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十大最難彈的鋼琴曲(名字+原創)
馬克西姆的《野蜂飛舞》【排名第一: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表現了最堅毅的俄羅斯精神與最強大的生命力,而作曲家本人的人格力量,也在這部作品中也得到最充分的展示:“拉赫瑪尼諾夫是用鋼鐵和莧金鑄成的,鋼鐵是他的手臂,黃金是他的心靈。”這正是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最珍貴之處。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曾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比喻其龐大與沉重。一位著名的音樂學者也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于“鏟十噸煤”,其難度可見一斑。澳大利亞的音樂家傳記影片《閃亮的風采》描寫過鋼琴家因演奏“拉三”而導致精神崩潰,我們可以籍此想象出“拉三”所具有的情感震撼力!拉赫瑪尼諾夫說,能把這首鋼琴協奏曲演繹好的只有霍洛維茨。
【排名第2:麥可斐尼西的《EnglishCountry-Tunes》】英國作曲家麥可斐尼西在三十多年前創作出來的“EnglishCountry-Tunes”鋼琴曲。這首號稱是全世界最難演奏的鋼琴曲,琴譜上有時一個小節里就擠進三百個音符,彈奏的時候手指頭和手肘都要用......俄羅斯女鋼琴家絲羅克蘭德曾在日本首度演奏這首曲目。
【排名第3:普羅科菲耶夫第2鋼琴協奏曲】普羅科菲耶夫第二鋼琴協奏曲,G小調,OP.16,作于1913年,因當時同班好友斯密特霍夫自殺,故此曲呈獻給斯密特霍夫,因原譜丟失,普羅科菲耶大1923年憑記憶再整理而成。此曲1913年8月23日由普羅科菲耶夫主奏而首演。首演時,因為一直是節奏的激烈敲擊與不協和弦的連續,曾遭許多人退席謾罵。多數報道稱:“這種未來的音樂,送給魔鬼去吧。我們是來享樂的,我家的貓也會彈這種音樂。”而當時賈吉列夫正是聽完此曲而邀請普羅科菲耶夫為他創作舞劇音樂,批評家卡拉蒂吉(Viatcheslav Karatygin,1875—1925)則稱:“我確信10年后,聽眾會給這位年輕作曲家的天賦,報以相當的掌聲來為昨日冒失的嘲笑贖罪。”此曲共4個樂章:第一樂章:小行板,G小調,奏鳴曲型的自由形式。呈示部以弦樂撥奏和單簧管2小節序奏作引導,鋼琴左手彈分散和弦,右手出現充滿憂愁的第一主題。主題在木管與鋼琴間一來一往后,移至快速音群。第二主題為小快板,鋼琴彈出第二主題后,不斷展開華麗的音型。移至長笛與雙簧管、長笛與單簧管后,稍慢一點,以樂隊合奏結束呈示部。發展部以鋼琴在大提琴震音背景上展開第一主題華麗發展始,以快速達到高潮,平靜之后再現部鋼琴一出現第一主題立即結束。第二樂章:諧謔曲,活潑地,D小調,三段體,為快速進行的托卡它型樂章。第一段一開始就以強烈的鋼琴主題為中心,弦樂撥奏,管樂作滑稽音型夾在中間。中段是伴奏的樂隊不斷奏躍動性樂念,鋼琴不斷繼續托卡它音型。第三樂章:間奏曲,溫和的快板,三段體。第一段以樂隊沉重步伐似的序奏始,鋼琴進入作華麗發展。中段小提琴撥奏出明確主題并加以發展,鋼琴一再奏滑奏音型,樂隊與之互為糾纏,構成優美的音色效果。第三段把第一段要素作各種不同變化。第四樂章:熱情奔放的快板,G小調,A—B—C—B—A結構。A以鋼琴與長笛呈示自由奔放的旋律始,鋼琴以敲擊手法進入,與弦樂撥奏形成對比。B速度轉慢,鋼琴敲出一半和弦后,單簧管、低音管、大提琴奏出平易的俄羅斯風格的D小調旋律,鋼琴繼承后再交給低音管、雙簧管,圓號又以逆行。C速度轉快而進入快板,長笛與弦樂撥奏造成音型交疊,樂隊咆哮和鋼琴和弦構成高潮。平靜后,在沉重的和弦后,鋼琴獨奏華彩,B段要素再現,到行板趨于平靜,又變成快速音群,鋼琴冥想性獨奏。然后樂隊形成尖銳的音響,回到熱情奔放的快板A段曲趣,最后進入C段要素構成的短小終結部而結束。
【排名第4:李斯特《唐璜的回憶》】李斯特根據莫扎特歌劇《唐璜》改編的鋼琴曲《唐璜的回憶》是李斯特眾多改編曲中的精粹,技術之艱深,場面之宏大,在原作的豐富表情上制造出驚人的氣勢。莫扎特的歌劇《唐璜》本來長約兩個半小時,被李斯特改編后,成了簡短的鋼琴曲。鋼琴曲沒有刪除歌劇中的一個音符,整首曲子無論是節奏還是技巧,都是難度非常高的。《唐璜的回憶》被稱為是最難的鋼琴曲之一,鮮少有人彈奏。
世界上最難的鋼琴曲是什么
1、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三鋼琴協奏曲
拉赫瑪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家,在紐約首演時,將他的協奏曲昵稱為“大象的作品”,將其與它的大小和重量進行了比較。一位著名的音樂學者曾經將演奏“拉桑”的體力勞動描述為“鏟十噸煤”,其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2、普羅科菲耶夫G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
