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炭翁填空文學常識
1.賣炭翁的文學常識
創作年代:晚唐
創作時間:元和四年(公元809年)
作者:白居易
體裁:樂府詩敘事詩、諷喻詩
現實意義: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的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深刻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宮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于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地描繪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全詩通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過。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平,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2.賣炭翁的文學常識
創作年代:晚唐創作時間:元和四年(公元809年)作者:白居易體裁:樂府詩敘事詩、諷喻詩現實意義: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的揭露了“宮市”的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深刻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
這首詩選自《白氏長慶集》。本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
宮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
《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于對宮市的揭露。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地描繪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
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
《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中心思想全詩通過賣炭翁辛勞燒炭、艱難運炭上市、炭被宮使掠奪的悲慘經過。
借賣炭翁的不幸遭遇,為百姓鳴不平,用賣炭翁的形象反映廣大勞動人民的辛酸和痛苦,打擊中唐的弊政之一“宮市”,以及統治階級對勞動人民的殘酷剝削。
3.放言五道(其三)賣炭翁預習詞解譯文文學常識
⑴賣炭翁:此篇是組詩《新樂府》中的第32首,題注云:“苦宮市也。”
宮市,指唐代皇宮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場上去拿,隨便給點錢,實際上是公開掠奪。唐德宗時用太監專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⑶煙火色:煙熏色的臉。
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⑷蒼蒼:灰白色,形容鬢發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營:做什么用。
營,經營,這里指需求。⑹可憐:使人憐憫。
⑺愿:希望。⑻曉:天亮。
輾(niǎn):同“碾”,壓。轍:車輪滾過地面輾出的痕跡。
⑼困:困倦,疲乏。⑽市:長安有貿易專區,稱市,市周圍有墻有門。
⑾翩翩:輕快灑脫的情狀。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樣子。
騎(jì):騎馬的人。⑿黃衣使者白衫兒:黃衣使者,指皇宮內的太監。
白衫兒,指太監手下的爪牙。⒀把:拿。
稱:說。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詔書。
⒁回:調轉。叱:喝斥。
牽向北:指牽向宮中。⒂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很多。
⒃驅:趕著走。將:語助詞。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夠。
惜,舍。⒄半匹紅綃一丈綾:唐代商務交易,絹帛等絲織品可以代貨幣使用。
當時錢貴絹賤,半匹紗和一丈綾,比一車炭的價值相差很遠。這是官方用賤價強奪民財。
⒅系(jì):綁扎。這里是掛的意思。
直:通“值”,指價格。白話譯文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太監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創作背景《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
“宮市”的“宮”指皇宮,“市”是買的意思。皇宮所需的物品,本來由官吏采買。
中唐時期,宦官專權,橫行無忌,連這種采購權也抓了過去,常有數十百人分布在長安東西兩市及熱鬧街坊,以低價強購貨物,甚至不給分文,還勒索“進奉”的“門戶錢”及“腳價錢”。名為“宮市”,實際是一種公開的掠奪。
4.文學常識填空
1.《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者(杜甫),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我國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表現的都是(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的情感。
2.《游山西村》是一首記游(山村)詩,作者(陸游),南宋詩人,字(務觀),號(放翁)。其詩多借夢境來表達情懷,如詩句: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
5.文學常識填空
1.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白居易
2.白居易在《錢塘湖春行》中,借助鶯燕的活動表達了春天來臨的信息,也透露了詩人的喜悅之情: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
3.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常以月寄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以“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倆句,把對友人的懷戀之情托付給明月。
4.宋朝人寫詩往往蘊含哲理,引人思考,朱熹的《觀書有感》中的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就體現了這點。
5.《福樓拜家的星期天》的作者是---------莫泊桑
6.《竹影》的作者-----------豐子愷
7.孔子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
8.杜甫的作品集有《杜工部集》,《------------》。
9.泰戈爾著有散文詩集有《飛鳥集》,《吉檀迦利》。
10.郭沫若最著名的詩集是《星空》,《女神》,《鳳凰》.
6.文學常識填空
1.原為六經。《莊子》一書首先稱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樂經、春秋為六經。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稱之為“六藝”。
其中《樂經》散失,只留存下來《樂記》一篇,并入《禮記》中,因此在漢朝,以此五本著作作為經典,稱為《五經》。
2.地有六形”
“通”形我可以往,彼可以來,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陽,利糧道者,以戰則利
“掛”形可以往,難以返曰“掛”“掛”形者,敵無備,出而勝之,敵若有備,出而不勝,難以返,不利
“支”形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敵雖利我,我無出也;引而去之,令敵半出而擊之,利。
“隘”形通道狹窄的隘口“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敵,若敵先居之,盈而勿從,不盈而從之。
“險”形指險阻地形,非指形勢險要之所,若此,兵家七爭,安能去之。“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遠”形“遠”形者,勢均,難以挑戰,戰而不利
3.我國的第一本詞典是《爾雅》
我過的第一部字典是《說文解字》
4.我國地一本編年體史書是《春秋》
5.我國地一部匯編古代文化典籍的書是《尚書》
6.對后代產生深遠影響的編年體通史是《資治通鑒》;為北宋司馬光所撰
7.我過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是《四庫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是清乾隆年間篆修的.
