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樓蘭的歷史
1901年3月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在維吾爾向導奧爾得克的幫助下發現了樓蘭古城,從挖掘出上的佉盧文簡牘“kroraina”一詞推定古城原名樓蘭。
歷史上,樓蘭是西漢時西域三十六國之一。張騫通西域后,樓蘭成為東西方交通的重要孔道。魏晉之時,西域長史駐樓蘭城,使之成為西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古絲綢之路南、北兩道早些時候就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曾起過重要作用。漢朝、匈奴和周圍一些游牧民族國家經常為爭奪樓蘭進行大規模戰爭。
樓蘭被人們稱為“一塊緊張的世界史的紀念碑”。曾盛極一時的西域重鎮在公元3世紀后迅速地悄然退出歷史舞臺,直到一千七百年后的還保持著她“謝幕”時的姿態,令人恍忽覺得歷史就發生在昨天,這一切至今還是個沒有真正揭開的謎底。到了唐代,“樓蘭”就幾乎成了邊遠的代名詞。李白的《塞下曲》中就有“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的詩句。
樓蘭王國的歷史還遠不是一個樓蘭古城所能揭開的。根據孔雀河故道下游太陽墓地和小河 5號墓地出土的干尸,考古專家向人們揭示了樓蘭的歷史:上溯4000年左右的一段時期,樓蘭地區生活著一支以游牧為生的金發碧眼的原始歐洲人種,他們留下幾具干尸,就神秘地走了。
其后的2000多年,樓蘭找不到一絲痕跡,史書中也沒有半點墨跡。漢一晉時期,樓蘭地區出現了蒙古人。這時的樓蘭演繹出農業文明,并以其在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地理位置,傳遞著東西方文明。而在晉代之后的1500年,樓蘭再次消失得無影無蹤,直到100年前,人們才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東緣,偶然看見了樓蘭殘破的城墻和佛塔。
有的學者認為:斯文·赫定發現的這個樓蘭古城既不是早期樓蘭王國的都城,更不是樓蘭改國名為鄯善后的國都(扌于)泥城,因為樓蘭古城碳 14測定的年代不早于東漢。斯坦因在黃文弼發現的土垠遺址西南不遠處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城(編號LE城),新疆考古研究所稱其“方城”,位于羅布泊北岸之西,鐵板河末流的河網地帶,“方城”距離樓蘭古城24公里,北京大學林梅村教授認為這是早期的樓蘭都城。
當時的樓蘭王國還是羅布泊附近一個半耕半牧的弱小國家,絲綢之路開通后,樓蘭成為中西交通的樞紐。由于樓蘭王安歸與匈奴勾結,不斷地在絲綢之路上劫殺漢使,漢朝大將軍霍光便派傅介子前往西域刺殺安歸。傅介子帶著刺客來到樓蘭,假稱要賞賜安歸金幣。安歸大喜,應邀與傅介子一起飲酒,傅介子有意灌醉安歸,將其扶到屏風后,命兩名刺客殺了安歸。左右王公貴族見狀紛紛逃散。傅介子立即召告樓蘭國民:“安歸王對漢朝犯下了死罪,天子派我來殺掉他,現在漢朝的部隊已趕到,改立在長安納為人質的安歸的弟弟尉屠焉為新國王?!备到樽訑叵掳矚w的首級,派快馬送回長安,懸于長安未央宮北門下示眾。
平定樓蘭之亂后,漢昭帝即詔立尉屠焉為新王,并改樓蘭國名為鄯善,授予國印,賜宮女為妻及大批車馬和輜重。行別時尉屠焉對漢昭帝說:“我長期在長安居住,現在回去當國王,孤身一人,恐難服眾。而且前王子尚在,回去后恐被其仇殺。樓蘭國中有伊循城,那是一塊富饒美麗的綠洲,天子可派一名將領率部隊到那里屯田積谷,也使臣有所依靠。”
