壯,又由茁壯吐出成熟的果實,湖的眼神充滿了深情和激動。曾經的孤寂與荒蕪,早已成為了一頁泛黃的日記。湖在那片等待收割的金黃中變得曠達而雅靜……
村莊升起裊裊炊煙,那是對思鄉人永恒的盼念,也是對歸鄉人打著親切的招呼。尋一處石階,在綠色的苔痕中嗅出湖水清新的味道。暮色抖開它巨大的幔帳,星星在天空中擠眉弄眼、交頭接耳,蟲聲唧唧,蛙鳴如鼓,村莊熄滅了最后一盞燈,發出微微的鼾聲。一位垂釣的老人如雕像一般坐在湖邊,他好像并不關心魚兒上不上鉤,他只是把自己融入這大自然中,用心靈和這湖抑或是一棵草、一滴水做著心與心的交流……
湖是醒著的,它遙望著遠處的群山思索著自己的千年命運。逃過歷史的劫難,接受時間的暗示,褪去浮華,放棄貪念,讓風撕碎哀慟,用平和的心境與樸素的品質在大地的懷抱享受作為一池湖水的滿足與幸福。
靜穆之園的閱讀答案
靜穆之園
崔秀霞
《人民日報》( 2013年03月30日 12版)
我無法準確地說出自己對圓明園的感情。
第一次來時,正值冬天,滿目都是蕭條景象。園子里的野草與樹木,彌漫仿佛千年萬年的洪荒味道。斜陽和廢墟,是一個世紀的傾圮荒落。
這兩三年來,借著要寫一部小說的緣由,埋首在不同年代的史料與老照片中鉤沉、拼貼,對這個園子進行種種體察,感受他的脈息。現存最早的照片中,這個園子已然是衰敗景象。繁華只存在于文字的驚嘆描述里,只存在于一個民族的集體想象與口口相傳中。
奧爾末的《殘園驚夢》,攝下他劫后最初的樣貌。黑白影像間有枝杈橫斜的樹,和被毀壞的洛可可式建筑,繁復的雕花在荒棄中映照出跌宕的凄愴。那個時候,他身歷了一場劫難,剛剛開始衰老。
我知道這園子有他自己的記憶。也許這與一切想象所附加給他的東西,是有差別的。
在被劫掠之后的年歲里,他又被作為一個殘骸憑吊了太多年。而我想,對這個園子最適宜的態度,并非憑吊、祭奠、站在廢墟殘骸上遙想他繁華的過往,而是在與他的平靜相處中,去觸摸他的記憶肌理。
直至有一天,你可以坦然地說,比起他極盛時的樣貌,你已經接受并且熱愛著他備受劫難與歲月摧殘的容顏。
每次走進圓明園,皆可令我內心靜定下來。隔著一道圍墻,園子外面世界一日一日愈加喧騰,電光聲色紛擾太多。北京城如同一只于暗夜中不斷伸展自己身體的巨獸,在往一個后現代都市的路途上發展擴張得太快。看1936年的北平地圖,圓明園所處之地只是城門外的郊野,而不過是幾十年的時間,圍繞著他的已然是車水馬龍,熙來攘往。
但每次我走進去,他依舊有一種靜默的力量、靜默的磁場,包容我,接納我。他是看透一切的,最至盛的繁華看過,最跌宕的起落,也經受過。他還有什么想不開,看不透的呢?刺傷也罷,贊美也罷,他總是承當著,不發一言。在北京的都市繁華面前,在這鋼筋水泥森林面前,他亦只是靜默自處,世事看得分明,物喜與己悲都已是身外事。
這個園子備受摧殘的容貌里,分明是有著靜穆的大美。
因此他亦有足夠的涵容,可以接納這個后現代都市中最浮躁的人。
沿著福海岸邊,一直往日落的方向走去。抬頭便可以看到淺灰色的疏淡天空。太陽是橙色的溫吞的一輪,像一枚邊緣輪廓極清晰的剪紙,平平地貼在天上,掛在日漸疏落的枝葉林梢。再走一段時間,日輪的光芒收斂,落下去,落到蒼茫的斷壁殘垣后面去。