暈了,有一半都不知道,直接從別人那弄來的..
什么的微笑填空
恬靜的微笑、真誠的微笑、信服的微笑、友善的微笑、愛戀的微笑、喜悅的微笑、嬌羞的微、苦澀的微笑、無奈的微笑、禮儀的微笑、職業的微笑、虛假的微笑、輕蔑的微笑、嘲諷的微笑和藹的微笑、甜蜜的微笑、滿足的微笑、親切的微笑,天真爛漫的微笑,純潔的微笑,慈祥和藹的微笑,無暇的微笑、天使般的微笑、寬容的微笑、溫柔的微笑、意味深長的微笑、樂融融的微笑、喜洋洋的微笑、樂滋滋的微笑、淺淺的微笑、滿臉的微笑、一臉的微笑、幸福的微笑、甜蜜的微笑、友好的微笑、燦爛的笑臉、天真爛漫的笑臉、夸張的笑臉、扭曲的笑臉、陰險的笑臉、狡邪的笑臉、
四年級關于傳統節日的古詩句填空
1.描寫傳統節日的古詩句
清明節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重陽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秋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端午日賜衣(杜甫)官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元宵節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七夕古詩十九首之一(漢)佚名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
2.關于傳統節日有關的古詩文明句1.關于除夕的詩:《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關于春節的詩:《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關于元宵節的詩:《元夕》【宋】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關于清明節的詩:《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關于端午節的詩:《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關于七夕節的詩:《七夕》【唐】羅隱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7.關于中秋節的詩:《中秋月》【宋】蘇軾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關于重陽節的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夕節的詩詞古詩十九首之一(漢)佚名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
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
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七夕(五代·后唐)楊璞未會牽牛意若何,須邀織女弄金梭。
年年乞與人間巧,不道人間巧已多。七夕(唐)權德輿今日云駢渡鵲橋,應非脈脈與迢迢。
家人竟喜開妝鏡,月下穿針拜九宵。元宵節詩詞選《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隋)隋煬帝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正月十五夜》(唐)蘇道味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燈樹千光照。
明月逐人來。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春節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玉樓春(宋)毛滂一年滴盡蓮花漏,碧井屠蘇沉凍酒。
曉寒料峭尚欺人,春態苗條先到柳。佳人重勸千長壽,柏葉椒花芬翠袖。
醉鄉深處少相知,只與東君偏故舊。除夜(南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七律.端午(唐)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節令門.端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
中秋《八月十五夜玩月》(唐)劉禹錫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晶英。能變人間世,攸然是玉京。
《水調歌頭》(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中秋月(宋)蘇軾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重陽采桑子重陽毛澤東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日齊山登高(唐)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描寫清明節的詩詞清明【唐】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途中寒食【唐】宋之問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
可憐江浦望,不見洛橋人。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3.涉及傳統節日的古詩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清明節)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寒食節)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春節)《上元夜》(唐)崔液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元宵節)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端午節)《水調歌頭》(宋)蘇東坡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中秋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陽節)古詩十九首之一(漢)佚名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摸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七夕)邯鄲冬至夜(唐)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冬至)。
4.【描寫我國傳統節日的詩句】1、描寫重陽節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2、描寫春節的——《元日》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3、描寫元宵的——《生查子元夕》歐陽修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4、描寫七夕的——《乞巧》林杰七夕今宵看碧宵,牽牛織女渡河橋.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5、描寫清明的——清明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我從《唐詩三百首》和小學課本選出來的,不知道能不能被采納?。
5.傳統節日的古詩句月下獨酌李白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
十五夜望月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南齋玩月王昌齡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中秋月蘇軾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中秋月齊已空碧無云露濕衣,眾星光外涌清規。東林莫礙漸高勢,四海正看當路時。
還許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可憐關夜嬋娟影,正對五候殘酒卮。
關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月夜劉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嫦娥李商隱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沈。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憶舍弟杜甫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望月懷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霜月李商隱初聞征雁已無蟬,百尺樓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嬋娟秋宵月下有懷孟浩然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中秋待月陸龜蒙轉缺霜輸上轉遲,好風偏似送佳期。簾斜樹隔情無限,燭暗香殘坐不辭。
最愛笙調聞北里,漸看星瀠失南箕。何人為校清涼力,欲減初圓及午時。
倪莊中秋元好問強飯日逾瘦,狹衣秋已寒。兒童漫相憶,行路豈知難。
