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理學院》手游夏日服裝設計大賽圓滿落幕 最佳獲獎作品曝光
《推理學院》手游夏日服裝設計大賽最佳獲獎作品已經揭曉。以下是獲獎作品的詳細情況:
最佳人氣獎:
獲獎者:作者【低頭】、【壁咚】、【簡直了】的作品在投票階段中脫穎而出,贏得了最高票數,榮獲“夏日服裝設計大賽·最佳人氣獎”。獎勵:《推理學院》將在1個工作日內為獲獎者頒發“最佳人氣獎”禮包。最佳設計獎:
獲獎者:經過官方工作人員的嚴格篩選,作者【孤獨盛宴】、【狂狼】、【草莓圣代】的作品因其獨特的設計和創意,榮獲“夏日服裝設計大賽·最佳設計獎”。獎勵內容:獲獎作品將正式加入到游戲商城進行出售,讓玩家在游戲中體驗到這些優秀的設計。作品的設計者將獲得“金磚、頭像框和勛章”等專屬獎勵,這些獎勵將于1個工作日內發放。特別地,“自設計游戲服裝”獎勵將于作品正式上線游戲商城時發放,請獲獎者耐心等待。若設計者有多份作品獲獎,則獎勵也發放相應份數(頭像框、勛章只發放一次)。此次大賽不僅展示了設計者的才華和創意,也為《推理學院》手游增添了更多新鮮、獨特的元素。《推理學院》將繼續為大家帶來更多精彩的故事和活動,期待大家的參與和支持。
二、目前國內有哪些老師在做ai藥物設計呀
中國AI藥物設計領域匯集了眾多在生物科技領域深耕的教授和博導,他們不僅在學術研究上成就斐然,還積極參與到產業界,推動AI技術與藥物研發的深度融合。以下列舉了幾位在AI藥物設計領域頗有建樹的學者:
1.**蔣華良教授**(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作為中國科學院院士,蔣華良教授及其團隊長期致力于藥物科學基礎研究和新藥發現,通過多學科交叉,運用深度神經網絡等AI技術進行大數據藥物研發。團隊在Science、JMC、Protein& cell等期刊發表多篇論文,多次在世界生物信息大賽中獲獎,并發布了成藥性拓展空間數據庫(DrugSpaceX)。
2.**王軍教授**(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本科畢業于中國海洋大學,擁有德國普倫馬普進化研究生物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王軍教授課題組專注于微生物組的生物信息學方法和應用研究,已在Nature Biotechnology、Nature Genetics等頂級期刊發表論文,并成功構建了從人類腸道微生物組挖掘潛在新型抗菌肽的深度學習模型,預測準確率超80%。
3.**袁曙光研究員**(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在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領域有深入研究,以第一/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多篇國際著名期刊論文。團隊研究方向包括CPCR分子機理、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等,致力于開發基于人工智能的藥物篩選平臺和疾病模型。
4.**高毅勤教授**(北京大學):致力于發展生物和化學體系的理論與計算方法,尤其在統計力學和機器學習領域的計算方法與軟件開發方面有突出貢獻。高教授課題組與華為升思MindSpore合作,開發了新一代分子模擬庫SPONGE和基于AlphaFold2的蛋白質結構預測推理工具,顯著提升了效率。
5.**陳亞東教授**(中國藥科大學):主持和參與多項科研項目,在J. Med. Chem.、Angew. Chem. Int. Edit.等期刊發表論文,研究方向包括基于重大疾病的原創小分子藥物發現和人工智能的藥物分子設計。其團隊自主研發的抗腫瘤化合物以1.5億合同價格轉讓給上海復星醫藥產業有限公司。
6.**彭健教授**(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伊利諾伊大學):生物計算領域的專家,合作開發的算法在多項科學挑戰賽中獲獎。彭教授創立了「華深智藥」,將AI方法與傳統分子模擬結合,推動了分子模擬庫SPONGE的發展,并推出了基于AlphaFold2的蛋白質結構預測工具。
7.**曾堅陽教授**(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研究方向涵蓋將機器學習應用于藥物發現和基因組學研究,創立「燧坤智能」,利用AI算法發現疾病作用靶點和提升新藥篩選效率。
8.**唐建博士**(加拿大蒙特利爾學習算法研究所):專注于圖表示學習、圖研究網絡等圖相關領域,并開源了藥物發現和設計的機器學習平臺TorchDrug,旨在建立開源AI藥物發現社區。
9.**高欣教授**(沙特阿卜杜拉國王科技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研究聚焦計算機科學與生物學交叉領域,尤其在蛋白質AI領域有開創性研究,現擔任「百圖生科」的計算顧問和蛋白質主任科學家。
10.**裴劍鋒教授**(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研究方向包括基于靶標的藥物分子設計、多靶標藥物設計等,與北京北大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學中心的博士徐優俊和整合生命科學博士張偉林共同創立AI藥物研發公司英飛智藥。
11.**來魯華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在基于結構和基于系統的藥物設計、蛋白質設計和生物分子識別機理研究方面有深厚積累,發展了多種藥物設計軟件和技術,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
12.**謝正偉研究員**(北京大學基礎醫學院):致力于AI新藥算法和抗衰老研究,通過AI和深度學習發現新靶點,加速藥物研發,創立AI制藥公司億藥科技。
13.**楊躍東教授**(中山大學計算機學院):在蛋白質結構功能預測、藥物虛擬篩選等領域開發了多個生物信息軟件包,其中SPARKS X等工具已成為行業內的代表性工具。
14.**馬麗佳研究員**(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專注于多組學與基因編輯相關實驗技術開發和高通量數據挖掘方法開發,創立「西湖云谷智藥」,將AI技術應用于基因編輯治療方法的研發。
15.**潘小勇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研究方向包括模式識別與生物信息,開發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蛋白分子綁定預測、抗體藥物智能設計等技術。