于是漢朝即派一名司馬,帶兵40人隨尉屠焉一起回西域。尉屠焉繼位后,于公元前77年將國都從羅布泊北岸的樓蘭故都(方城)遷到(扌于)泥城(今若羌縣城),漢朝在(扌于)泥城以東的伊循城(36團米蘭遺址)也設立了伊循都尉。此后樓蘭故都沒有再發展,估計只有原王室貴族仍居住在這里,從2003年樓蘭貴族墓的發掘,也說明了這一點。
東漢時期,班超的兒子班勇繼承父業任西域都護,派手下索勵率酒泉、敦煌兵千人到羅布泊屯田造房,并召集鄯善、焉耆、龜茲等國士兵各一千人在孔雀河下游攔河筑壩,引水開荒,積粟百萬。由于孔雀河被攔,導至下游樓蘭故都水源斷絕而廢棄。屯田士卒在羅布泊西岸起“白屋”,建新城,逐漸形成了今天可看見的有“三間房”的樓蘭古城,并將此發展成為西域長史府治所。
2003年3月19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樓蘭考古隊在對樓蘭被盜墓葬進行清理時,發現了墓室中的壁畫。這座墓葬距LE方城約4公里,距離樓蘭古城24公里。墓室規模較大,前后室均繪壁畫,前室東壁所繪身著華麗服裝的男女人物形像,是墓主人高貴身份的顯示。專家否定了這是樓蘭“王陵”的說法,推測其為3世紀前后“城內一個貴族家族的合葬墓。
說法一:樓蘭消失于戰爭,公元五世紀后,樓蘭王國開始衰弱,北方強國入侵,樓蘭城破,后被遺棄。
說法二:樓蘭敗于干旱缺水,生態惡化,上游河水被截后改道,人們不得不離開樓蘭。樓蘭曾頒布過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環境保護法律。
說法三:樓蘭的消失與羅布泊的南北游移有關,斯文·赫定認為,羅布泊南北游移的周期是1500年左右。3000多年前有一支歐洲人種部落生活在樓蘭地區,1500多年前樓蘭再次進入繁榮時代,這都和羅布泊游移有直接關系。
說法四:樓蘭消失與絲綢之路北道的開辟有關。經過哈密(伊吾)、吐魯番的絲綢之路北道開通后,經過樓蘭的絲綢之路沙漠道被廢棄,樓蘭也隨之失去了往日的光輝。
說法五:樓蘭被瘟疫疾病毀滅。一場從外地傳來的瘟疫,奪去了樓蘭城內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僥幸存活的人紛紛逃離樓蘭,遠避他鄉。
說法六:樓蘭被生物入侵打敗。一種從兩河流域傳入的螻蛄昆蟲,在樓蘭沒有天敵,生活在土中,能以樓蘭地區的白膏泥土為生,成群結隊地進入居民屋中,人們無法消滅它們,只得棄城而去。
參考資料:
樓蘭古城遺址
位于若羌縣東北部孔雀河下游三角洲南部,羅布泊西北岸,距庫爾勒市340公里。樓蘭古城形成于兩漢,是漢代通西域南路必經之地,在東西文化交流上曾起過重要作用,后被沙漠埋沒,有“沙漠中的龐貝”之稱。樓蘭古城遺址有4條干涸的河床,遺址坐落在第四條大河床的兩條分叉之間。周圍是高低不平的雅丹地形,城墻遺址混雜于風蝕臺地中。城周方形:316米,總面積10.82萬平方米。城內以古水道為軸線分為兩區,一為東北區,殘存遺跡較少,主要有佛塔及其附近建筑;一為西南區,有三間房遺址及一些小院落。佛塔殘高10.4米,塔身用土坯、糯米漿、柳條砌筑,是全城最高大的建筑物。城西南住房已塌,墻壁大多用兩排紅柳、中間夾泥,以葦繩扎固外面抹泥筑成,屋頂亦用類似材料修筑。城中自西北向東南穿越而過的古水道,是研究古樓蘭城內水源的重要材料,城北約四五公里處有一座古塔,已風蝕。城周圍還有一些佛寺、烽燧等遺址、遺跡和古墓。出土有漢五株錢、貴霜王國的錢幣、唐代錢幣、漢文和怯盧文殘簡,絲毛織品殘件,漆、木、玉、銅器、料珠、金銀戒指、耳環及玻璃器皿碎片等文物,對研究中西文化交流和我國邊疆與內地的歷史聯系等均有價值。
俯瞰樓蘭古城,城中東北角有一座烽燧,雖然經過歷代不同時期的補修,但依然從它身上可以看出是最早漢代建筑的風格。
