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報國臣之本,惜卒將之宏,不飾文臣過,不滅武將功是什么意思
看看下面的資料,你應該有所了解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宋]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②,夢回吹角連營③。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聲⑤。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⑥,弓如霹靂弦驚⑦。了卻君王天下事⑧,贏得生前身后名??蓱z白發生!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在今山東濟南)人。辛棄疾是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詞人。當時,以辛棄疾為核心曾經出現一大批以抒寫愛國思想為主的豪放詞人。辛棄疾在擴大詞的內容和發展詞的藝術表現手法方面是具有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的。在擴展豪放詞風的在詞壇上又產生過以叫噪怒張代替形象思維的不良風氣。
他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豪放派代表還有蘇東坡。二者并稱“蘇辛”。
[注釋]
①破陣子:詞牌名。題目是《為陣同甫賦壯詞以寄》。
②挑(tiǎo)燈:把油燈的芯挑一下,使它明亮。
③夢回:夢醒。吹角:軍隊中吹號角。連營:連接成片的軍營。
④八百里:指牛。古代有一頭駿牛,名叫“八百里駁(bò)”。麾(huī)下:指部下將士。麾,古代指軍隊的旗幟。炙(zhì):烤熟的肉。
⑤五十弦:古代有一種瑟有五十根弦。詞中泛指軍樂合奏的各種樂器。翻:演奏。塞外聲,反映邊塞征戰的樂曲。
⑥的(dì)盧:一種烈性快馬。相傳三國時劉備被人追趕,騎“的盧”一躍三丈過河,脫離險境。
⑦霹靂(pī lì):響聲巨大的強烈雷電。
⑧了(liǎo)卻:完成。天下事:指收復中原。
9.點兵:檢閱部隊
10.作:如
[譯文]
醉意中把燈撥亮抽出寶劍細看,一夢醒來營房里號角響成一片。官兵們都分到了將軍獎給部下的燒肉,各種樂器齊把邊疆的歌曲演奏。秋高馬肥的季節,戰場正在閱兵。烈馬奔馳好似的盧馬一樣飛快,箭發弦動響聲如同劈雷一般。替君主完成了統一天下的大業,爭取生前后都留下為國立功的勛名??上У氖嵌裎乙寻装l斑斑不能報效朝廷。
【注釋】
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熱烈。詞中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于1188年。當時辛棄疾被免官閑居江西帶湖。布衣陳亮「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剐?、陳兩人才氣相若,抱負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復國的志士,慷慨悲歌的詞人。1188年,辛、陳鵝湖之會議論抗金大事,一時傳為詞壇佳話。這首詞寫于鵝湖之會分手之后。
[內容評析]
滿懷家國之愁,壯志未酬的詞人在友人縱談離去之后,借酒澆愁愁更愁,他撥亮油燈,抽出寶劍,醉眼朦朧中,恍惚回到當年戰斗的情境。嘹亮的號角吹遍了「連營」,廣闊的土地上,戰士們正在分食大塊的烤肉。此時鼓瑟齊鳴,反映邊塞生活的軍樂雄壯震天。原來戰士們正在沙場點兵!在詞人的筆下,看似信手拈來的點兵場面,火熱的戰斗激情卻自然噴涌而出。一個「連」字,透出聲勢之豪壯,軍容之整肅。「八百里」、「五十弦」佳對天成,與「吹角連營」相輔相成,營造了雄渾闊大的意境。
下片以兩個特寫鏡頭開始:駿馬飛快,箭如霹靂,驚心動魄。馬與箭兩個具典型意義的事物,以色彩鮮明的詞語,寫得歷歷如畫。這一切都是為了「了卻」洗雪國恥,恢復中原的「天下事」,是為了施展雄才大略,贏得為國家建功立業的「生前身后名」!讀到此,有聲有色,酣暢淋漓的點兵場面,斬將擎旗的英雄戰士,「了卻君王天下事」的赤膽忠心,無一不躍然紙上,然而一個陡轉——「可憐白發生」!一下從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現實的深淵。全詞至此戛然而止,為讀者留下了無盡的思緒。
這首詞基調雄壯高昂,真不愧為「壯詞」。而結句的悲壯低徊,卻與此形成鮮明對比。更令人感慨與尋思。詞的結構上也不同于一般詞作,上下片語義連貫,過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個頓挫,讀來波瀾起伏,跌宕有致,實為辛棄疾「沉郁頓挫」的典型之作。
[難詞注釋]①陳同甫:陳亮(1143-1194),字同甫,辛棄疾的好友。富有才華,堅持抗金,終生未仕。為南宋豪放詞派的重要詞人。②麾下:指部下。麾,軍旗。炙:烤熟的肉。③的盧:一種烈性快馬。傳說劉備在荊州遭遇危險,騎的盧「一躍三丈」而脫險。
李白有首叫《越中覽古》的詩。詩中寫道:“越王勾踐破吳歸,戰士還家盡錦衣。宮女好花滿春殿,只今惟有鷓鴣飛!”這首七言詩中,有三句寫到越王勾踐的強盛,最后一句才點出越國的衰敗景象,雖然表達的感情顯然不同,但在謀篇布局方面又有相似之處。詞以兩個二、二、二的對句開頭,通過具體、生動的描述,表現了多層情意。第一句,只六個字,卻用三個連續的、富有特征性的動作,塑造了一個壯士的形象,讓讀者從那些動作中去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去想象人物所處的環境,意味無窮。為什么要吃酒,而且吃“醉”?既“醉”之后,為什么不去睡覺,而要“挑燈”?“挑”亮了“燈”,為什么不干別的,偏偏抽出寶劍,映著燈光看了又看?這一連串問題,只要細讀全詞,就可能作出應有的回答,因而不必說明。“此時無聲勝有聲”。用什么樣的“說明”還能比這無言的動作更有力地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呢?
