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城之戀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這時最關鍵的讀后感不能忘了哦。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傾城之戀讀后感1200字(精選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傾城之戀讀后感1張愛玲筆下“沒有一樣感情不是千瘡百孔的”,男女間無真情,在玩著“愛情”的游戲,進行著玩世不恭享樂主義的精神游戲。雖然其中也有著人生的種種繁華熱鬧,但最終都難逃一個蒼涼破敗的結局。而《傾城之戀》似乎是一個例外。范柳原和白流蘇終于在炮火中成就了他們的愛情。張愛玲這么寫:傳奇里的傾國傾城的人大抵如此。處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而她給了流蘇一個尚算圓滿的收場。忽想,那不正如流蘇樹,繁茂風華轉眼逝,也只有退盡鉛華才可算找得一個終老的倚靠。紅塵之人大抵如此吧,總沒人愿意做那至死方盡絲的春蠶。
白流蘇是一個非常聰慧的女子,放在現在社會,也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現實、精于算計的女人,但是這并沒有貶低她的意思。張愛玲的小說,即使是言情的,也不會寫得像鏡中花、水中月那樣虛幻縹緲,并不是男女主角愛得死去活來、愛得忘乎失去理智的那種。她的小說都是最真實地剖析了世俗男男女女的心理。流蘇便是這諸多小說中的主角之一,在跟范柳原的感情交鋒中,流蘇處處留了心眼,不時揣摩著對方的心思,適時冷淡、若即若離,在最窮困潦倒的時候還是竭力保住自己的矜持和風度,不讓范柳原輕看了自己。
《傾城之戀》給人家的印象,男人是一片空虛的心,不想真正找著落的心,把戀愛看作高爾夫與威士忌中間的調劑。女人,整日擔憂著最后一些資本——三十歲左右的青春——再另一次倒帳;物質生活的迫切需求,使她無暇顧到心靈。當然不能有好結果。疲乏,厚倦,茍且,渾身小智小慧的人,擔當不了悲劇的角色。麻痹的神經偶爾抖動一下,居然探頭瞥見了一角未來的歷史。病態的人有他特別敏銳的感覺:柳原看著她道:“這堵墻,不知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類的話有一天,我們的文明整個地毀掉了,什么都完了——燒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許還剩下這堵墻。流蘇,如果我們那時候再在這墻根底下遇見了流蘇,也許我會對你有一點真心。”
《傾城之戀》是圓滿收場的一篇小說,女主人公在跨過了一段危險的情婦生涯之后,終于得到了一樁她所向往的婚姻。然而在表面的圓滿下實際上蘊藏著深刻的不圓滿,愛情在許多的利害關系和勾心斗角中喪失了應有的純潔,已被金錢欲望涂抹得變樣,愛情的雙方所占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婚姻的支配權完全掌握在有經濟實力的男性手里。這是個大城市中的小故事,動蕩的時代只是作為一個大背景而存在,沒有豪云壯志的愛國報負,有的只是在這個動蕩的時代里一個家族或者僅僅是個人的生存問題,此時此刻存在的意義。所以張愛玲在故事的最后說:“香港的陷落成全了她。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誰知道呢?也許就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在這樣看來,白流蘇和范柳原的這段愛情傾城、傾國,傾城之戀也就名副其實了。