烽燧的西南是“三間房”遺址。這座100的平方米的房屋,建筑在一塊高臺上,三間房正中的一間要比東西兩間顯得寬大,本世紀初,斯文.赫定曾在東面一間房內發掘出大量的文書木簡。從三間房西廂房殘存的大木框架推測,這里昔日曾是城中屯田官署所在地。繼續向西,是一處大宅院。院內,南北各有三間橫行排列的房屋。在古城中,這座院落的建筑也是比較排場的。相形之下,大宅院南面的房舍多數是單間矮小、散雜而破敗不堪。如果根據出土文書推測三間房毗鄰的框架結構房屋是樓蘭城的官署遺跡。
樓蘭古城曾經是人們生息繁衍的樂園。她身邊有煙波浩淼的羅布泊,她門前環繞著清澈的河流,人們在碧波上泛舟捕魚,在茂密的胡楊林里狩獵,人們在沐浴著大自然的恩賜。據《水經注》記載,東漢以后,由于當時塔里木河中游的注濱河改道,導致樓蘭嚴重缺水。敦煌的索勒率兵1000人來到樓蘭,又召集鄯善、焉耆、龜茲三國兵士3000人,不分晝夜橫斷注濱河引水進入樓蘭緩解了樓蘭缺水困境。但在此之后,盡管樓蘭人為疏浚河道作出了最大限度的努力和嘗試,但樓蘭古城最終還是因斷水而廢棄了。
輝煌的樓蘭古城就這樣永遠的從歷史上無聲地消逝了。
稀世國寶樓蘭彩棺隱身何處?
“死亡之?!备沟匕l現稀世彩棺
今年是樓蘭古城遺址發現100周年,神秘的“東方龐貝”再次引起人們關注。早在1999年冬,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個名叫“樓蘭學會”的民間團體,就以極大的熱情想借此機會宣傳樓蘭,并組織了一次考察樓蘭的活動。
為使這些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免遭人為破壞,新疆自治區政府曾于1996年5月,專門發布了禁止到樓蘭古城探險旅游的禁令,強調樓蘭、尼雅等是還沒有開放的國家重要文物遺址,一定要歸口管理,嚴格把關,不允許未經文物主管部門批準者擅自進入。
由于上述“背景”,這次活動的組織者不得不嚴格控制參加人員,并制定了不準破壞、帶走文物等考察紀律。經過大量準備工作后,一支由51名研究歷史、考古、社會學的專家、學者和部分游客(其中包括一名日本人)組成的考察隊,于今年3月25日下午,乘坐十幾輛越野車,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府所在地庫爾勒市出發,浩浩蕩蕩地開進了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據《中華新聞報》報道,3月26日晚,張體先等7人回到宿營地后,集體向考察隊領導匯報了發現彩棺的經過。據學者們判斷,此彩棺極可能是漢晉時期西域36國中一個山國國王的墓葬。況且前兩年考古學家在營盤遺址上,還發掘過一些頗有歷史研究價值的古墓,所以考察隊領導對此棺十分重視。27日上午10時,考察隊一行出發去龍城前,有關領導特意告知張體先,要派一輛車去營盤尋找那具彩棺。令人遺憾的是,當時一名炊事員受了傷,等張體先為他包扎好傷口走出宿營地時,才發現尋找彩棺的車已走了。當晚在龍城宿營時,一位參加找彩棺的隊員告訴張體先,因為他沒親自去,再加上沙漠里地貌極為相似,結果領導派出的那輛車,在營盤遺址周圍轉了很多圈,也沒找到那具彩棺。
一在許多人的概念中,面積10多萬平方公里的羅布淖爾荒漠,歷史上名噪一時的樓蘭城,只是在19世紀末葉沙俄軍官普爾熱瓦爾斯基宣稱自己在這里發現了“真正的”羅布淖爾湖,斯文·赫定在20世紀帷幕初揭之際向世界刊布他在沙漠中找到了消失近兩千年的古樓蘭城,才引起了世界的注意:此前,不過是一片被中國人民遺忘了的角落。
這實在是一個歷史的誤會。
清乾隆時期(18世紀中)繪制完成的“嘉峪關到安吉延等處道理圖”就清楚標示著“魯普腦兒”(羅布淖爾);首任新疆巡撫劉錦棠及其后任魏光濤在1890年前后也曾命部屬探察、繪制了“敦煌縣到羅布淖爾南境之圖”?,F藏故宮檔案館的此圖,不僅標明了自玉門關通往羅布泊的路線,而且在羅布泊西岸標示了一座古城址。而樓蘭城,就在羅布泊的西岸。清朝的統治者們,既沒有及時向社會刊布這些資料,也沒有組織對古城的考察、分析。這使斯文·赫定有機會戴上了發現樓蘭古城的金色桂冠。