圓明園與南方的園子不同,是大手筆的,那一種落魄也有著大氣勢,不那么講究細節的。這里不適合閨怨女子游園驚夢,凄凄婉婉幽幽怨怨。他不太會自怨自艾,顧影自憐。這里是讓你獨愴然而涕下的。
走累時,坐在樹下殘壁上休息。日后翻檢當時隨手拍下的照片,背景里,天空是冬日那種黯淡、迷蒙的灰,只一樹梅花,開滿疏淡的、細碎的粉色花朵,在滿地碎石、荒煙蔓草間顯得極突兀,頓生出不真實之感。我想,這大概是園子于漫長的冬日長眠中,做的一個憶往昔的夢。星星點點,是寥落中淡薄的繁華。
沿著小道一路走去。路兩邊,是狹長的石階,順著路一直向前綿延下去。傍晚時起了風,掠過荒瑟的枝葉、林梢。燒黑的石壁散落在荒草間。
繼續往西,微涼空氣里是越來越密的夜的粒子。宿鳥歸飛,昏鴉云集。抬頭看天,枝葉橫錯間是藏青色的天,成群的烏鴉嘎嘎叫著飛過來,很蒼涼的恐怖。我在湖岸荒野走,冬天颯颯的風吹過來,白色的蘆花倒伏過去,如白色的連綿的浪。
莽蒼的暮靄漫上來。黃昏來臨之時,是圓明園郁結的哀傷漫上來的時刻。
俄羅斯民族的苦難,凝結于那長夜無盡、莽蒼的厚重荒原。而我們這個民族百年來的種種離亂變遷,最終可以以這個園子為縮影。
他在時間洪流里,歷盡劫波。這怨與屈來自多年前的一場大火,那日火光燒紅北京城的天空,映紅倉皇奔逃的面孔。尊嚴被踏在靴底,恥辱滲入骨髓。在被大火侵蝕之后的年月里,他又歷經了來自自己民眾的木劫、石劫、土劫。
大的磨難與細碎磨折在他身體上輪番碾壓過。而那種痛與落寞,是無法撫慰的。一切撫慰都是浮面的,于他來說,都是浮光掠影。這一個園子,讓我覺得,我與那個以往覺得有些浮泛抽象的家國概念,在此刻是如此的接近,相依相偎,貼心貼肺。
在由黃昏而起的沉郁情緒中繼續前行。在這個園子里,似乎一路走下去,便可路經四季,從荒蕪冬天一直走至遲遲春日。圓明園的春天,荒涼中有了暖意,也能令你感覺到泛起的生機。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暖風拂面,暫融了沉重與肅殺。福海闊大的水面,在暖陽下閃著粼粼波光,對岸楊柳遠看便是一抹綠色的輕煙。
荒僻處少有人行,我卻是總喜歡往人少的安靜地方去的。看見遠處小丘上一樹開得絢爛的西府海棠,絢如云霞,紛紛開且落,于是便走到樹下長椅上坐。腳下身上都是落花。
有老人帶著三四歲的孩童從旁邊石拱橋上下來。孩童邁著結實的小腿,每下一級臺階,嘴里便喊出稚嫩清亮的音節。沖著小男孩笑,他便歡快地跑過來,爬到長椅旁邊的位置上坐下。跟老人搭話聊起天來。知曉他是園子附近的老居民,這些年親見圓明園的種種變遷錯落。老人臉上堆疊的皺紋像園子一樣老。
靜靜看著眼前的這對祖孫。
稚子與白發,生命的起點與末端。
在圓明園徘徊的時日,腦海翻涌,“生命”這個字眼時時跳上心頭,令人迷戀,又令人困惑。它是一個終極的、又似乎是無解的命題。
我此刻棲身的這個廢墟之園,牽系著一個民族集體潛意識中的創痛。但他又不止是瘡疤。寫起他來,我五味雜陳。他不只是一個背影,一朝繁華留下來的蒼涼尾聲。他不該單單地作為一個遺跡被憑吊。你該把他作為一個生命,去感知他的脈息。他沉睡在那里,靜默無言,你棲于其懷,而只有在這種內心最靜默的時刻,才可以聆聽到他的聲音。
西風掠過湖水林梢時,會令你身處一種闊大的茫然。我仰起頭閉上眼,問自己,你聽到了嗎?你聽到他的聲音了嗎?