露氣入茅屋,溪聲喧石灘。山中夜來月,到曉不曾看。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劉禹錫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云*(左車右并)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中秋月晏殊十輪霜影轉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中秋月蘇軾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白居易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皮日休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中秋見月和子由蘇軾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一杯未盡銀闕涌,亂云脫壞如崩濤。
誰為天公洗眸子,應費明河千斛水。遂令冷看世間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彈丸,角尾奕奕蒼龍蟠。今宵注眼看不見,更許螢火爭清寒。
何人艤舟昨古汴,千燈夜作魚龍變。曲折無心逐浪花,低昂赴節隨歌板。
青熒滅沒轉山前,浪*(左風右占)風回豈復堅。明月易低人易散,歸來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將下蟲)鳴露草。卷簾推戶寂無人,窗下咿啞唯楚老。
南都從事莫羞貧,對月題詩有幾人。明朝人事隨日出,恍然一夢瑤臺客。
中秋登樓望月米芾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
明月何皎皎明月何皎皎,照我羅床幃。憂愁不能寐,攬衣起徘徊。
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出戶獨彷徨,愁思當告誰!引領還入房,淚下沾裳衣。
水調歌頭蘇軾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西江月蘇軾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
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曲肱,醉臥少休。及覺已曉。
亂山攢擁,流水鏗然,疑非人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彌彌淺浪,橫空隱隱層霄。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回董提舉中秋請宴啟文天祥照江疊節,載畫舫之清冰;待月舉杯,呼芳樽于綠凈。拜華星之墜幾,約明月之浮槎。
風雨滿城,何幸兩重陽之近;江山如畫,尚從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輪嗣布。
滿江紅.中秋寄遠辛棄疾快上西樓,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喚取、玉纖橫笛,一聲吹裂。
誰做冰壺浮世界,最憐玉斧修時節。問嫦娥、孤冷有愁無,。
6.關于傳統節日的古詩我國的傳統節日目前主要有八個,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將每個傳統節日的日期、相關習俗、相關詩歌名句摘錄如下,供樓主參閱。
1.除夕——農歷十二月三十(公歷2月2日)。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門籠,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描寫除夕的詩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歲月去堂堂;
末路驚風雨,窮邊飽雪霜。
命隨年欲盡,身與世俱忘;
無復屠蘇夢,挑燈夜未央。
2.春節——農歷正月初一(公歷2月3日)。春節習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貼年畫(門神鐘馗)、包餃子貼剪紙、貼窗花、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描寫春節的詩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公歷2月17日)。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描寫元宵節的詩句有: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4.清明節——農歷三月初三(公歷4月5日)。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描寫清明節的詩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公歷6月6日)。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描寫端午節的詩句有:
端午
【唐】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公歷8月6日)。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描寫七夕節的詩句有:
七夕
【唐】羅隱
絡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歡笑設紅筵。
應傾謝女珠璣篋,盡寫檀郎錦繡篇。
香帳簇成排窈窕,金針穿罷拜嬋娟。
銅壺漏報天將曉,惆悵佳期又一年。
中秋月
【宋】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8.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公歷10月5日)。重陽節有登高的習俗,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聯系的有賞菊賦詩、插茱萸、吃重陽糕等風俗。描寫重陽節的詩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說明:公歷日期都是按照2011年。因為中國傳統節日在習慣上按照農歷計算,所以公歷日期每年會有一些差異。
7.關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古詩.元旦:《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拜年文征明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
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鳳城新年辭查慎行巧裁幡勝試新羅,畫彩描金作鬧蛾;從此剪刀閑一月,閨中針線歲前多。
清明節古詩《蘇堤清明即事》(宋)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冢》(宋)楊萬里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郊行即事》(宋)程顥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端午節端午(唐)文秀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七律端午(唐)殷堯藩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節令門端陽(清)李靜山櫻桃桑椹與菖蒲,更買雄黃酒一壺。
門外高懸黃紙帖,卻疑賬主怕靈符。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風雨狂,村童仍著舊衣裳;相邀情重攜蓑笠,敢為泥深戀草堂;有客同心當骨肉,無錢買酒賣文章;當年此會魚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中秋節宋.米芾《中秋登樓望月》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唐杜甫《八月十五夜月》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唐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西北望鄉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唐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重陽節《過故人莊》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登高》(唐)杜甫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王維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冬至節(詩詞)九九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小至(唐)杜甫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冬至(唐)杜甫年年至日長為客,忽忽窮愁泥殺人!江上形容吾獨老,天邊風俗自相親。杖藜雪后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望三秦?邯鄲冬至夜(唐)白居易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