傾城之戀讀后感2讀了張愛玲的許多小說,都是以悲劇結的尾。讀書或者電影未能看到好的結局就像自己又得一樁未了心愿一般,深深的壓在心頭,成為陰霾。《傾城之戀》算是張才女筆下少有的圓滿的結局,雖仍不少尖銳冷冽但溫情也是無限有的,也更加接近地氣。每每讀到結尾處總會有呼吸更加輕快的順暢之感。過程中雖然也為女主角的期期艾艾男主角的坎坎坷坷以及他們十分不順的情路流了些許貓尿,但是比起皆大歡喜的落得了俗套的結局來說,這些小淚花小傷心便只能做錦緞上的小碎花了。
柳原君風流倜儻放浪不羈,輕佻而富有故事,對極了我男主角的口味。如若有這一般的男子示好于我,我定然是歡喜的接受。因為我不似流蘇那般處境,也沒有她那般顧慮驕矜。兩情相悅,又多了一對花前月下的璧人,只是這對璧人又該如何演繹他們的情愛這又是另一個故事。流蘇有流蘇的無奈,柳原君有柳原君的堅硬的護甲。他可以在人前放肆也可以在流蘇面前展現他的正人君子。正是有如此的白流蘇和如此的柳原君才有這段童話般的情愛故事。
寂靜的夜,流蘇身著長袍睡衣。扶著面頰幽幽地神思,一場又一場的空滿滿地從心里溢出來。咿咿呀呀的胡琴隔世蒼涼,暗自流動的情愫將她的呼吸拉成一絲一縷。“范柳原真的喜歡她么?那倒不見得。他對她說的那些話。她一句也不相信。”他是無根的浮萍,是視女人為腳下泥土的柳原君。流蘇決定拿自己來做賭注,賭柳原君是否有一顆真心,賭自己是否能得到幸福。她下了太大的賭注。這是她的一生。她更怕輸得太慘烈。她是一個六親無靠的人,她只有她自己了。所以她走得小心翼翼。緩慢的步調,極力壓制的渴望,似啞了般的咽喉半語,更有難以掩飾的失望。
伴著潔亮的月光,聽筒里傳來柳原君清清冷冷的告白,“我愛你,你愛我么?”是夢吧?似夢一般。
再次來到香港,流蘇或許坦然了許多,她預測了這場賭博的結局,卻不愿就此屈服。她有太多的無奈,這些痛苦推著她必須朝前走。
在十一月尾的纖月下,他第一次吻了她。然而他們兩個人都疑惑這不是第一次,因為在幻想中已經發生過無數次。
戰爭帶著絕望的氣息撕裂了空氣,撕裂了神經。流蘇的心是空的,她的這出戲還沒有聽完呢。
再次回到淺水灣飯店,他們似乎能把彼此看得透亮,就在一剎那所有的矛盾和無解都被諒解了。香港的淪陷成全了她,成全了她的私心也是成全了柳原君的私心。柳原君說:“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那是最悲哀的一首詩,生與死與離別,都是大事,不由我們支配的。比起外界的力量,我們人是多么小,多么小!”但是他愛她就足夠了。
這是動蕩歲月里的傾城之戀,是一生一世都別離開的篤定。這般的`柳原君這般的白流蘇,
這般樸素溫情的故事已足矣。
傾城之戀讀后感3張愛玲的一生是坎坷的,她十八歲的時候被父親關起來,患了痢疾父親也見死不救。她的第一個丈夫傷了她的心,第二個丈夫在婚前剝奪了她做母親的權利和樂趣,堅決逼她墮胎,可以說,張愛玲生命中最重要的三個男人都是對不住她的。我覺得這樣一個聰明的女子不應該受到這樣的虧欠和辜負,因此能了解她思想的軌跡和文字的脈絡,明白她的小說為何如此悲情,更明白為什么她最喜歡的詞是荒涼。《傾城之戀》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張愛玲的作品沒有多少觸及到社會的現實問題,或許這是她的一個弱項,又或許因為她的傳統而又不喜歡政治,所以在有的方面并沒有表現得很深度。而且《傾城之戀》中對于戰爭的描寫給人的感覺是很粗糙的,只是我們喜歡“得魚忘筌,得意忘言”的感覺,所以并不在乎這一點。
在我看來《傾城之戀》中流蘇與柳原的戀情本身的完滿性似乎就已經落入一個俗套,既然要表現人物本身的戀愛世界中的思想,那么為什么最后卻是一個沒有劃好的圓呢?我的個人感覺是沒有劃好的圓比劃好的更具有一種難得的吸引力,就像莎士比亞的悲劇比喜劇更具有影響力一樣。