原作于1913年提交給施密霍夫,因為當時他的同學施密霍夫自殺了。prokofiev在1923年將它從記憶中重新排列,因為原來的樂譜丟失了。
3、李斯特的“西班牙走私者”幻想回旋曲
它制作于1836年,完美地展示了李斯特無拘無束的青春。由于難度很大,俄羅斯鋼琴家瓦倫蒂娜將其描述為他演奏過的最難的鋼琴作品。
鋼琴曲是指用鋼琴彈奏的樂曲,有時還配以其它的樂器同時演奏。
在歐洲,大約14——18世紀之間,曾流行過兩種鍵盤樂器,一種叫擊弦鍵琴,一種叫撥弦鍵琴(又稱大鍵琴、羽管鍵琴)。共88個琴鍵。這兩種樂器都因被認為是鋼琴的前身而被我們稱為古鋼琴。許多作曲家都為古鋼琴作曲,這時的曲子就是最早的鋼琴曲。例如巴赫、享德爾和斯卡拉蒂的鋼琴曲,都是為古鋼琴的。
請問一個關于鋼琴的電影名
我感覺是這部電影
閃亮的風采電影-"Shine"
◎中文名閃亮的風采
◎片名 Shine
◎年代 1997
◎國家澳大利亞
◎類別劇情/愛情/音樂
◎語言英語
◎字幕無字幕
◎IMDB評分 7.5/10(13,380 votes)
◎IMDB鏈接
◎文件格式 XviD+ MP3
◎視頻尺寸 704X304
◎文件大小 2CD 2 x 49 x 15MB
◎片長 105 Min
◎導演斯科特·希克斯 Scott Hicks
◎編劇斯科特·希克斯 Jan Sardi
◎制片人 Jane Scott
◎原創音樂 David Hirschfelder
◎改編音樂 Ludwig van Beethoven
Frédéric Chopin
Franz Liszt
Sergei Rachmaninov
Nikolai Rimsky-Korsakov
Robert Schumann
Antonio Vivaldi
Niccolò Paganini
◎演員表喬弗瑞·拉什 Geoffrey Rush.... David as an Adult
Justin Braine.... Tony
Sonia Todd.... Sylvia
Chris Haywood.... Sam
Alex Rafalowicz.... David as a Child
Gordon Poole.... Eisteddfod Presenter
阿明·繆勒-斯塔爾 Armin Mueller-Stahl.... Peter
尼古拉斯·貝爾 Nicholas Bell.... Ben Rosen
Danielle Cox.... Suzie as a child
Rebecca Gooden.... Margaret
Marta Kaczmarek.... Rachel
John Cousins.... Jim Minogue
諾亞·泰勒 Noah Taylor.... David as an Adolescent
Paul Linkson.... State Champion Announcer
Randall Berger.... Isaac Stern
◎影片簡介
50年代時,少年戴維就已顯露鋼琴家的才華,她的父親彼得更是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時時督促他勤學苦練。戴維的琴藝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之后,接到赴美學習的邀請,但彼得不放他走。后來,戴維又得到赴英美學習的邀請,但彼得不放他走。后來,戴維又得到赴英深造的獎學金,帶著父親“永遠不許回家”的禁令離開了澳大利亞。在皇家音樂學院,他師從塞西爾教授,并繼續與作家曾里查德太太通信,同時廢寢忘食地準備在音樂會上演奏拉赫瑪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由于精神負擔太重,他在演出結束時暈倒,被送進醫院。后來,在妻子吉莉安的鼓勵下,他終于成功地舉辦了音樂會。本片獲1997年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獎。
1996年的澳、英合拍片《Shine(閃亮的風采,鋼琴師)》是一部題材不同、視角新奇、風格迥異的音樂家傳記片。它所講述的并非作曲家,而是鋼琴家——一個富有天分而又刻苦努力的鋼琴家的富于戲劇性的、悲喜交集的一生。戴維·赫爾夫戈特(David Helfgott)確有其人,少年時代是位鋼琴神童。他一生中最大的幸運與不幸,就在于他有一位崇拜音樂、“望子成龍”但卻偏執成狂的父親。影片并未認真向觀眾交待父親彼得作為原籍波蘭的猶太人經歷這種族滅絕大屠殺的背景,我們看到的只是一個愛子如命、求成心切又狂暴專橫、令人畏懼的人。出于害怕“家庭分裂”、失去兒子的心理,他燒掉了戴維靠自己的才華掙得一份美國留學邀請書,強迫他留在悉尼郊區的家里。他最尊崇俄國作曲家拉赫馬尼諾夫,以至于竟不切實際地要求音樂教師羅森先生教小戴維彈奏“偉大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
