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鵝啄毛原因和防治,鵝會不會啄人
1、原因:育雛舍內(nèi)的光照、濕度、溫度不適,養(yǎng)殖密度過大,營養(yǎng)缺乏,通風條件較差均有可能引起鵝啄毛。2、防治:保證育雛舍內(nèi)的溫度、濕度、光照條件適宜,合理調(diào)整飼養(yǎng)密度,加強育雛舍的通風透氣,及時檢查日常飼料配比,了解雛鵝所缺乏的營養(yǎng)元素,然后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調(diào)整。
一、鵝啄毛原因和防治
1、原因
(1)鵝喜水怕潮,當環(huán)境濕度較大的時候,會導致雛鵝躁動不安,互相啄毛。
(2)養(yǎng)殖密度過大,散熱受阻,從而導致雛鵝躁動不安。
(3)光照強度過大,刺激到雛鵝的腦垂體,使其興奮不已,躁動不安,啄毛。
(4)營養(yǎng)缺乏(尤其是缺乏硫胺素),氨基酸不平衡所致。
(5)育雛舍通風條件較差,舍內(nèi)空氣不新鮮。
(6)某只雛鵝的顏色與其他雛鵝的顏色不相同,導致其他的雛鵝對其發(fā)起攻擊。
2、防治方法
(1)控制好育雛舍內(nèi)的濕度和溫度。1-5日齡,適宜溫度為26-28℃,適宜相對濕度為60-65%。6-10日齡,適宜溫度為24-26℃,適宜相對濕度為65%。11-15日齡,適宜溫度為22-24℃,適宜相對濕度為65-70%。16-20日齡,適宜溫度為20-22℃,適宜相對濕度為70%。
(2)合理調(diào)整養(yǎng)殖密度。1-5日齡,每平方米飼養(yǎng)20-25只。6-10日齡,每平方米飼養(yǎng)15-20只。11-15日齡,每平方米飼養(yǎng)12-15只。15日齡以后,每平方米飼養(yǎng)8-10只。
(3)及時檢查日常飼料配比,了解雛鵝所缺的營養(yǎng)元素,然后根據(jù)具體情況進行調(diào)整,冬季的時候,可以補充青綠飼料或復合維生素B(每kg飼料添加2-5mg)。
(4)加強育雛舍的通風條件,防止育雛舍內(nèi)的有害氣體濃度過高。
(5)如果雛鵝群中的某只雛鵝不合群,可以單獨進行飼養(yǎng)。
(6)在雛鵝出生后不久,對雛鵝進行斷喙處理。
二、鵝會不會啄人
1、鵝的領(lǐng)地意識非常強,聽覺十分敏銳,警惕性非常高,并且性情勇猛好斗,一旦人類誤闖入其領(lǐng)地或靠近,鵝就會伸長脖子,發(fā)起進攻。
2、鵝不怕人,甚至敢對人類發(fā)起進攻,是因為鵝的眼睛晶體結(jié)構(gòu)是凸透鏡,從它們的角度來看,人類的體型比它們要小,因此鵝敢于啄人。
二、鵝為什么會追人,而且還啄人。
鵝為何追人并啄人?這背后的原因頗為有趣。在鵝的眼中,世界似乎被縮小了,它們覺得人類比自己還要小。鵝對人類沒有恐懼感,反而會主動攻擊,試圖通過這種方式來嚇唬人。這種行為往往適得其反,常常引來人類的反擊。
這一現(xiàn)象可以從鵝的生理構(gòu)造和心理特征來解釋。鵝的眼睛具有一定的折射作用,使得它們看到的世界比實際要小。這種視覺偏差讓鵝誤以為人類比自己強大,從而產(chǎn)生攻擊行為。而相比之下,牛的眼睛則具有放大效果,使它們看到的人類顯得高大威猛,因此牛通常對人類表現(xiàn)出順從。
《牛和鵝》這篇文章通過描述作者在回家途中被鵝追趕的經(jīng)歷,生動展現(xiàn)了鵝的神氣十足和膽大妄為。作者細膩地刻畫了人物的語言、動作和神態(tài),以及鵝的動作,使得這一場景栩栩如生地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文章最后通過金奎叔的話,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結(jié)果也會不同。
鵝的這種行為并非無理取鬧,而是源于它們獨特的視覺系統(tǒng)和心理特征。了解這一點,我們或許能夠更好地理解鵝的行為,并學會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周圍的事物,從而獲得更全面的認識。
三、兔子蹬鷹什么意思
一只老鷹在低空打了個盤旋,斜著身子,向野兔俯沖下來。老鷹張開爪子去抓野兔的脖子。眼看就要抓住了,野兔敏捷地往旁邊一跳,躲開了。
它并不逃走,反而逆著老鷹跳過去,跳得比老鷹還高。老鷹盯著野兔不放,扇動著有力的翅膀朝野兔身上打去。
忽然,野兔不動了,四腳朝天躺在地上。那只老鷹猛撲到野兔身上,要啄它的眼睛。突然,野兔彈出后腿,重重地踢老鷹的肚子,一連幾下,踢得老鷹撲棱著翅膀,一頭栽倒在地上。
原來野兔用巧計踢死了老鷹。再看那只野兔,它一轉(zhuǎn)身爬了起來,抖了抖毛,警惕地向四周望了望,飛快地跑了。
這就是兔子蹬鷹。