現在假定雖有幾說,尚無定讞”。主要原因在于記錄缺略,且難免舛錯;而歷史學者面壁為文,少有實際考察資料,于是就難能深入。
1901年3月4日到10日,斯文·赫定雇傭農民在樓蘭城中13處遺址內隨意發掘,取得了大量漢五銖錢、精美的漢、晉時期絲織物、玻璃器、兵器、銅鐵工具、銅鏡、裝飾品、料珠,�陀羅風格的木雕藝術品。具有極高史料價值的漢晉木簡、紙質文書即達270多件;隨斯文·赫定而至的斯坦因在樓蘭古城又發掘了大量文物,僅漢文文書就達349件,不少文書均有紀年,最晚的紀年為晉建武十四年(330),其他還有不少�盧文,一件栗特文。日本桔瑞超在這里獲得了漢文文書44件,其中最著名的當推國內外史學界十分熟悉的西域長史李柏寫給焉耆王的信稿。如此豐富的文物資料,極大地推動了樓蘭史的研究。
但他們在樓蘭的發掘,卻只是對珍貴文物的搜掠,是挖寶,而不是考古。桔瑞超攜歸日本現藏龍谷大學的李柏文書的出土地,因為當時沒有記錄,乃至成了一件公案,學術界為之探討達數十年,才根據遺址照片肯定確是發現在樓蘭城中。我們 1980年在樓蘭城郊發掘一處漢代墓地,不少墓葬是當年斯坦因已經發掘過的。但他們卻只掏了墓室的中部,斯坦因取走、也刊布了從墓室中部取得的部分精美絲毛織物,但只是在我們第二次發掘后,才得可能對墓葬、墓室遺存有一個相對完整的概念。筆者1997年曾得機會在漢城韓國中央博物館庫房中目驗桔瑞超當年取之于羅布荒原的草編織物,精美絕倫。但具體地點卻因不見記錄而永遠無法知曉,進一步追尋遺存的線索自然不可能得到,更不必談什么驗證。這些事實告訴我們:在搜掠的指導思想下,只求取得文物、珍寶,必導致對考古遺存的破壞,從而制約和影響學術研究。
從地質時代第四紀起,羅布淖爾地區已經是一個干旱的內陸。但在不少地點,考古工作者還是采集到了五六千年以前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矛、石箭頭、細小石葉、石核等,說明今天看去不毛的荒漠當年仍是可以進行狩獵,從事采集的天地;經過碳十四測年,結合出土文物進行分析,絕對年代在去今4000年前的古墓溝居民,當時種植小麥、飼養牛、羊,日常用品是胡楊木、獸角、草編類制器;規模稍大的男子墓葬,墓穴周圍有七圈圓形列木,更外面還有放射狀展開的木樁。統計一下,一座墓葬要使用大小木材600多棵。當時的人們當然意識不到,對身傍林木如此大規模的破壞,實際正在制造著毀滅自身生存的基礎
據史料:古樓蘭王國早在2100多年前就已見諸文字,在歷史上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東與敦煌接鄰。
《史記》記載:“樓蘭、姑師邑有城郭,臨鹽澤”。還說,樓蘭等地盛產美玉,多蘆葦、怪柳、甘草,民隨畜牧,逐水草,有驢馬,多囊駝。其實,《史記》的作者司馬遷沒有去過樓蘭,而是根據同時代的大使節張騫的報告記述的。張騫一生三次出使西域,歷盡千辛萬苦,熟悉西域的各種情況。說明當時樓蘭地處絲綢之路要道,加上水土肥美,曾經強盛一時。
《漢書·西域傳》又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睒翘m城是樓蘭王國前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樓蘭城作為亞洲腹部的交通樞紐城鎮。
正因為樓蘭的地理位置重要,西漢時期,漢朝和匈奴為了爭奪西域疆土,進行了長達七八十年的戰爭。樓蘭國一時左右搖擺,曾一度斬殺漢使臣。直到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傅介子刺殺了樓蘭國王,另立其弟為王,遷都后,改名為鄯善國?!包S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碧瞥吶娙送醪g的這首詩就是對那時將士征戰西域情景的描述。此后,樓蘭一直都是漢朝的西域重鎮,與漢朝關系密切,在絲綢之路上作為中國、波斯、印度、敘利亞和羅馬帝國之間的中轉貿易站,成為當時世界上最開放、最繁華的“大都市”之一,也為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起過重要作用。公元500年左右,它卻一夜之間在中國史冊上神秘消失了,眾多遺民也同時“失蹤”。他們到底去了哪里?多年來一直成為近代學者經常探索和爭論的一個難解之謎。