木匠“刨師傅”
李宣華
《人民日報》( 2013年03月30日 12版)
刨師傅來自江西。村尾艄公廟精美的木雕窗花,村頭觀音橋沒用一釘一鉚的丹楹刻桷,村后李氏祖厝氣勢恢宏的碧瓦朱甍,無不讓人驚嘆他的手藝。以至于時隔20多年,由刨師傅巧手建造的木瓦屋早已被鋼筋水泥房替代,父輩一代還常常想起他的手藝,想起他的憨笑,想起他在村里修建屋呀倉呀橋呀廟呀時的點點滴滴。
叔公說,刨師傅不姓刨,姓曹,第一次到村里做木工時,才20出頭,做工細,手頭快,尤其刨得一手好板花。在老家的客家方言里,刨和曹,音相近,于是大家都叫他刨師傅。他也熱情地應。
說來遺憾,村里人至今不知道刨師傅究竟是江西哪里人,甚至他的真名是什么,也沒人說得出。叫不出名并不意味著感情不深。刨師傅手藝好,人品好,做事從不偷懶,這就讓鄉親們感到足夠了,壓根兒也沒有想過去探究人家的確切名字和住址。那時,做木工活兒,點工計費,起初2塊錢一天,好多個年頭后才升到8塊一天。那些年代也不像現在一樣,有電鋸、電刨,一切都是手工,蓋幢小木樓少說都要七八個月。隨著手頭一年年好轉,勤快的村里人開始添置谷倉、家具,木工活兒做不完。其間,有不少木匠師傅到村里找活干,大家總覺得比不上刨師傅,寧愿推延些時間,也要等著刨師傅。
刨師傅早睡早起,每天天一亮就起床磨斧修鋸磨鐵刨,然后利索開工。午飯后,稍稍坐著打個盹兒,又開始干活。村里人過意不去,勸他不要那么賣力,只要按鄉親們下地農作的時間出工就可以了。他說,沒事,習慣了。有時下了工,鄉親帶著壞了的鋤頭柄、犁耙柄找他,他也總是一忙就到夜深。第二天,他又早早出工了。
我5歲上小學那年,刨師傅正為我家搭蓋牛欄。父親請他為我做個文具盒。他十分樂意地接了活兒,花整整一天為我做了個用抽屜推拉的精巧木盒。年底結算工錢時,無論父親如何塞,刨師傅也堅決不收這一天的工錢。他說,他不識字,看到娃子上學就羨慕,能為娃子做點事,花點力氣,值。那筆盒,我一直用到讀初三那年。
有一年夏天,一個中年人急匆匆翻山越嶺進村。那是刨師傅的老鄉,剛從江西出來,給刨師傅帶來消息,刨師傅的女兒在家得了重病,要一大筆錢醫治,家人急等他回家。刨師傅抱頭嚎啕大哭。那天,他正給我叔公做事。他找到叔公,說這些家具只做到一半,你能找到合適的師傅就叫合適的師傅做,如果等我,可能要擱置些時日,具體要等多長還說不清楚,所做的20多天就不要算工錢了,很對不起。消息傳遍小村,村民連夜有錢的借錢,沒現金的甚至翻箱倒柜拿出家里值錢的銀元、首飾,為刨師傅湊了上千元。
眨眼已是第二年春天。原本刨師傅每年都是過了正月就出來,可他過了3月也還沒來。夏天過去了,還沒來。心細的叔公給刨師傅放在家里的鐵鋸,抹了防銹油。次年春天,刨師傅依舊沒有出來。有村民說,刨師傅不會來了,把他的工具賣了吧。也有人提議,寫封信給他。大家才發現竟不知他的名字和地址。還是叔公有耐心,他勸大家不要門縫里瞧人把人給看扁了,再等等吧。
果真,第三年春天,刨師傅來了,帶著因惡性腫瘤截去右肢的6歲寶貝女兒英子。他沒有帶現金出來還大家。他說,只能慢慢還了,家里欠下的債務不止村里這些。
他繼續為叔公做家具,工錢還按兩年前的5塊錢算。英子吃住在叔公家,每天1塊錢伙食費另付。叔公說,工價已漲到8塊了,你按8塊算吧,我們不能讓老實人吃虧。刨師傅十分堅決:那時就是5塊一天,是我給耽擱的事,你沒有怪我,我怎么還能多收你錢呢?幾番“討價還價”,刨師傅才勉強同意折中算。