《傾城之戀》中我覺得最精彩的一段是流蘇到了上海之后,與柳原那幾場交鋒,互相揣測對方的心意,尤其是那一夜,柳原撥了流蘇房里的電話,對她說的那些話,以及他們爭吵的內容,流蘇想到的是現實方面,表達她想要跟柳原結婚的意愿,但柳原的出發點是情感,兩方所思所想根本就互相違悖,這場談話終將不歡而散。兩人也因為這次的談話了解到,白流蘇想讓范柳原跟她結婚,而范柳原卻只想讓白流蘇做他的情婦,了解到這點,流蘇被激怒,回上海白家,卻又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歌家她是待不下去了。就在范柳原發了電報要流蘇回香港的時候,流蘇毅然決然地回去了,她想要擺脫這個家,所以此次的香港之行已和第一次所抱持的心態大不相同了,她決心去依靠柳原,和他在一起。流蘇妥協了,在這場角力賽中,終究因為屈居于弱勢而妥協,柳原也順利得到流蘇與對自我的認同。后來柳原把流蘇安頓好后,便要前往英國,但拒絕了流蘇的同行,至少流蘇在生活上得到了保障,擁有了她的房子,在墻上打上了她自己的印號,這是屬于她自己的家。戰爭爆發,流蘇與柳原在戰亂中相依為命,確立了對彼此的情感,從游戲般的戀愛升華成真正的感情,并且結婚,有了完美的結局。在這紛亂的時代,她沒有被擊倒,在風雨飄搖中立起了身。《傾城之戀》中的愛情與我們現代的感覺很不同,但又很相似。不同的,是現代的女人不會像以前的人那樣麻煩、那樣曖昧。相同的,是現代人一樣會害怕“輸”給他人(包括自己的伴侶)。如果不是那一場大戰(日本侵華),令雙方都看到自己是多么地愛對方,他們的故事會是怎樣的呢?當天地都好像不再存在的時候,只有對方還在。又或者,連對方也不在的時候,還計較甚么輸嬴呢?
張愛玲的這篇小說無論如何是以結構和語言取勝的,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對于愛情的這一引自《詩經》的描述:“死生契闊,與子相悅,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傾城之戀讀后感4《傾城之戀》是一個動聽而又近人情的故事。生活在腐朽家庭里的離異女性白流蘇,在妹妹寶絡與范柳原相親宴上的一支舞讓范柳原傾慕,范柳原想方設法將她接出白家帶到香港,但又在她提出回家時不做挽留,任其離開。流蘇受盡家人的冷嘲熱諷,正在絕望之時,范柳原卻又一封電報將她喚了去。討厭結婚的范柳原和渴望結婚的流蘇就這樣僵持著,誰也不先開口。香港之戰推著他們走到了那一步,傾城,坍塌的城成就了這樣一段愛戀。
張愛玲說:“柳原與流蘇的結局,雖然多少是健康的,仍舊是庸俗;就事論事,他們也只能如此。”細看張愛玲的作品,像《傾城之戀》這樣圓滿的結局幾乎沒有,然而圓滿也并不令人滿意——“柳原現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那是值得慶幸的好現象,表示他完全把她當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順的妻,然而流蘇還是有點悵惘。”這便是了,成了他的妻,便把從前的風花雪月變成了柴米油鹽,那歡樂,卻也留了一絲悲傷的線索,那完美,卻也留了一處遺憾的角落。
倘若張愛玲也能有流蘇這樣的結局便張愛玲真的是委屈的,她的心里只有這一個男人,而這個男人的心里卻裝著幾個女人,叫她怎么能不感傷?但她不恨,因為相知,所以懂得;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兩人最后一次見面,胡蘭成送她,天下著雨,真是天公應離情。她嘆口氣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過,我倘使不得不離開你,亦不致尋短見,亦不能夠再愛別人,我將只是萎謝了。”這場雨,也沖刷了他們曾經的“傾城之戀”。張愛玲知道,她這一生最美的愛情,已經走到了辛酸的盡頭,再也沒有挽回的余地了。他們真的只有那么一丁點好日子,在人生漫長的旅途中,顯得那樣單薄無力。