樓蘭的發現
1900年3月初,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的探險隊沿著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荒原,在穿越一處沙漠時,發現他們帶來的水泄漏了很多。于是去尋找水源,回來時又發現攜帶的鐵鍬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維吾爾族助手阿爾德克回去尋找。這位助手回來的時候,不僅帶回了鐵鍬,而且還揀回了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非常激動,他知道這一定是考古史上的一個重大發現。第二年3月,他重新回到這里進行挖掘,發現了大批文物,包括錢幣、絲織品、糧食、陶器、竹簡和毛筆等。赫定回國后,把文物交給德國的希姆萊鑒定。經鑒定,這座古城就是令世界震驚的樓蘭古城。隨后,許多國家的探險隊隨之而來。1979年,中國進行了大規模的發掘,輝煌的樓蘭古國終于面世。
破解樓蘭消失之迷
關于樓蘭消失的原因,近年來多有爭論。為了破解這個千古之謎,國家從70年代開始組織科考隊伍陸續進行了考察。據近年考古資料記載:197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大批珍貴文物,還出土了一具已有3800多年的古代女尸,立即在國內外引起轟動,這具女尸出土于樓蘭遺罰�侵泄�殼俺鐾戀氖貝�鈐紜⒈4娼蝦玫吶��?988年10月2日,中國和日本組織了一支聯合探險隊,到達沙漠之中的樓蘭遺址,目的是解開這個在絲綢之路的十字路口消失了的神秘古國之謎。探險隊從敦煌啟程,進入沙漠,在沙漠中發現了佛塔和房舍的殘跡。遭受風沙侵蝕的佛塔、房舍、墻壁和日常用具等。在此,探險隊對樓蘭消失之謎獲得了一些初步的線索。樓蘭總共有12個村,幾萬人左右,在部落首領領導下,平安快樂地生活著??墒蔷驮?000多年前發生了一次瘟疫,許多樓蘭人在病魔中失去了生命,一部分幸免于難的人就向南面的夏康利遷移到米蘭。從此以后樓蘭國便消失了。這僅是實際的考察,真正的樓蘭消失之因,仍是眾說紛紜。
一個說法是戰爭,認為樓蘭是為仃零所滅,或者是被北方的匈奴游牧民族所滅。但疑點是戰爭只能毀滅一城一池,不太可能滅亡整個國家。
第二個說法是瘟疫,認為當時曾在國家里發生過一場大瘟疫。附近曾發現過一些群葬坑,里面男女老少尸體像壘磚那樣層層疊疊。
第三種觀點是氣候惡化論,是目前較占上風的論點,認為是自然變化造成國家大遷移。那具著名的樓蘭美女(3800年歷史)在解剖的時候就已經發現肺部沉積有大量沙土。說明當時氣候已經開始惡化了。2000年10-11月,北京電視臺組織了大型電視科考系列報道活動“百年發現世紀穿越————人與水的記憶”,得出的結論就是支持這一觀點。北京電視臺和新疆電視臺還在樓蘭古城遺址舉行了大型直播節目“樓蘭論壇”。整個科考活動從喀什開始,分為南北兩線。北線全程沿塔里木河向東行進,途經巴楚、阿克蘇、拜城、庫車、輪臺、庫爾勒、營盤抵達樓蘭。南線則從沙漠邊遠的縣城麥蓋提橫穿塔克拉瑪干大沙漠,經瑪扎塔格山,過丹丹烏里克、喀拉敦、圓沙古城、大河沿,經英蘇穿越羅布荒原到達樓蘭。這次考察的目的,對樓蘭發現100周年的紀念,同時也是探索人和水的命運。