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若只如初見全詩
人生若只如初見全詩
《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作者:納蘭性德
原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注釋:
1、木蘭花:詞牌名。柬:給信札。
2、何事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班婕妤為漢成帝妃,被趙飛燕讒害,退居冷宮,后有詩《怨歌行》,以秋扇閑置為喻抒發被棄之怨情。南北朝梁劉孝綽《班婕妤怨》詩又點明妾身似秋扇,后遂以秋扇見捐喻女子被棄。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唐代詩人王昌齡做《長信秋詞五首》來憐惜她。
3、故人:指情人。卻道故人心易變(出自娛園本),一作卻道故心人易變。看似白話,其為用典,出處就在南朝齊國山水詩人謝朓的《同王主簿怨情》后兩句故人心尚永,故心人不見。汪元治本《納蘭詞》誤刻后句故心人為故人心,這一錯誤常被現代選本沿襲。
4、驪(l)山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太真外傳》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作連理枝。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后安史亂起,明皇入蜀,于馬嵬坡賜死楊玉環。楊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又,明皇此后于途中聞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
5、何如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中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之句意。薄幸:薄情。錦衣郎:指唐明皇。
詩意:
與意中人相處應當總像剛剛相識的時候,是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但你我本應當相親相愛,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如今輕易地變了心,你卻反而說情人間就是容易變心的。我與你就像唐明皇與楊玉環那樣,在長生殿起過生死不相離的誓言,卻又最終作決絕之別,即使如此,也不生怨。但你又怎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
賞析:
詞題說這是一首擬古之作,其所擬之《決絕詞》本是古詩中的一種,是以女子的口吻控訴男子的薄情,從而表態與之決絕。如古辭《白頭吟》、唐元稹《古決絕詞三首》等。納蘭性德的這首擬作是借用漢唐典故而抒發閨怨之情。
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來趨走炎熱,到了秋天就沒人理睬了,古典詩詞多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又將詞情從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拽到了殘酷的現實當中。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二句:因為此詞是模擬女性的口吻寫的,所以從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責與悔恨。納蘭不是一個負心漢,只是當時十多歲的少年還沒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像李隆基這樣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愛的戀人,更何況是納蘭。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二句用唐明皇與楊玉環的愛情典故。七夕的時候,唐楊二人在華清宮里山盟海誓。山盟海誓言猶在,馬嵬坡事變一爆發,楊貴妃就成了政治斗爭的犧牲品。據說后來唐明皇從四川回長安的路上,在棧道上聽到雨中的鈴聲,又勾起了他對楊貴妃的思戀,就寫了著名的曲子《雨霖鈴》。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后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二句化用唐李商隱《馬嵬》詩句,承接前二句句意,從另一面說明主人公情感之堅貞。