與以往的音樂家傳記片不同的是,導演斯科特·希克斯(Scott Hicks)在這部根據真人真事拍攝的悲喜劇作品中,運用了音樂史上許多大作曲家的豐富的古典音樂材料。這些素材的選擇首先和戴維·赫爾夫戈特作為一個音樂會鋼琴家的專業經歷相吻合,而有些曲目的出現,則顯示了影片導演和配樂作者戴維·希爾什菲爾德(David Hirschfelder)的創作構思。從鋼琴家在少年時代參加社區音樂比賽起,我們在情節發展過程中先后聽到了蕭邦的《降A大調波羅乃茲舞曲》和《前奏曲》(雨滴);舒曼的鋼琴組曲《童年情景》片段;李斯特的《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和他根據帕格尼尼的《鐘回旋曲》改編的鋼琴曲《鐘》;以及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第九交響曲》等等。作為現實中的鋼琴家和妻子吉蓮的“愛情主題”,維瓦爾迪的經文歌《人間需要真正的和平》(Nulla in Mundo Pax Sincera)被影片作曲家戴維·希爾什菲爾德改編成了由女聲獨唱、撥弦古鋼琴和大提琴交織成的一首三重奏,出現在那組令人難忘的鏡頭中:由于生活在自我封閉的世界里而無法長大、甚至“越活越小”的戴維,陶醉在從耳機傳來的甜美動人、圣潔無瑕的女聲獨唱里。他全身只穿了一件風衣,正在一張繃床上快樂地向著藍天不斷彈跳……
而在影片中,即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的生活中,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是拉赫馬尼諾夫的作品。除了一首升C小調前奏曲之外,就是那部令世界上所有鋼琴演奏者望而生畏的“拉三”了。
“拉三”被父親彼得稱為“世界上最難演奏的作品”是名副其實的。真實生活中的戴維在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教授西里爾·史密斯(Cyril Smith),曾形容演奏一次“拉三”在體力上的付出等于“鏟十噸煤”。1909年11月,拉赫馬尼諾夫本人作為鋼琴獨奏者在紐約首演時,也把自己這首協奏曲戲稱為“大象之作”,以比喻其龐大與沉重。從各方面看來“拉三”都是作曲家的代表作“拉二”(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的延伸,但前者的演奏難度顯然大大超過了后者。影片中英國皇家音樂學院的情節,真實再現了戴維在練習演奏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汗水。這組鏡頭中的畫面與情節、音樂和對白的剪輯,在電影和音樂兩個藝術范圍內同時達到的專業水準給筆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澳大利亞天才的青年演員諾赫·泰勒(Noah Tayler)扮演學生時代的戴維,令人信服地展現了他生命中悲劇色彩最濃的一幕:一名看上去大有希望、如日中天的年輕鋼琴家,內心卻早已潛伏著來自父輩的危機的種子。結果無數個日夜的艱苦努力功虧一簣。就在生活目標即將實現——成功演奏一部高難度音樂作品以證實自己生存價值的最后關頭,他的神經系統崩潰了。音樂會上,隨著“拉三”的突然中斷,鋼琴家戴維·赫爾夫戈特的藝術生涯也不幸中止……
《Shine(閃亮的風采,鋼琴師)》獲得了世界電影界的一致好評。第69屆奧斯卡最佳男演員獲得者、澳大利亞著名演員杰弗里·拉什(Geoffrey Rush)才華橫溢的優秀表演,是影片獲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令觀眾印象最深刻的場景之一,就是他在酒吧里叼著煙蒂,行指如飛地彈奏拉赫馬尼諾夫改編自同行里姆斯基·薩柯夫作品的那首著名的鋼琴小品:《野蜂飛舞》。而影片這一情節之所以令人激動和信服,就在于作為戲劇演員的杰弗里·拉什所擁有的鋼琴演奏技能——他在青少年時代曾學過多年鋼琴。所以在影片主角不同年齡段的3個演員中,只有他是在需要彈琴的場景中自己演奏——不用替身的。盡管出現在影片中的一些專業難度過大的作品象李斯特《升C小調第二匈牙利狂想曲》等等他必須依靠模仿動作和鋼琴家原型——戴維·赫爾夫戈特的配音,但他本人把一首《野蜂飛舞》從頭彈到最后一個音符時表現出的流暢到位和手指觸鍵感覺的專業感,不僅征服了酒吧里的全體客人,也征服了世界上的所有觀眾。
白科里很全,你可以去看看
OK,關于以閃亮之名鋼琴彈奏曲和世界十大最難彈的鋼琴曲(名字+原創)的內容到此結束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