在塔克拉瑪干地區,人和水的關系實在最敏感、最突出、最脆弱的問題,實際也是人和環境的關系,而這也正是新世紀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科考隊進入到了廣闊平坦的羅布泊湖盆,在夕陽的金色余輝中,極目四望,除了遠處的地平線,就是天邊散落的一些雅丹地貌似真似幻的景象。許多人為之動容:高大的佛塔和“三間房”蒼涼而悲壯,千年前的木樁在晚霞中好似要燃燒起來,陶罐的碎片撒了滿地,粗大的胡楊樹枝像干枯的繩子一樣卷曲,輕輕一碰就會碎掉。一度歌舞升平的繁華古城,如今卻成了安靜的廢都。人們不能不思索它由盛到衰,走到自己末日的歷程。人們在羅布泊最大的感慨還是所謂“滄海桑田”的變遷,可能并不需要預想中那么長的時間。比如有一種說法認為,樓蘭人為大興土木以及其奇特墓葬形式“太陽墓”砍伐了大量樹木,最終帶來了生態惡化?!疤柲埂蓖獗砥嫣囟鴫延^,圍繞墓穴的是一層套一層的共七層由細而粗的原木。木樁由內而外,粗細有序。圈外又有呈放射狀四面展開的列木,整個外形酷似一個太陽,據今年年初的資料,在已發現的七座墓葬中,成材原木達一萬多根,數量之多,令人咋舌。用發掘于樓蘭的盧文字書寫的律法中,有這樣的律條:“凡砍伐一棵活樹者罰馬一匹,伐小樹者罰牛一頭,砍倒樹苗者罰羊兩頭”。可見當時的人們已經意識到要生存下去必須保護生態環境。但樓蘭最終還是湮沒于風沙之中了。根據歷史記載,樓蘭國曾有幾千人在一個叫善密的人帶領下遷到義烏(今哈密一帶),另一部分人遷到了和田的羅普(羅布泊的轉音),另一部分人堅持生活在羅布泊內,一直到清朝末年。 50年前在塔里木河還可以劃船,還能打上1米多長的魚。中上游的引水灌溉和水庫的修建使塔里木河不再注入羅布泊,1972年,羅布泊蒸發完了最后一滴水,成為一片死亡之海。因為水的消失,一個湖的廢棄乃至一個城市的廢棄,這樣的故事在塔克拉瑪干沙漠中并不鮮見。他們認為樓蘭就是其中典型的例證。
但現在更新的說法認為,政治和社會巨變是樓蘭廢棄的導因。著名考古專家、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孟凡人認為,樓蘭的消亡是一個從廢棄到徹底荒廢的過程。公元376年左右前涼退出樓蘭后,鄯善由于內部和蘇毗人入侵等原因正處于衰落時期,故無力進駐并振興樓蘭城,遂導致樓蘭城在政治上徹底失去作用。因為自敦煌進入西域的古道有了很大的發展,開拓了交通更為方便的大海道,樓蘭作為交通樞紐的地位也失去了。這樣又使以絲綢貿易為主的各種商業陷于停頓,樓蘭城失去了賴以繁榮的基礎。西域長史機構撤走,大批屯田者和漢族居民離去使人口銳減,農業生產基本停頓,從而動搖了樓蘭城的生存基礎。由于沒有足夠的勞動力,也沒有政府機構組織大興水利,疏導河道,平整耕地,完全喪失了與當地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頑強斗爭的手段,致使風沙逐漸內侵,雅丹地貌逐漸發育,耕地面積和植被不斷縮水,河流和渠道被風沙淤塞、改道、蒸發滲漏,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如此年復一年惡性循環,樓蘭地區逐漸失去了人類聚居生活的條件。
也許上述四者都不無道理,至少兼而有之。也許最新的說法更全面、更符合實際些。
復活樓蘭的夢想
據“天山網”2003年1月12日報道:在新疆自治區人代會上,若羌縣委提出提案,將若羌縣改名為樓蘭縣。早在2002年11月,中科院院士張新時、中科院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夏承訓等16名專家也曾提出設立樓蘭市的設想,新的樓蘭市包括若羌、且末兩縣。專家們在考察中還發現,隨著塔里木河生態治理工程的啟動,干涸近30年的塔里木河終端湖—臺特瑪湖又當起了水波,旅游事業也呈現出了勃勃生機。鑒于此種考慮,他們認為設立樓蘭縣有助于加快當地經濟發展。
回答:2007-01-05 08:33
提問者對答案的評價:
謝謝您,辛苦了!