全詞以一個女子的口吻,抒寫了被丈夫拋棄的幽怨之情。詞情哀怨凄婉,屈曲纏綿。秋風悲畫扇即是悲嘆自己遭棄的命運,驪山之語暗指原來濃情蜜意的時刻,夜雨霖鈴寫像唐玄宗和楊貴妃那樣的親密愛人也最終腸斷馬嵬坡,比翼連枝出自《長恨歌》詩句,寫曾經的愛情誓言已成為遙遠的過去。而這閨怨的背后,似乎更有著深層的痛楚,閨怨只是一種假托。故有人認為此篇別有隱情,詞人是用男女間的愛情為喻,說明與朋友也應該始終如一,生死不渝。
人生得意須盡歡全詩人生得意須盡歡全詩
《將進酒》
作者:李白
原文: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zūn)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hun)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
古來圣賢皆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
陳王昔時宴平樂,斗酒十千恣歡謔。
主人何為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
五花馬、千金裘(qi),呼兒將出換美酒,與爾同銷萬古愁。
注釋:
1、將進酒:這首詩寫于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將(qiāng)進酒,樂府舊題。將,請。
2、奔流到海不復回:黃河東流入海,不會倒流回來。
3、高堂:父母。
4、悲白發:為鬢發斑白而傷感。
5、朝如青絲暮成雪:形容時光匆促,人生短暫。青絲,黑色的頭發。暮成雪,到晚上黑發變白。
6、得意:指心情愉快,有興致。
7、千金散盡還復來:意思是金錢不足貴,散去還會來。
8、會須:應該。
8、岑夫子,丹丘生:李白的朋友岑勛、元丹丘。
9、側耳聽:側著耳朵聽,形容聽得認真、仔細。側,一作傾。
10、鐘鼓饌玉:代指富貴利祿。鐘鼓,古時豪貴之家宴飲以鐘鼓伴奏。饌玉,形容食物珍美如玉。
11、寂寞:默默無聞。一說被世人冷落。
12、陳王昔時宴平樂:陳王,指三國時魏詩人曹植(192232),封陳王。宴平樂,在洛陽的平樂觀宴飲。
13、斗酒十千恣歡謔:斗酒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錢,指酒美價昂。曹植《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斗,盛酒器,有柄。恣歡謔,盡情尋歡作樂。謔,喜樂。
14、徑須:只管。
15、五花馬,千金裘:五花馬,指名貴的馬。千金裘,名貴的皮衣。
16、將出:拿出。
17、萬古愁:綿綿不盡的愁。
詩意:
你難道看不見那黃河之水從天上奔騰而來,波濤翻滾直奔東海,再也沒有回來。你沒見那年邁的父母,對著明鏡感嘆自己的白發。年輕時的滿頭青絲如今已是雪白一片。(所以)人生得意之時就應當縱情歡樂,
不要讓這金杯無酒空對明月。每個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價值和意義,黃金千兩(就算)一揮而盡,它也還是能夠再得來。我們烹羊宰牛姑且作樂,(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飲三百杯也不為多!岑夫子和丹丘生啊!
快喝酒吧!不要停下來。讓我來為你們高歌一曲,請你們為我傾耳細聽: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華生活有何珍貴,只希望醉生夢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來圣賢無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會喝酒的人才能夠留傳美名。陳王曹植當年宴設平樂觀的事跡你可知道,斗酒萬千也豪飲,讓賓主盡情歡樂。主人呀,你為何說我的錢不多?只管買酒來讓我們一起痛飲。那些什么名貴的五花良馬,昂貴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兒喊出來,都讓他拿去換美酒來吧。
讓我們一起來消除這無窮無盡的萬古長愁!
賞析:
李白詠酒的詩篇極能表現他的個性,這類詩固然數長安放還以后所作思想內容更為深沉,藝術表現更為成熟。《將進酒》即其代表作。
《將進酒》原是漢樂府短簫鐃歌的曲調,題目意繹即勸酒歌,故古詞有將進酒,乘大白云。作者這首填之以申己意(蕭士赟《分類補注李太白詩》)的名篇,約作于天寶十一載(752),他當時與友人岑勛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潁陽山居為客,三人嘗登高飲宴(《酬岑勛見尋就元丹丘對酒相待以詩見招》:不以千里遙,命駕來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嶺宴碧霄。對酒忽思我,長嘯臨清飆。)。人生快事莫若置酒會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蕭士赟)之際,于是滿腔不合時宜借酒興詩情,來了一次淋漓盡致的抒發。