張愛玲為了成全流蘇的幸福,不惜讓偌大的香港為其顛覆。但同樣是戰爭,同樣是相愛的兩個人,張愛玲和胡蘭成卻越走越遠,愛情使人忘記時間,時間也使人忘記愛情。我們為她遺憾,為她傷心,卻也不得不佩服她的灑脫與堅強。
愛情本來并不復雜,來來去去不過三個字,不是我愛你、我恨你,便是算了吧、你好嗎、對不起。張愛玲與胡蘭成的這段愛情,更是簡單的不得了,正像她在《第一爐香》里寫的那樣:“我愛你,關你什么事?千怪萬怪也怪不到你身上去!”人這一生只愛這一次,幼稚也好成熟也罷,為他生為他死,僅這一次。張愛玲用她的一腔孤勇告知世人,這個女子對愛情是何等瘋狂。
人世浩瀚,但只要在生命中曾有過這樣一個人,同生死,共命運,那么老之將至的那一天,想起曾經在血管里激烈涌動過的潮汐,也會覺得,此生無憾了吧。
傾城之戀讀后感5少時讀三毛的《傾城之戀》,敘述異國求學的東方少女,孤單清貧,寒日游東德,邂逅了與之一見鐘情的英俊軍官。一天之中見了兩面,沒有什么言語,而后重新天各一方,那份愛戀卻纏綿悱惻,哀轉久絕。古有孟女情慟倒長城,三毛筆下的女子卻只能眼看著柏林墻堅矗如故。
稍長,讀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一樣題目,完全不同的情節。都市里一對世俗男女,各懷心事走到一起,相互間喜歡著,卻也算計著,笙歌里有愛也有欺;忽然炮火紛飛,墻傾城摧,倆人同舟共濟,患難中結出真情,成就了一段長久姻緣。
世間女子,哪個不希望自己邂逅轟轟烈烈、蕩氣回腸的愛情?也許使從小就期待白馬王子有一日來將自己尋覓,一起經歷浪漫與驚險的事件。“從此以后,他們過著無憂無慮的幸福生活”——童話的結尾常如是說。漸漸成長,覺出自己的平凡,但仍然暗地里懷抱有關玻璃鞋的夢想。不要取笑她們想入非非,慘淡的生活,需要這支火柴的光亮來溫暖;平凡的日子,也需要這些無傷大雅的小花飾來點綴。就好比我們在平靜的湖邊待久了,也會有意無意地往水面扔一塊小石頭,并觀察由此展開的漣漪。倘若湖面突起噬人巨濤,所有幻想與閑情都會剎那間消失無蹤,剩下的,也許是一位相貌平凡,不善言辭的人,但他有溫暖的手掌,握著你的手,扶助你一步步走過困境。
三毛的《傾城之戀》,流露的是青年女子欲排遣孤獨冷寂的心情,渴念煙花般驚世又美麗的愛戀,刻骨,卻無望,恰似午夜曇花。張愛玲的《傾城》,更貼近生活的本相,戰亂使原本虛浮的聯系在相依為命中生出了堅韌的根,之后長出的日子就是草一般的平淡,然,踏實。
想起在電視上看到的一個男子,三十多歲,體格健壯,衣色整潔。他們的居住地已經因海嘯而滿目蒼夷,遍地廢墟。三分之一的居民在這次災難中喪生,而許多人也從此下落不明,生死無訊。男子對著記者說,這十多天來他一直在尋找他的妻子,期間遇到還活著的人,就把他們帶到救護站,但至今仍然沒有妻子的下落。“我想找到我的太太。”他用穩定的聲音把這句話重復了一遍。十多天了,他已經執著地尋找了十多天,他在破碎的墻桓里翻找,在尸體堆中辨認,在荒涼的路上竭力搜尋那熟悉的身影,那是何等揪心的時日?可他并沒有喪失理性和信心。從他的聲音里我聽出了渴望與堅執。
忽然口干舌燥。默然自喟,假若這場海嘯降臨的是你所在的城市,除了親人,還有誰來苦苦尋覓你?誰來夜夜撫問那渺小的靈魂?當死神的身影清晰起來的時候,人們身外的浮云也完全消散了,一切變得通透澄澈,只剩下內心里最真實也是最迫切的需要——因此也可以解釋,偉大的愛情故事為何總伴隨著死亡悲劇。
傾城之時,你會是誰內心最深的惦念?……無法假設。
也沒有假設的必要。
一座城市的傾覆,或可讓人看清自己生存的實際需要與實際擁有,讓人懂得選擇和珍惜。可惜代價太大。有些男女輕易就將生命作為愛情的籌碼,在我看來,未免自輕自賤。
于是乎,就讓自己長出一雙慧眼吧,在蕓蕓眾生中,與并不完美、卻真正適合你的他相依相守,白頭偕老。
傾城之戀讀后感6有人說張愛玲的小說除了《傾城之戀》以外,都是悲劇的結尾。在我看來,《傾城之戀》雖是成全了白、柳的一段姻緣,但實則以世俗的表象虛掩了真正的悲涼,越發比悲劇更像悲劇。