到后一年8月,刨師傅借的錢還清了。出村那一天,村中老少都去送他,送了一道又一道山梁。但時至今日,令我們這些后輩依舊不解的是,既然情誼那么深,為什么不問問人家住址呢。
對此,叔公搖搖頭,留下意味深長的一絲遺憾:“嗨,那時,一年到頭去趟小鎮都十分難得,村里沒有一個人去過一次縣城,更別說遠在天邊的省城了。人家刨師傅是另外一個省的,離我們應該有十萬八千里吧,問了也白問。”
醒在歲月里的湖
崔明秋
《人民日報》( 2013年03月30日 12版)
這湖,宛如一顆失落在民間的珍珠,雖沒有詩句來形容,依然充滿詩意地貯留在大地上,含蓄中透著柔美,為北國增添了一份江南的秀色。這一池湖水,有多少眼波被天空反復擦拭?那一朵朵流云落入湖中,被湖擁抱著深愛著。而那一塊塊從時間深處活下來的石頭,隱藏著多少蒼涼而凄美的記憶?風霜荏苒,多少季節的陰謀都無法改變石頭的表情。這表情是一道深重的歷史的印痕,而湖就在印痕中成為一個淡遠的歲月章回。
湖本是一片“石崗子”,由億萬年前火山爆發形成。據說渤海國曾在此建都,開采石材修筑王宮,因而形成一個偌大的石坑。宮城竣工后,大石坑便成為養魚、養荷、蕩舟、垂釣的人工湖了。
湖的命運就從這時開始。相傳她成了皇家的后花園。春花秋月,昨夜東風,月明中回首,一切又成為歷史的風煙。古國被歲月掩埋,湖在傳說中幸存下來。湖是古國繁盛的見證,也仿佛是為古國的消失而留存的淚滴。泥土中古國的碎片張大驚恐的眼睛,千年后的大地早已在塵世的喧囂中失去了最初的根的記憶。那些花月正春風的千年往事只是一個謎,也許只有石頭知道,而石頭卻不說話……
多少年的荒涼,多少年的冷寂,多少年被塵土掩埋,在蒿草的放肆中忍氣吞聲,在亂石的棱角中含悲帶淚。在一個又一個日子最后的暗影中,歲月吐露霜花,綻放期待……一只大鳥鳴叫著,從唐朝、宋朝,或是更久遠的年代飛過來。蘆葦在風中搖蕩,它仿佛失去了思想,在時光的角落里枯干。湖被遺忘,被誤解,被冷落。上世紀50年代,人們曾把它開掘為養魚池,稱它為“北大泡子”。
多年以后,湖不再是養魚池,俗氣的名字也被改為了“玄武湖”。我不知道是因為湖在小鎮的北面,還是因為這里的玄武巖而得名。湖,從此不再淪落,是村莊收留了她。村莊用一顆善良而真誠的心撫慰著她的凄清與愴痛,她不再用回憶取暖。一望無際的綠色稻田圍繞著湖,看著那一根根稻苗從弱小到茁壯,又由茁壯吐出成熟的果實,湖的眼神充滿了深情和激動。曾經的孤寂與荒蕪,早已成為了一頁泛黃的日記。湖在那片等待收割的金黃中變得曠達而雅靜……
村莊升起裊裊炊煙,那是對思鄉人永恒的盼念,也是對歸鄉人打著親切的招呼。尋一處石階,在綠色的苔痕中嗅出湖水清新的味道。暮色抖開它巨大的幔帳,星星在天空中擠眉弄眼、交頭接耳,蟲聲唧唧,蛙鳴如鼓,村莊熄滅了最后一盞燈,發出微微的鼾聲。一位垂釣的老人如雕像一般坐在湖邊,他好像并不關心魚兒上不上鉤,他只是把自己融入這大自然中,用心靈和這湖抑或是一棵草、一滴水做著心與心的交流……
湖是醒著的,它遙望著遠處的群山思索著自己的千年命運。逃過歷史的劫難,接受時間的暗示,褪去浮華,放棄貪念,讓風撕碎哀慟,用平和的心境與樸素的品質在大地的懷抱享受作為一池湖水的滿足與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