詩篇發端就是兩組排比長句,如挾天風海雨向讀者迎面撲來。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潁陽去黃河不遠,登高縱目,故借以起興。黃河源遠流長,落差極大,如從天而降,一瀉千里,東走大海。如此壯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窮極,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語帶夸張。上句寫大河之來,勢不可擋;下句寫大河之去,勢不可回。一漲一消,形成舒卷往復的詠嘆味,是短促的單句(如黃河落天走東海)所沒有的。緊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如果說前二句為空間范疇的夸張,這二句則是時間范疇的夸張。悲嘆人生短促,而不直言自傷老大,卻說高堂明鏡悲白發,一種搔首顧影、徒呼奈何的情態宛如畫出。將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過程說成朝暮之事,把本來短暫的說得更短暫,與前兩句把本來壯浪的說得更壯浪,是反向的夸張。于是,開篇的這組排比長句既有比意以河水一去不返喻人生易逝,又有反襯作用以黃河的偉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這個開端可謂悲感已極,卻不墮纖弱,可說是巨人式的感傷,具有驚心動魄的藝術力量,同時也是由長句排比開篇的氣勢感造成的。這種開篇的手法作者常用,他如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宣城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沈德潛說:此種格調,太白從心化出,可見其頗具創造性。此詩兩作君不見的呼告(一般樂府詩只于篇首或篇末偶一用之),又使詩句感情色彩大大增強。詩有所謂大開大闔者,此可謂大開。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春夜宴從弟桃李園序》),悲感雖然不免,但悲觀卻非李白性分之所近。在他看來,只要人生得意便無所遺憾,當縱情歡樂。五六兩句便是一個逆轉,由悲而翻作歡樂。從此直到杯莫停,詩情漸趨狂放。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梁園吟》),行樂不可無酒,這就入題。但句中未直寫杯中之物,而用金樽對月的形象語言出之,不特生動,更將飲酒詩意化了;未直寫應該痛飲狂歡,而以莫使空的雙重否定句式代替直陳,語氣更為強調。人生得意須盡歡,這似乎是宣揚及時行樂的思想,然而只不過是現象而已。詩人得意過沒有?鳳凰初下紫泥詔,謁帝稱觴登御筵(《玉壺吟》)似乎得意過;然而那不過是一場幻影,彈劍作歌奏苦聲,曳裾王門不稱情又似乎并沒有得意,有的是失望與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詩人于是用樂觀好強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這是一個令人擊節贊嘆的句子。有用而必,非常自信,簡直像是人的價值宣言,而這個人我是須大寫的。于此,從貌似消極的現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內的一種懷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積極的本質內容來。正是長風破浪會有時,應為這樣的未來痛飲高歌,破費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盡還復來!這又是一個高度自信的驚人之句,能驅使金錢而不為金錢所使,真足令一切凡夫俗子們咋舌。詩如其人,想詩人曩者游維揚,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萬(《上安州裴長史書》),是何等豪舉。故此句深蘊在骨子里的豪情,絕非裝腔作勢者可得其萬一。與此氣派相當,作者描繪了一場盛筵,那決不是菜要一碟乎,兩碟乎?酒要一壺乎,兩壺乎?而是整頭整頭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決不甘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壯的詩句!