16.**曾湘祥教授**(湖南大學信息工程與學院):在生物信息學和表觀基因組學測序技術方面有深入研究,與亞馬遜AI上海、亞馬遜AI硅谷、明尼蘇達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合作構建了大規模藥物重定位知識圖譜。
17.**段宏亮教授**(浙江工業大學):致力于AI藥物研究,針對藥物研發中的數據不足問題,開創性地將高通量篩選(HTS)數據與AI技術結合,建立AI驅動的藥物開發平臺。
18.**張澤民教授**(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利用機器學習和高通量測序技術進行抗癌藥靶和生物標記物的發現,曾在Nature、Cell等雜志發表多篇論文。
19.**劉琦教授**(同濟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將AI與組學數據分析相結合,開發了一系列生物信息學分析軟件平臺,并與醫院、制藥企業和數據挖掘工業界有緊密合作。
20.**韓大力研究員**(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研究蛋白質組學相關技術與AI算法的結合,探索癌癥精準預測、診斷和治療。
21.**張強鋒教授**(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旗下實驗室是一個跨學科研究實驗室,運用多種技術進行功能蛋白質組學研究。
22.**郭天南教授**(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將蛋白質組學大數據與AI技術結合,應用于精準醫學和藥物研發,創立「西湖歐米」。
23.**王初教授**(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通過化學蛋白質組學等多種技術手段,大規模發掘蛋白質組中被修飾的功能位點和靶點,開展針對性的分子模擬和藥物設計。
以上教授和博導在AI藥物設計領域展現了卓越的學術成就和產業影響力,他們的工作為推動中國乃至全球的藥物研發和精準醫療技術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三、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特色文化
愿景和使命 Vision and Mission
愿景:為經濟和產業發展培養高素質IT應用型人才
使命: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創業型應用技術大學類型定位:IT應用技術大學
層次定位:以本科為主,特色高職為輔,積極開展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和繼續教育
學科定位:以工為主,管理學、藝術學、文學等學科相互支撐,協調發展
服務面向定位:立足區域,面向全國,服務于IT產業及相關行業
培養目標定位: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實用化、國際化、個性化”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一、TOPCARES-CDIO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
學校借鑒國際工程教育發展的最新成果——CDIO工程教育模式,在充分考慮學生、教師、產業和社會等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基礎上,結合中國高等教育的實際以及本校在IT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構建了具有東軟特色的TOPCARES-CDIO能力指標體系,包括技術知識與推理能力、開放式思維與創新、個人職業能力、溝通表達與團隊工作、態度與習慣、責任感、價值觀、應用創造社會價值等八個方面,將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培養進行一體化設計,在全校實施了TOPCARES-CDIO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這是學校“教育創造學生價值”理念的發展與延伸,體現了東軟教育對學生的最高關注,即通過進一步地豐富學生的知識、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和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來創造學生的價值,學生在未來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來為社會做出貢獻,從而創造社會的價值。
二、注重實踐培養卓越應用型人才
學校實施“面向行業和職業崗位的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即根據社會對IT類人才的能力需求為學生確立培養目標及培養方案,制定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實施項目導向的教學策略: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將項目的設計、訓練和實現貫穿于大學的全過程,通過逐級遞進的項目實踐循序漸進的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施“1321”的學期設置:即1學年被安排成3個學期,2個學期是基于項目的理論教學,1個學期是專項訓練的實踐教學,理論教學強調“精講而多練”,實踐教學強調“面向行業應用,進階式實踐教學”。學校部分專業實施“3+1”、“2+1”教學模式,即大學最后一年,通過綜合項目實踐和企業實習,全面強化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使學生在校便具備了一年的“工作經驗”。
實施企業定制培養(IBT):學校根據各專業的不同特點,面向就業市場需求,開設企業定制班,為企業量身定制人才,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確定課程,共同提供師資,共同完成課程教學,使企業參與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讓學生在校學習階段就能了解企業業務、認可企業文化,提高個人專業技能、職業能力以及溝通交流與團隊協作能力等,順利完成由“學生”向“員工”的過渡。
三、校企互動學生所學即為企業所用
面向應用的教學內容:通過校企合作共同開發課程體系、教材和課件,共同建設實訓環境、開發實訓案例、引入企業真實項目,使學生學習最新的IT技術,實踐最新的IT項目,熟悉最新的行業標準,從而畢業后盡快融入企業。