白流蘇,一個離過婚的女人。在那個曖昧的時代和同樣曖昧的舊上海,離婚是要受道德譴責的。而白公館無疑屬于守舊的那一派,“他們家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離了婚的白流蘇,少不了受家人的指戳。一應錢財盤剝凈盡之后,她的存在無疑成了拖累和多余。她的出路,除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以外,恐怕再無其他了。
范柳原,一個海外歸來的浪子,本是無根的浮萍,四處飄搖。加上生活的紙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腳底下的泥”。愛情和婚姻原是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的。但他內心深處是渴望安穩的。
愛情總是發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間。就兩個各懷鬼胎的人遇到一處,展開了一場相互試探的愛情攻防戰。白流蘇的目的顯而易見,她希望他能承諾她一紙婚姻。一個男人。而柳指望的是那個安穩于是兩人各自為了捍衛那一點自由或者追逐物質上的算計,相互不妥協。當終于有一天,精神上追求再尋不到現實的依托時,兩個人方始彼此親近。
在連續的試探之后,流蘇沒有尋到半點進展,索性有些氣急敗壞,遂惱了起來:“你干脆說不結婚,完了!還繞得大彎子!什么做不了主?連我這樣守舊的人家,也還說‘初嫁從親,再嫁從身’哩!你這樣無拘無束的人,你自己不能做主,誰替你做主?”接著更是賭氣狠下心來從香港輾轉回到上海。家里是早容不下她的,這次又加上了“淫”的惡名。可見她不惜為爭取婚姻冒了極大的險。此時,心跡更是表露無疑,思忖再尋個職業,也怕自貶了身價,被柳原瞧不起,“否則他更有了借口。拒絕和她結婚了。”權衡的結果是:“無論如何得忍些時”。這是在和自己打賭。她并不見得有多大勝算的把握。如果柳原還再來找她,就算贏了一步,這是她此時的底線。果然,過了些時日,香港來了電報。她心里自然安定了許多,也將自己放開了些,同他上了床,雖然不見得是主動,但也并沒有拒絕。此時,“他們還是兩個不相干的人,兩個世界的人”。
人說“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個女人,心里必定會沉潛下來很多東西”,也許這就是白流蘇期翼的那一點點“真”。
在《傾城之戀》中白流蘇只是一個生長在大家庭中平凡到不能再平凡的女子。她離了婚,在一個特定的機會下結識了范柳原。我一直很喜歡這段話:“在日常世界里,他們間存在一場征服的戰爭,他們內心明爭暗斗。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她只喜歡他用更優厚的條件前來議和。但是在這個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誰知道是什么因,什么果?誰知道呢,也許就是因為要成全她,一個大都市傾覆了。”也許流蘇是幸運的,一場陷落讓她等到了一個男人,一段婚姻。然而這終究是偶然的,正如張愛玲所說“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一個女人,把命運當作賭,想來沒有什么比這更可悲的了。
傾城之戀讀后感7我喜歡她與柳原之間的曖昧的對話,那關于斷垣的情景讓我想起了<花樣年華>中的蘇利珍靠在夜幕下的街墻,想起了周慕云在吳哥窟的徘徊。"有些傻話,不但是要背著人說,還得背著自己。讓自己聽見了也怪難為情的,譬如說,我愛你,我一輩子都愛你""一般的男人,喜歡把好女人教壞了,又喜歡感化壞的女人,使她變成好女人。""一個不吃醋的女人,多少有三分病態"這一系列的對白以及對"執子之手"的解釋,以及開頭結尾中談到的胡琴:"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胡琴伊伊啞啞拉著,在萬盞燈的夜晚,拉過來又拉過去,說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這一切都實在太讓人回味了。