至此,狂放之情趨于高潮,詩的旋律加快。詩人那眼花耳熱的醉態躍然紙上,恍然使人如聞其高聲勸酒: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幾個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詩歌節奏富于變化,而且寫來逼肖席上聲口。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對手,不但忘形到爾汝,詩人甚而忘卻是在寫詩,筆下之詩似乎還原為生活,他還要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傾耳聽。以下八句就是詩中之歌了。這著想奇之又奇,純系神來之筆。
鐘鼓饌玉意即富貴生活(富貴人家吃飯時鳴鐘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詩人以為不足貴,并放言但愿長醉不復醒。詩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轉而為憤激。這里不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行路難》)。說富貴不足貴,乃出于憤慨。以下古來圣賢皆寂寞二句亦屬憤語。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說古人寂寞,也表現出自己寂寞。因此才愿長醉不醒了。這里,詩人已是用古人酒杯,澆自己塊壘了。說到唯有飲者留其名,便舉出陳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歸來宴平樂,美酒斗十千之句。古來酒徒歷歷,而偏舉陳王,這與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開,他心目中樹為榜樣的是謝安之類高級人物,而這類人物中,陳王與酒聯系較多。這樣寫便有氣派,與前文極度自信的口吻一貫。陳王曹植于丕、睿兩朝備受猜忌,有志難展,亦激起詩人的同情。一提古來圣賢,二提陳王曹植,滿紙不平之氣。此詩開始似只涉人生感慨,而不染政治色彩,其實全篇飽含一種深廣的憂憤和對自我的信念。詩情所以悲而不傷,悲而能壯,即根源于此。
剛露一點深衷,又回到說酒了,而且看起來酒興更高。以下詩情再入狂放,而且愈來愈狂。主人何為言少錢,既照應千金散盡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壯語:即便千金散盡,也當不惜將出名貴寶物五花馬(毛色作五花紋的良馬)、千金裘來換取美酒,圖個一醉方休。這結尾之妙,不僅在于呼兒與爾,口氣甚大;而且具有一種作者一時可能覺察不到的將賓作主的任誕情態。須知詩人不過是被友招飲的客人,此刻他卻高踞一席,氣使頤指,提議典裘當馬,幾令人不知誰是主人。浪漫色彩極濃。快人快語,非不拘形跡的豪邁知交斷不能出此。詩情至此狂放至極,令人嗟嘆詠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猶未已,詩已告終,突然又迸出一句與爾同銷萬古愁,與開篇之悲關合,而萬古愁的含義更其深沉。這白云從空,隨風變滅的結尾,顯見詩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觀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筆不辦。
《將進酒》篇幅不算長,卻五音繁會,氣象不凡。它筆酣墨飽,情極悲憤而作狂放,語極豪縱而又沉著。詩篇具有震動古今的氣勢與力量,這誠然與夸張手法不無關系,比如詩中屢用巨額數目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萬古愁等等)表現豪邁詩情,又不給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實深厚的內在感情,那潛在酒話底下如波濤洶涌的郁怒情緒。全篇大起大落,詩情忽翕忽張,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后結穴于萬古愁,回應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氣勢,亦有曲折,縱橫捭闔,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寫法,又有鬼斧神工、絕去筆墨畦徑之妙,既非鑱刻能學,又非率爾可到。通篇以七言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極參差錯綜之致;詩句以散行為主,又以短小的對仗語點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馬,千金裘),節奏疾徐盡變,奔放而不流易。《唐詩別裁》謂讀李詩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遠宕逸之神,才是謫仙人面目,此篇足以當之。
泊秦淮全詩泊秦淮全詩
《泊秦淮》
作者:杜牧
原文: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注釋:
1、秦淮:即秦淮河,發源于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游賞之地。
2、煙:煙霧。
3、泊:停泊。
4、商女:以賣唱為生的歌女。
5、后庭花:歌曲《玉樹后庭花》的簡稱。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后主)溺于聲色,作此曲與后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后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詩意: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還高唱著《玉樹后庭花》。