祝您開心每一天!!!
共0條評論...其他回答共1條回答評論┆舉報
齊王睿
[大師]樓蘭是中國西部的一個古代小國,距今約1600年前樓蘭國消失,只留下處古城遺跡。樓蘭古城位于東徑89°22′22〃,北緯40°29′55〃,地處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縣北境,羅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處。遺跡現狀
樓蘭古城現占地面積12萬平方米,接近正方形,邊長約330米,整個遺址散布在羅布泊西岸的雅丹地貌群中。樓蘭王國最早的發現者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1900年3月初,赫定探險隊沿著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來到羅布爾荒漠,在穿越一處沙漠時才發現他們的鐵鏟不慎遺失在昨晚的宿營地中。赫定只得讓他的助手回去尋找。助手很快找回鐵鏟甚至還揀回幾件木雕殘片。赫定見到殘片異常激動,決定發掘這廢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開始進行挖掘,發現了一座佛塔和三個殿堂以及帶有希臘藝術文化的木雕建筑構件、五銖錢、一封佉盧文書信等大批文物。隨后他們又在這片廢墟東南部發現了許多烽火臺一起延續到羅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風沙掩埋的古城,這就是樓蘭古城。樓蘭屬西域三十六國之一,與敦煌鄰接,公元前后與漢朝關系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稘h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扦泥城,去陽關千六百里,去長安六千一百里。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捎兴那в嗌?,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其旅行末尾作了極其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余里,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旅游
樓蘭古城遺址西北距庫爾勒市350公里,西南距若羌縣城330公里。
樓蘭文明
歷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早在2世紀以前,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從樓蘭分道。
樓蘭消失之謎
公元4世紀之后,樓蘭國突然消聲匿跡。關于其原因,一般有水源改道和外敵入侵兩種說法。
樓蘭古城的發現
1900年,樓蘭古城被重新發現。有說法是新疆農民所發現,也有說法是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所發現。在20世紀初的考察過程中,大量樓蘭文物被國外考察團帶走。
二、西進運動的歷史背景
關于西進運動發生的背景和原因,歷來不斷有人提出和補充,從我盡力搜集到的資料來看,有下面這么一些,何順果認為“西進運動本身是在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這樣一個背景下發生的,如果說西進運動最終推動了美國經濟的話,那么工業革命及導致這個革命的諸因素便是動力的動力?!倍芏嗝绹嗽诳偨Y他們自己的這場運動時,提出了一種天定命運說,“它意味著上天預先安排德望向尚未明白確定的地區擴張?!倍鴹钌?