傾城之戀經歷了香港淪陷這樣的一個背景,確實夠得上傾城,故事中兩個精明的男女主角的故事。文寫于一九四三年九月,我沒去考據張愛玲與胡蘭成是發生在那個時間的,卻總感覺這個故事中有他們的影子。柳原是有過妻子的,流蘇一直所害怕的也是柳原不能與她結婚而只是想把她當成情人這樣不倫不類的結果。胡蘭成原也是有妻子的,而且還有個護士的小情人。總覺得流蘇那許多的感受和心境都是張愛玲自己曾有過的。想起流蘇還真是一個地道的舊上海的女子,精明的計劃經營著自己的一身,矜持的計較著許多得失,而當感情來臨的時候,再怎么精明都淪陷了,原先所計較的也顧不得了。張愛玲是仁慈的,她給了流蘇一個好的稱得上好的結局,也許這也是她自己所希望而得不到的結局,讓它在流蘇身上實現了。
一對現實庸俗的男女,在戰爭的兵荒馬亂之中被命運擲骰子般地擲到了一起,于“一剎那”體會到了“一對平凡的夫妻”之間的“一點真心”張愛玲是作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而不是作為一個怪人、異人而存在的,也許她將不僅僅屬于現代文學史。遙想幾十年、幾百年后,她會像她欣賞的李清照一樣,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占據一個穩定的位置也說不定,而我們知道,那時候今天為我們所熟知的許多現代作家肯定都將被忽略不計了。“上海為了“節省天光”,將所有的時鐘都撥快了一個小時,然而白公館里說:“我們用的是老鐘。”他們的十點鐘是人家的十一點。他們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
曼谷之戀的影片評價
云,貧民出身的職業殺手。
石,女友漂亮、生活富裕的警察。
云在奉命綁架石后又當著老大的面冒死救下他,于是兩個人開始逃亡生涯。
而后,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日子……
鮮血淋漓,石為他處理槍傷的左臂;
吃藥,石為他喂到嘴里;
喝水,石為他送到嘴邊;
黑漆漆的狹小屋子里,沒有燈,只有兩人明亮的眼眸,
你偷看我一眼,我偷看你一眼,空氣中滿是電流;
露臺上的木桶,石細細為他擦拭脊背,揚起頭,曾經刻意錯過的目光交織到一起,滾燙的唇也漸漸靠近……
直到他躲著石,在石不停的呼喊中,藏在角落里流下一行清淚,昏暗的黑色中只有那一行淚。
那畫面真的讓人無法不為之動容。MV的開始正是這一段,沒有任何音樂,只有石的呼喊。然后隨著云那一行淚,柔和的男聲緩緩唱起。 I wish I knew how to quit you,但當兩個本來各不相干,甚至從未發現自己原來能愛同性的男人,因命運而走在一起,最后更愛得難舍難離陷入痛苦深淵之時,又怎能說分就分呢?殺手奉黑幫之命綁架熱血干探,只是當黑幫大佬命令殺手解決干探的一刻,殺手卻發現自己無法下手。一對叛逆漢子在逃出黑幫魔爪之際,發現原來與對方早已暗種情花。導演 Poj Arnon刻意拋開泰國電影對同志角色的定型,讓你知道原來泰國同志一樣可以愛得震撼、man得轟烈!
龜裂的道路、破舊的房子,這里活像個郁郁寡歡的城市。走在曼谷的街道、呼吸的空氣、仍一如過往的溷濁嗆鼻。
陽光海灘與沉倫夜色,迷煳欲念就只一線之差,日與夜的分叉線在相互抗衡下,概念變得含煳,于紅燈區與黃色地帶的交界,人流卻穿梭如唧,如此下流、如此靡爛,卻讓人有種窩心的舒適發生在性城里的愛情故事。縱使平凡,卻有一種邪惡魔力,把人領進無底洞。曼谷之戀,就是如此不經意把人牽引著帶領著,從起點出發,一直以極速狂奔,直至走上不歸路……電影取景的地方異常病態,黑黑白白灰灰蒙蒙,棄置天臺、暗街陋巷、囤積烏云、下雨天。在這么幽暗骯臟的場境,催化出的禁色之戀,原來可以轟烈得如此驚天動地可惜導演說故事的手法極度煽情。