賞析: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載于《全唐詩》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其鈞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么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的要求的。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后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從詩的發展和情感的抒發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于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
潤物細無聲全詩潤物細無聲全詩
《春夜喜雨》
作者:杜甫
原文: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注釋:
1、知:明白,知道。說雨知時節,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2、乃:就。發生:萌發生長。
3、潛(qin):暗暗地,悄悄地。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隨風而至。
4、潤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養。
5、野徑:田野間的小路。
6、這兩句意謂滿天黑云,連小路、江面、江上的船只都看不見,只能看見江船上的點點燈火,暗示雨意正濃。
7、曉:天剛亮的時候。紅濕處:雨水濕潤的花叢。
8、花重(zhng):花因為飽含雨水而顯得沉重。錦官城: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稱錦城。三國蜀漢時管理織錦之官駐此,故名。后人有用作成都的別稱。此句是說露水盈花的美景。
詩意:
及時的雨好像知道時節似的,在春天來到的時候就伴著春風在夜晚悄悄地下起來,無聲地滋潤著萬物。田野小徑的天空一片昏黑,唯有江邊漁船上的一點漁火放射出一線光芒,顯得格外明亮。等天亮的時候,那潮濕的泥土上必定布滿了紅色的花瓣,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萬紫千紅的景象。
賞析:
這是描繪春夜雨景,表現喜悅心情的名作。一開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來贊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贊美雨,已經會喚起關于做好事的人的聯想。接下去,就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懂得滿足客觀需要。其中知字用得傳神,簡直把雨給寫活了。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它的確很好。
頷聯寫雨的發生,進一步表現雨的好,其中潛、潤、細等字生動地寫出了雨好的特點。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適時,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隨著和風細雨地滋潤萬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它會伴隨著冷風,受到冷空氣影響由雨變成雪。有時候,它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時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光有首聯的知時節,還不足以完全表現雨的好。等到第二聯寫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潛入夜和細無聲相配合,不僅表明那雨是伴隨和風而來的細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如果有意討好,它就會在白天來,就會造一點聲勢,讓人們看得見,聽得清。惟其有意潤物,無意討好,它才選擇了一個不妨礙人們工作和勞動的時間悄悄地來,在人們酣睡的夜晚無聲地、細細地下。
雨這樣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夠,下個通宵。倘若只下一會兒,就云散天晴,那潤物就不很徹底。詩人抓住這一點,寫了頸聯。在不太陰沉的夜間,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見,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只有船上的燈火是明的。連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樣黑。看起來這雨準會下到天亮。這兩句寫出了夜雨的美麗景象,黑與明相互映襯,不僅點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美感。