與英特爾、IBM、SAP、惠普、東芝等國際知名IT企業建立了緊密的教育合作關系,成為SAP全球高校“種子計劃”中國第9所院校;成為全球應用英特爾迅馳移動計算技術規模最大、應用技術領先的院校之一。
四、因材施教實行學分制教學管理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個性化培養的需要,實行以選課制為基礎,以學分計量制和學分績點制為核心,包括彈性學制、主輔修制、學分替代制、補考重修制等構成的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學生在完成本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規定課程和學分的基礎上,可以按照學校的相關規定,根據興趣、專長和就業取向等需求,選修課程、輔修課程、輔修專業。
五、基于ABET的高校教學質量管理與保障體系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學校依據ABET國際質量標準和國家標準建立了東軟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該體系由五個部分組成:學校質量目標、質量策劃子系統、組織保障子系統、過程監控子系統、信息反饋及分析子系統。學校于2006年成立了教學質量管理與保障部,按照上述質量體系,系統開展了一系列內部教學質量評估與改善工作,包括專業評估、課程評估、教師評估、學生支持評估、實踐教學評估、教學管理評估等,為培養合格人才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六、注重特色素質教育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為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全面發展,學校精心籌劃并推出由校級、系級和專業團隊級主辦的三級素質教育精品項目共49項,各類項目均由學校結合IT行業對人才的能力需求及學生自身實際需要進行設定,力求將學生綜合能力培養作為素質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標。目前學校的素質教育項目可分為“思想道德素質類、人文修養素質類、職業能力素質類、創新實踐素質類、文體活動素質類”五大類,以思想道德素質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最大程度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提升。
素質教育各類組織活動始終貫穿于從大一入學到大四畢業的四年時間里。各類素質項目又劃分為必選類和選修類,在校生可以充分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和發展的需要在完成必選課的基礎上選修不同素質項目內容,按照我校素質教育學分制規定和要求,在畢業前完成規定學分。
七、注重學生外語應用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的培養
聘請40余名外籍專家和教師,從事英語、日語和專業課的教學;學生通過筆記本電腦,利用多媒體教學環境、英語強化訓練系統、日語強化訓練系統以及校園網上豐富的課件資源可隨時接受聽、說、讀、寫的全方位外語應用能力訓練。學校與澳大利亞的斯文本科技大學(SWINBURNE)、阿德萊德大學(ADELAIDE),英國拉夫堡大學(LU),美國喬治亞大學(UGA),日本名古屋工業大學,韓國建國大學等眾多國外知名高校開展“2+2”、“3+1”、交換生等多種校際交流項目,為有志留學的優秀學生提供了深造機會。校徽
校徽主要設計者: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數字藝術系鄒佰晶鄒光茵等。
鐘樓是大連東軟信息學院的標志性建筑,它見證著學校和東軟學子的成長成熟,鐘樓的鐘聲召喚著東軟師生求知進取的心靈,激勵著代代東軟學院人學以致用、創新融合、貢獻社會。鐘樓的指針指向九點,象征著我們的學校、學生就像八九點鐘的太陽,生機勃發,充滿朝氣。A1座的廊橋巧妙融入了IT兩個字母,代表信息技術,強調學校的IT應用型大學的定位和專業特色。下方的波紋象征大海,不但凸顯學校位于濱海之都大連的區位,更象征著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海納百川的博大與智慧,追求開放、包容、自由的大學品格。
校訓
精勤博學學以致用精勤,意思是精專、專心、勤奮、勤勉。《后漢書·馮勤傳》:“以圖議軍糧,在事精勤,遂見親識。”唐·韓愈《進學解》有言:“業精于勤,荒于嬉”。“精”字強調探究、精專、專注、深湛、嚴密。“勤”字強調勤勉、勤奮。博學,意思是廣泛地學習,并且有博大包容的眼光與胸懷。《禮記·中庸》:“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學以致用,意思是為了實際應用而學習。《論語》中提到:“學而時習之”“傳不習乎”,這里的“習”字,含有踐履的意思;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提出知行合一,強調不但要“認識”,還要“實踐”。明末清初顧炎武提出了“經世致用”的思想,強調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些思想都傳達著學用結合、學以致用的思想。
校風
創新融合進取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是產學融合共育人才的一個范本,融合的思想貫穿于學校發展的整個過程。融合的內涵,意在讓大學、社會、產業充分地融合互動。融合也是學校對于校內和校外不同思想、不同文化、不同個性的取其精華的過程。融合鼓勵求同存異、兼容并包、融會貫通,倡導“和而不同”的大學之風。融合的理念使學院的視野更加廣闊,使學院的胸懷更加博大,使學院的精神更加豐富,使學院的文化更具有聚合力。
學風
善思善學善用
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希望廣大學生將“善思、善學、善用”內化成一種精神、一種方法、一種習慣,擔當起大學生所承擔的使命責任,實現大連東軟信息學院培養“實用化、國際化、個性化”IT人才的目標,豐富和彰顯學校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
學院每年組織“東軟之聲主持人大賽“、“格致杯”演講比賽、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暑期社會實踐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