后來,人們用兔子蹬鷹來形容一個人或者一件事以守為攻,反敗為勝,也可以形容一個人不畏艱難,沉著,以弱勝強,有氣概。
擴展資料:
歷史上兔子蹬鷹的戰(zhàn)役:
一、赤壁之戰(zhàn)
雙方兵力:曹操:20多萬;周瑜:5萬。
赤壁之戰(zhàn),是指東漢末年,孫權(quán)、劉備聯(lián)軍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chǔ)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zhàn)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zhàn)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zhàn)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
二、合肥之戰(zhàn)
雙方兵力:張遼:七千;東吳軍隊:10萬。
合肥之戰(zhàn)是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孫軍與曹軍以合肥為目標的爭奪戰(zhàn)。合肥是曹操命劉馥建設(shè)的一座東南方重要、繁榮的城市(后再增筑,命為合肥新城),而其主要作用是抵抗敵人的寨壘,所以守備能力對曹軍極為重要;而東吳若要北伐,合肥是其中一個障礙點及補給點,所以雙方于208年至253年在此地爆發(fā)過五次較大型的沖突,不過數(shù)次也未有勝負。
合肥之戰(zhàn),可謂張遼巔峰之戰(zhàn)。這一戰(zhàn),張遼不僅功勞重大,他的才能也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他的勇猛,他的果敢都無一不得到充分展現(xiàn)。
三、官渡之戰(zhàn)
雙方兵力:曹操:兩萬;袁紹:十余萬。
官渡之戰(zhàn)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quán)的轉(zhuǎn)折點,官渡一戰(zhàn)之后,曹操終于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chǔ)。曹操在戰(zhàn)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zhuǎn)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官渡之戰(zhàn),經(jīng)過一年多的對峙,以曹操的全面勝利而告結(jié)束。曹操以兩萬左右的兵力,出奇制勝,擊破袁軍十萬。
這個戰(zhàn)例成為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型戰(zhàn)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氣,寫下了他軍事生涯最輝煌的一頁。
四、巨鹿之戰(zhàn)
巨鹿之戰(zhàn),是秦末大起義中,項羽率領(lǐng)數(shù)萬楚軍(后期各諸侯義軍也參戰(zhàn)),同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在巨鹿進行的一場重大決戰(zhàn)性戰(zhàn)役。
項羽破釜沉舟,以大無畏精神在各諸侯軍畏縮不進時率先猛攻秦軍,帶動諸侯義軍一起最終全殲王離軍,并于數(shù)月后迫使另二十萬章邯秦軍投降。從此項羽確立了在各路義軍中的領(lǐng)導地位。經(jīng)此一戰(zhàn),秦朝主力盡喪,名存實亡。
四、中國寓言故事大全
1、刻舟求劍(選自《呂氏春秋·察今》)
有一位楚國人喜愛劍術(shù),總是隨身佩帶一把寶劍。一天,他搭乘一條渡船過江。他立在船舷邊,江兩岸景色令人目不暇接。船行至江中,陶醉于美景的他不小心,讓那把寶劍滑落到江里去了。
只見他緊盯著劍掉下去的地方發(fā)呆。旁人勸他趕緊跳下江去打撈,這位楚國人卻笑著搖搖頭.他眼前浮現(xiàn)出樵夫刻記號的一幕。接著便鎮(zhèn)定地說:“別慌張!我自有妙法。”
只見他用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一道深深的記號,并且自言自語道:“我的劍就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船繼續(xù)前行,待船家停船時,這位楚人站起身,面對驚訝的目光,從容不迫地脫了衣服,從船舷邊所刻記號處跳人水中。
他在水中撈來撈去,怎么也撈不到那把劍,于是浮出水面撫摸著船邊的記號,如夢游般喃喃著:“我的劍明明是從這兒掉下去的,怎么找不到了呢?”