、劉緒貽補充了他的話,經濟危機使得尋求新市場的欲望強烈再加上人口壓力使得國內各階層在“天定命運”下一致對外,使擴張主義盛行,經濟的壓力再加上輿論的導向,促成了轟轟烈烈的西進運動,美國人一直認為他們的民主制度應當推廣到世界的其他地方,“民主制度是如此盡善盡美,以至不會受到任何國界的限制……擴張是上天安排的啟發鄰近國家遭到暴君蹂躪的一種手段,它不是帝國主義,而是強行的拯救!”黃名哲的書系統的總結了西進運動的歷史動機:“美國人認為,來自歐洲大陸的威脅遠遠沒有終結,美國必須變的更加強大,……在美國工業化的過程中,美國人擔心工業化將會使美國人喪失了殖民地時期的美德……因而,美國人需要再一次的創業過程,西進運動正是這樣一個合適的選擇,通過西進運動,一方面可以使得人們重新面對創業的艱辛,另一個方面,也使得很多人找到了新的發家致富的機會?!硗庖粋€憂慮最終為美國的發展所證實……北方大力推進西進運動,并極力要拓展非奴隸制的地盤,他們通過這樣的方式,希望能夠得到削弱南方奴隸制基礎的結果。”
同樣認為奴隸制的問題在美國領土擴張上烙上了痕跡的還有前蘇聯史學家謝奧斯季揚諾夫主編的《美國史綱》。“西部廣大自由土地的存在和美國政府處理西部土地的政策是西進運動的前提。”另外一個美國學者則從印第安人發展史的角度談到了美國西進運動,“從平原遷移到圣菲、加利福利亞、俄勒岡的運動——特別是在1840年代——打破保留地的神圣不可居住這樣的觀念,美國國會未能通過立法成立一個永久性的印第安人州或準印第安人州就說明了這一點?!钡拇_是“在十九世紀中葉,美國國內難望找得出哪怕是一個在原則上反對向西部擴充本國國界的頗有地位的政治活動家來。”而另一個美國學者則完全從經濟角度來論述這個問題,“農民要求更多土地的熱情、大陸貿易的誘惑以及新英格蘭在太平洋航運上所得的收益,除了這一切外,還有一批手中持有價值幾百萬元得克薩斯債券和土地臨時憑證并指望得到合眾國保護而積極活動的姓名不詳的公民?!庇纱丝梢?,美國西進運動有著復雜的原因,既是歷史的必然,又是美國民眾主觀上意圖對外擴張的產物。
在西進運動過程中,出現3次巨大的移民高潮。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現在18世紀末期和19世紀初期。由于美國政府頒布一系列的土地法令并從法國購買了路易斯安那廣大地區,移民們感到拓殖活動有了一定的保證,紛紛涌向西部,開拓俄亥俄、肯塔基和田納西等地區,為后來日益擴大的中西部產糧區奠定了基礎。
第二次移民高潮出現在1815年以后,兩股移民朝著兩個方向移動。一股是來自沿海地帶和德國的移民,他們匯合起來,逐步開拓了俄亥俄河以北的整個地區,建立了美國谷物生產和牧畜業的基地。另一股是來自東南部的移民,他們進入了瀕臨墨西哥灣介于佐治亞南部與路易斯安那之間的平原地區。在這個地區,逐漸建立以生產和銷售棉花為主的大種植園,從而擴大了南部奴隸制經濟。
第三次移民高潮是伴隨著19世紀中葉美國領土擴張和兼并到來的。當時,美國的領土擴張朝著兩個方向繼續推進:在西南方面,它于1845年兼并得克薩斯;在1848年美墨戰爭中,奪取墨西哥領土的一半;在西北方面,經過與英國長期談判,于1846年取得俄勒岡大片土地。這兩方面的擴張在加利福尼亞匯合,完成對整個大西部的占領。與此由于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激起涌向西部采掘黃金的移民浪潮。后來,一部分淘金人轉而務農或開設店鋪�成為加州的永久定居者;另一部分則從加州前往西北部地區勘查礦藏。在19世紀50、60年代,由于小農大量移入進行糧食生產和落基山脈以西地區被劃分為一些州和準州,開采礦藏的營寨發展成為永久性居住區。
內戰結束后,大批牧牛人和小農在20多年內,把荒蕪的大平原改造成為一片巨大牧場,把貧瘠的草原改造為良田。1890年,西進運動正式結束。西進運動使美國的領土增加到建國時的3倍以上,擴大了發展工業所需的各種基本資源,對美國社會制度和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美利堅民族性格的形成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