尾聯是想象中的情景,緊扣題中的喜字寫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萬物就都得到潤澤,發榮滋長起來了。萬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帶雨開放,紅艷欲滴。詩人說: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個錦官城(成都)雜花生樹,一片紅濕,一朵朵紅艷艷、沉甸甸,匯成花的海洋。紅濕花重等字詞的運用,充分說明詩人體物細膩。
浦起龍說:寫雨切夜易,切春難。這首春夜喜雨詩,不僅切夜、切春,而且寫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現了詩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詩人盼望這樣的好雨,喜愛這們的好雨。所以題目中的那個喜字在詩里雖然沒有露面,但喜意都從罅縫里迸透(浦起龍《讀杜心解》)。詩人正在盼望春雨潤物的時候,雨下起來了,于是一上來就滿心歡喜地叫好。第二聯所寫,是詩人聽出來的。詩人傾耳細聽,聽出那雨在春夜里綿綿密密地下,只為潤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聽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門去看。第三聯所寫,是詩人看見的。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其無限喜悅的心情,表現得十分生動。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對春雨潤物的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斗草階前初見的解釋是什么
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羅裙香露玉釵風。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解釋:當你在階前與女伴斗草時我們初次相見,當你在樓上與女伴穿針時我們再次相逢。少女踏青斗草游戲。只見你在階前和別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滿露水,玉釵在頭上迎風微顫,那活潑唯美的情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須穿針乞巧拜新月。我和你在穿針樓上重逢,只見你靚妝照人,眉際沁出翠黛,羞得粉臉生出嬌紅,我們兩個人已是生情意,卻道得空靈。詩詞名稱:《臨江仙·斗草階前初見》。本名:晏幾道。字號:字叔原號小山。所處時代:宋代。民族族群:漢族。出生地:撫州臨川。出生時間:1038年5月29日。去世時間:1110年。主要作品:《西江月》《西江月》《喜團圓》《行香子》《燕歸梁》等。主要成就:婉約派代表人物。
我們為您從以下幾個方面提供“斗草階前初見”的詳細介紹:
一、《臨江仙·斗草階前初見》的全文點此查看《臨江仙·斗草階前初見》的詳細內容
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
穿裙香露玉釵風。靚妝眉沁綠,
羞臉粉生紅。流水便隨春遠,
行云終與誰同。酒醒長恨錦屏空。
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
二、譯文
斗草階前初見,穿針樓上曾逢。羅裙香露玉釵風。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
當你在階前與女伴斗草時我們初次相見,當你在樓上與女伴穿針時我們再次相逢。少女踏青斗草游戲。只見你在階前和別的姑娘斗草,裙子上沾滿露水,玉釵在頭上迎風微顫,那活潑唯美的情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另一次是七夕,少女夜須穿針乞巧拜新月。我和你在穿針樓上重逢,只見你靚妝照人,眉際沁出翠黛,羞得粉臉生出嬌紅,我們兩個人已是生情意,卻道得空靈。
流水便隨春遠,行云終與誰同。酒醒長恨錦屏空。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
不料華年似水,伊人亦如行云,不知去向了。
三、注解
斗草:古代春夏間的一種游戲。
穿針:指七月七日七巧節。“羅裙”句,七夕月夜,你身著羅裙,裙濕香露;頭戴玉釵,鬢插香花,立于夜風之中。“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從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句化來,此處指女子去遠,無處尋覓。
行云:這里用“巫山云雨”的典故。這里指心愛的女子行蹤不定。
飛雨:微雨。
四、晏幾道其他詩詞
《虞美人》、《臨江仙·夢后樓臺高鎖》、《鷓鴣天·彩袖殷勤捧玉鐘》、《清平樂·留人不住》、《阮郎歸·天邊金掌露成霜》。五、賞析
此詞系作者為思念一個自己曾經深愛過的女子而作,全詞寫情婉轉而含蓄。作者正面寫了與女子的初見與重逢,而對于兩人關系更為接近后的錦屏前相敘一節卻未作正面表現,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間。夢中相尋一節也寫得很空朦,含蓄地暗示了多量的情感內涵,把心中的哀愁抒寫得極為深沉婉曲。