寓意: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不能憑主觀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條。情況變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手段也要隨之變化,否則就會失敗。告誡人們不能片面、靜止、狹隘地看待問題。
2、畫蛇添足(選自《戰(zhàn)國策·齊策二》)
古時候,楚國有一家人,祭完祖之后,準備將祭祀用的一壺酒,賞給幫忙辦事的人喝。幫忙辦事的人很多,這壺酒如果大家都喝是不夠的,若是讓一個人喝,那能喝得有余。這一壺酒到底怎么分呢?
大家都安靜下來,這時有人建議:每個人在地上畫一條蛇,誰畫得快,就把這壺酒歸他喝。大家都認為這個方法好,都同意這樣做。于是,在地上畫起蛇來。
有個人畫得很快,一轉(zhuǎn)眼最先畫他就端起酒壺要喝酒。但是他回頭看看別人,還都沒有畫好呢。
心里想:他們畫得真慢。他洋洋得意地說:“你們畫得好慢啊!我再給蛇畫幾只腳也不算晚呢!”于是,他便左手提著酒壺,右手給蛇畫起腳來。
正在他一邊給蛇畫腳,一邊說話的時候,另外一個人已經(jīng)畫好了。那個人馬上把酒壺從他手里奪過去,說:"你見過蛇嗎?蛇是沒有腳的,你為什么要給它添上腳呢?所以第一個畫好蛇的人不是你,而是我了!"
那個人說罷就仰起頭來,咕咚咕咚把酒喝下去了。
寓意:做事不可多此一舉,否則有時還會失去一些東西,得不償失,弄巧成拙。
3、農(nóng)夫和蛇(選自《伊索寓言》)
在一個寒冷的冬天,趕集完回家的農(nóng)夫在路邊發(fā)現(xiàn)了一條凍僵了的蛇。他很可憐蛇,就把它放在懷里。
當他身上的熱氣把蛇溫暖以后,蛇很快蘇醒了,露出了殘忍的本性,給了農(nóng)夫致命的傷害——咬了農(nóng)夫一口。農(nóng)夫臨死之前說:“我竟然救了一條可憐的毒蛇,就應(yīng)該受到這種報應(yīng)啊!”
這個故事是說,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
4、烏鴉與狐貍(選自《克雷洛夫寓言》)
森林里有棵好大好大的樹,樹上住著烏鴉。樹下有個洞,洞里住著一只狐貍。一天,烏鴉叼來一塊肉,站在樹上休息,被狐貍看到了。狐貍饞涎欲滴,很想從烏鴉嘴里得到那塊肉。
由于烏鴉在樹枝上嘴里叼著肉,狐貍沒有辦法在樹下得到。對肉的垂涎三尺又使狐貍不肯輕易放棄。它眼珠一轉(zhuǎn)說:“親愛的烏鴉,您好嗎?”烏鴉沒有回答。
狐貍只好賠著笑臉又說:“親愛的烏鴉,您的孩子好嗎?”烏鴉看了狐貍一眼,還是沒有回答。
狐貍搖搖尾巴,第三次說話了:“親愛的烏鴉,您的羽毛真漂亮,麻雀比起您來,就差遠了。您的嗓子真好,誰都愛聽您唱歌,您就唱幾句吧?“
烏鴉聽了非常得意:說我嗓子好,愛聽我唱歌的唯獨只有你狐貍,就高興地唱了起來。剛一張嘴,肉就從嘴里掉了下去。狐貍叼起肉就鉆到洞里去了,只留下烏鴉在那里“歌唱”。
寓意:遇到別人的阿諛奉承,花言巧語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冷靜地思考,不要輕易相信,不可盲目行動。否則吃虧上當,中別人圈套,后悔莫及。
5、揠苗助長(選自《孟子·公孫丑上》)
古時候有個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的快點,天天到田邊去看。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也沒有長高。
他就在田邊焦急的轉(zhuǎn)來轉(zhuǎn)去,自言自語的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一天,他終于想到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當他回到家里時,一邊喘氣一邊對兒子說:“可把我累壞了,力氣沒白費,禾苗都長了一大截。”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發(fā)現(xiàn)禾苗都枯死了。
寓意:違背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急于求成、結(jié)果會適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