我可以相信石與云從仇殺敵人,迅速化為交心兄弟,繼而相戀。但卻難以接受他們在眾目睽睽下,于天臺洗澡交歡,目中無人。我嘗試體會云的母親與弟弟生于悲情家庭,但卻難以理解母親上吊與中槍居然如此巧合。黑幫頭領雖下追殺令,兩人卻能自由出入老家如入無人之境;石未婚妻目睹男友鬼溷真相,不容分說突然亮槍,也夠巧合荒唐。而云瑯鏜入獄至頭發斑白也能尚存,卻在釋放一刻才遭暗殺,也難免讓人感覺堆砌除此之外。雨點永遠會在最適當的時機傾盆而下,制做氣氛,尤其在云出獄時被子彈刺破胸膛一剎,突然雷電交加,看著瞎了眼睛的石在豪雨中搜尋男友的身體,我的眼睛也不禁冒出淚水,令人失笑的淚水雖然電影因文化差距而反應一般。
但完場后仍往Finds跑了一趟,六呎的ชัยวัฒน์ทองแสง(石的扮演者)果然英偉不凡,整天笑臉迎人,百份百泰式友善。故事很簡單、情節甚至有些粗糙,但卻可以很簡單地讓你的心情跌至低谷。
一部影像唯美,配曲像帕格尼尼的琴弦纏繞心頭、絲絲入扣的MV式的電影。
曼谷的摩天輪、水泥森林,兩個人的摩托、汩汩涌出的猩紅的血,一個只屬于男性、發生在東南亞的故事,喜歡這個故事,燈光、攝像,每一個取景畫面都是唯美至及的MV。糾集的情結透過鏡頭景窗娓娓道來,感覺讓人愛不釋手。看的時候,腦海里浮現起一些影像,有彼岸無花、重慶、盛夏、光年。海報拍攝的很精美,悲傷、頹廢的氣質躍然畫面。為追逐幸福掙扎過后到來的依舊是別離、死亡。有時候,我們不需要太多的粉飾,也許有點簡單、有點糙,但用心講個故事,人會樂于耐心聆聽已經足夠,無須太強的星光,華麗的場面,夸張的宣傳,只要一點點,只是一點點,不是太多,讓人觀賞過后有余味輕柔就好。從兩個180cm的大男人口中說出軟綿綿的泰語很……微妙
也因為語言障礙一開始看到介紹以為是黑道攻和警察守的故事
這不是耽美這是什么?
事實上這是職業殺手云和警察石的唯美故事
全片MV式的拍攝手法和配樂
勾勒出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都市散發著危險的誘惑
每個鏡頭都像是構圖精致的華麗海報充滿了無聲訴求和震撼
冷色是全片的基本色調
于是觀眾看到在云冒死救下石雙雙逃亡的路程中
與往常不同的失去了熱帶陽光明媚的曼谷
灰藍色的天空油畫感的街道最終來到掩藏在繁華都市中的一間陋室
那也成為承載他們所有美好愛情回憶的秘所
殺手云因為本性善良在最危急的時刻救了暗殺的對象石
石是有錢有勢的警察
而他還有一個更隱晦的身份用婚姻掩藏性取向的GAY
要說這是已婚同性戀掰彎直男的故事也不假
在為云療傷的過程中石越界了
而云卻在事后抗拒與石繼續來往兩個人樂此不疲地玩著捉迷藏的幼稚游戲
一面是石的熱烈追逐一面是云的不斷逃避
一個是衣冠楚楚的富人階級一個是貧民窟的小混混出身
云終因黑幫仇殺入獄而石也因卷入事件而失明
在幾十年的等待后石接云出獄
他們撐著傘在雨中相依相偎走向未來
如果電影在這里結束我也不會說太……
我以為他們可以在那條路上一起相伴走到最后
可是電影卻讓云卻最終倒在槍聲中
冰冷的雨點像刀一樣落下石抱著愛人冰冷的尸體無助的哭喊
唯一讓我有等待翻譯版的是片尾云用NOKIA N72給石的留言
曼谷之戀里描繪的水泥森林卻充滿的冷艷詭異的美感
想去看云故意與石第一次相遇的街口背景是燈光閃爍的摩天輪
想去看石第一次吻了云的那個屋頂旁邊是喧囂的輕軌車站……為何往往一個以愛情為主題的故事,對愛情產生的過程習慣了寫意般的輕描淡寫。
而在等觀眾恍然大悟,故事的主角早已經你儂我儂,纏綿悱惻。
《曼谷愛情故事》,喜歡那場雨,喜歡那片音樂,喜歡那個色調。
看過之后才知道,如果不是那一段天光水色中的纏綿,又怎會讓那么多的女性觀眾,從此對那個迷人的腰姿魂牽夢縈。