上片敘寫與女子初見及其后交往,通過描寫穿戴、刻畫神態表現女子之美。起首一句,寫有一天女子同別的姑娘階前斗草的時候,詞人第一次看見了她。斗草,據《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又有斗百草之戲”。而柳永《木蘭花慢》清明詞云“盈盈,斗草踏青”,則春日亦有此游戲。“穿針樓上曾逢”,轉眼又到了七夕。七夕,女子樓上對著牛郎織女雙星穿針,以為乞巧。這種風俗就從漢代一直流傳下來。這天晚上,穿針樓上,他又同她相逢了。“羅裙香露玉釵風”以下三句,是補敘兩次見面時她的情態。她的裙子沾滿了花叢中的露水,玉釵頭上迎風微顫。她“靚妝眉沁綠,羞臉粉生紅”,靚妝才罷,新畫的眉間沁出了翠黛,她突然看到了他,粉臉上不禁泛起了嬌紅。以上既有泛寫,又有細膩的刻畫,一位天真美麗的女子形象如目前。末句一“羞”字,已露情意。過片“流水”一聯說隨著時光的流逝,共同生活結束了,姑娘不知流落何方。“春”也是象征他們的歡聚,可惜不能長久。“行云終與誰同”,用巫山神女“旦為朝云,暮為行雨”(見《高唐賦》)的典故,說她像傳說中的神女那樣,不知又飄向何處,依附誰人了。“酒醒長恨錦屏空”,人是早已走了,再也不回來了。可是,那情感卻一直留了下來。每當夜闌酒醒的時候,總覺得圍屏是空蕩蕩的,他永遠也找不回能夠填滿這空虛的那一段溫暖了。正因為她象行云流水,不知去向,所以只好夢里相尋了。“相尋夢里路,飛雨落花中”,春雨飛花中,他獨個兒跋山涉水,到處尋找那女子。盡管這是夢里,他仍然希望能夠找到她。此處以夢境相尋表現了詞人對自己深愛過的女子深沉的愛戀和思念。
晏幾道是一位沒落的貴公子。他與絕大多數玩弄、侮辱女性、不把女性當人看的封建士大夫不同,許多作品中能以同情的、嚴肅的態度塑造底層女子的形象。此詞便表現出詞人不能自己的真情實感,有意無意地揭示出他心中有一種對美好事物執著追求的崇高情操。
相同朝代的詩歌
《曹將軍》、《下瞿塘》、《滕王閣》、《兒餒嗔郎罷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詩也戲為箋之》、《題艾溪》、《廢貢院為米廩過之值盤_》、《送客至靈谷》、《嘆_詞》、《題陳朝玉愛竹軒》、《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圖》。
點此查看更多關于臨江仙·斗草階前初見的詳細信息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西風悲畫扇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出自清代詞人納蘭性德的《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
《木蘭花·擬古決絕詞柬友》全文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霖鈴終不怨。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
全文的字面意思:
與意中人相處如果只是像剛剛相識的時候那樣地甜蜜,那樣地溫馨,那樣地深情和快樂,又為什么會出現團扇害怕秋風到來的情況呢?本應相親相愛的卻為何成了今日的相離相棄?而今你輕易地變心,卻推諉說情人間本來就容易變心。
當年唐明皇與楊貴妃曾于清靜的夜晚在驪山山盟海誓,即使二人最終訣別,明皇只聽得令人斷腸的《雨霖鈴》聲亦無怨無悔。而你又怎比得上薄幸的唐明皇呢?起碼他當日還與楊貴妃許過“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的誓言呢。
全文賞析:
用“決絕”這個標題,很可能就是寫與初戀情人的絕交這樣一個場景的。這首詞確實也是模擬被拋棄的女性的口吻來寫的。
“人生若只如初見”:初相遇的時候,一切都是美好的,所有的時光,都是快樂的。即使偶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甘心消受,因為抱著憧憬,所以相信一切只會越來越好。所有的困難,都是微不足道,與意中人的相處也應像初見那般甜蜜溫馨,深情快樂,可驀然回首,曾經滄海,早已是,換了人間。。
“何事秋風悲畫扇”一句用漢朝班婕妤被棄的典故。扇子是夏天用來驅走炎熱,到了秋天就沒人理睬了,古典詩詞多用扇子的來比喻被冷落的女性。這里是說本應當相親相愛,但卻成了相離相棄。又將詞情從美好的回憶一下子拽到了殘酷的現實當中。
“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二句:因為此詞是模擬女性的口吻寫的,所以從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深深地自責與悔恨。納蘭不是一個負心漢,只是當時十多歲的少年還沒主宰自己的命運。其實像李隆基這樣的大唐皇帝都保不住心愛的戀人,更何況是納蘭。
“驪山語罷清宵半,夜雨霖鈴終不怨”:這一句來自于唐明皇和楊貴妃的典故,《太真外傳》中記載,唐明皇與楊玉環曾于七月七日夜,在驪山華清宮長生殿里盟誓,愿世世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作連理枝。”更是對此作了生動的描寫,當時這二人的感情被傳為佳話。后安史亂起,明皇入蜀,在馬嵬坡無奈處死楊玉環。楊玉環死前云:“妾誠負國恩,死無恨矣。明皇后來在途中聽到雨聲、鈴聲而悲傷,遂作《雨霖鈴》曲以寄哀思。這里借用此典說即使是最后作決絕之別,也不生怨。
“何如薄幸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愿”:這里化用唐李商隱《馬嵬》“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的句意。女子將二人比作明皇與貴妃,可是你又怎么比得上當年的唐明皇呢,他總還是與楊玉環有過比翼鳥、連理枝的誓愿!意思是縱死而分離,也還是刻骨地念念不忘舊情。整首詩到這里就結束了,但女子的哀怨之情卻持久的纏綿在讀者心中,久久不曾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