如果不是那一段兩人在假寐中相互偷望對方的特寫,又怎么去表達那種漫溢的沖動而又小心翼翼的心情。
云與石的愛情,不如說是石與云的愛情,悖亂的同性相吸,一面的是石固執的堅持,另一面,才是曲終人散后,云留在手機錄象里的只語片言。
安靜空曠的天臺上,口琴悠揚寂寞的低吟,水冷的音色,是云散雨霽的清風明朗。
在眼花繚亂摩登城市的玻璃層外,那邊鐵軌上徐徐而過的列車,這片被人遺棄的低層與角落里的赤裸擁抱,雨后的水跡與倒影,怎么有了點超脫、短暫的以及奮不顧身的味道。
陌生的曼谷街頭,病態與丑陋,滿目的瘡痍,滲出的流膿,呼出的都是毒素。在極毒之中產生的罌粟的同性之愛,就如同煙桿子里呼出的煙霧一般的淡漠與傷感。
其實故事的起始與結局都是俗套。黑與白,富與貧,警察與殺手,兩個原本異路的男人,陌生音調中軟語與陽剛,蛇般魅惑的文字,相反的兩個極端往往互相吸引。
石像一個女人似地不斷地問著愛嗎、還愛嗎、愛……。為云喂藥、端水、擦身,石對愛的堅持怎么就那樣的單純和勇敢。思念讓他想自殺,去自殺,又無法自殺。相對的,對家庭的責任,讓云選擇逃離。
喜歡電影里那個冷色的天空,浮云與安靜,云坐在天臺的屋頂上寂然地吹著口琴,自由地,那么的自由,仿佛可以暫時忘卻人世的苦痛。
這個故事整體上沒有任何特別,細節上讓人可以三番四次的回味。
在結束之前,以為又是個爛尾的迅速式徹底悲劇,但是故事卻在綿長中走到了結尾。
影評六
云,一個長相平凡,混混出身,卻有男兒氣概的殺手。
石,一個長相出眾,名門出身,堅強脫俗的警察。
兩個男人,冥冥中走到一起,誰都不會想帶,在那喧鬧的輕軌車道旁,會有著這樣一座房子,還有著兩個人逃亡住在這兒。
很小的細節,有誰注意到買飯回來的石的淚水里,有著不經意的眼淚?又有誰發現,石喂云吃藥似的暗暗得意?
我從來都以為,同性戀之間,只不過是人的感情觀發生轉變,但是我才知道,甜蜜的情話,在兩個男人的嘴里面說出來,竟是那么的妙不可言。
一個又一個場景,總是那么的灰暗,暗淡無光,就是整部電影的特點。那悲傷的音樂,穿行在整部電影之中,像是演奏了一個片長110分鐘的話劇。
我被震撼了,愛是那么的簡單,當你沒有遇上命中的另一個人時,你以為i額,你喜歡的,是個女生……曼谷之戀:一場以毀滅的盛宴
我心中所想的同性戀電影
山楂樹之戀的劇情是什么
《山楂樹之戀》劇情簡介
20世紀70年代,一個漂亮的城里姑娘靜秋(周冬雨飾),因為父親是地主后代,家庭成分不好,“文化大革命”時很受打擊,她一直很自卑。靜秋和一群學生去西村坪體驗生活,編教材。她住在隊長家,認識了“老三”(竇驍飾)。
老三愛上了靜秋,靜秋怕他欺騙她,起初常常躲避。英俊又有才氣的老三是軍區司令員的兒子,是極重情誼的人,甘愿為靜秋做任何事,給了靜秋前所未有的鼓勵。他等著靜秋畢業,等著靜秋工作,等著靜秋轉正。等到靜秋所有的心愿都成了真,老三卻得白血病去世了。
擴展資料:
電影《山楂樹之戀》獲獎記錄:
1、2011年第3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亞洲電影:山楂樹之戀(入圍)
2、2011年柏林電影節水晶熊:山楂樹之戀(入圍)
3、2011年華表獎優秀故事片獎:山楂樹之戀(獲獎)
4、2011年第56屆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國際電影節最佳女演員獎:周冬雨(獲獎)
5、2011年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新人女演員獎:周冬雨(獲獎)
6、2011年第20屆上海影評人獎最佳新人獎:周冬雨(獲獎)
7、2011年第14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境外華裔男演員:竇驍(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