“挑燈”的動作又點出了夜景。那位壯士在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思潮洶涌,無法入睡,只好獨自吃酒。吃“醉”之后,仍然不能平靜,便繼之以“挑燈”,又繼之以“看劍”。翻來覆去,總算睡著了。
而剛一入睡,方才所想的一切,又幻為夢境。“夢”了些什么,也沒有明說,卻迅速地換上新的鏡頭:“夢回吹角連營”。壯士好夢初醒,天已破曉,一個軍營連著一個軍營,響起一片號角聲。這號角聲,多么富有催人勇往無前的力量?。《俏粔咽?,也正好是統領這些軍營的將軍。于是,他一躍而起,全副披掛,要把他“醉里”、“夢里”所想的一切統統變為現實。
三、四兩句,可以不講對仗,詞人也用了偶句。偶句太多,容易顯得呆板;可是在這里恰恰相反。兩個對仗極工、而又極其雄健的句子,突出地表現了雄壯的軍容,表現了將軍及士兵們高昂的戰斗情緒。“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兵士們歡欣鼓舞,飽餐將軍分給的烤牛肉;軍中奏起振奮人心的戰斗樂曲。牛肉一吃完,就排成整齊的隊伍。將軍神采奕奕,意氣昂揚,“沙場秋點兵”。這個“秋”字下得多好!正當“秋高馬壯”的時候,“點兵”出征,預示了戰無不勝的前景。
按譜式,《破陣子》是由句法、平仄、韻腳完全相同的兩“片”構成的。后片的起頭,叫做“過片”,一般的寫法是:既要和前片有聯系,又要“換意”,從而顯示出這是另一段落,形成“嶺斷云連”的境界。
辛棄疾卻往往突破這種限制,《賀新郎·別茂嘉十二弟》如此,這首《破陣子》也是如此?!吧硤銮稂c兵”之后,大氣磅礴,直貫后片“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將軍率領鐵騎,快馬加鞭,神速奔赴前線,弓弦雷鳴,萬箭齊發。雖沒作更多的描寫,但從“的盧馬”的飛馳和“霹靂弦”的巨響中,仿佛看到若干連續出現的畫面:敵人紛紛落馬;殘兵敗將,狼狽潰退;將軍身先士卒,乘勝追殺,一霎時結束了戰斗;凱歌交奏,歡天喜地,旌旗招展。
這是一場反擊戰。那將軍是愛國的,但也是追求功名的。一戰獲勝,功成名就,既“了卻君王天下事”,又“贏得生前身后名”,豈不壯哉!
如果到此為止,那真夠得上“壯詞”。然而在那個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時代,并沒有產生真正“壯詞”的條件,以上所寫,不過是詞人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詞人展開豐富的想象,化身為詞里的將軍,剛攀上理想的高峰,忽然一落千丈,跌回冷酷的現實,沉痛地慨嘆道:“可憐白發生!”白發已生,而收復失地的理想成為泡影。想到自己徒有凌云壯志,而“報國欲無戰場”(借用陸游《隴頭水》詩句),便只能在不眠之夜吃酒,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只能在“夢”中馳逐沙場,快意一時。這處境,的確是“悲哀”的。然而又有誰“可憐”他呢?于是,他寫了這首“壯詞”,寄給處境同樣“可憐”的陳同甫。
同甫是陳亮的字。學者稱為龍川先生。為人才氣豪邁,議論縱橫。自稱能夠“推倒一世之智勇,開拓萬古之心胸”。他先后寫了《中興五論》和《上孝宗皇帝書》,積極主張抗戰,因而遭到投降派的打擊。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天,他到上饒訪辛棄疾,留十日。別后辛棄疾寫《賀新郎》詞寄他,他和了一首;以后又用同一詞牌反復唱和。這首《破陣子》大約也是這一時期寫的。
全詞從意義上看,前九句是一段,十分生動地描繪出一位披肝瀝膽,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將軍的形象,從而表現了詞人的遠大抱負。末一句是一段,以沉痛的慨嘆,抒發了“壯志難酬”的悲憤。壯和悲,理想和現實,形成強烈的反差。從這反差中,可以想到當時南宋朝廷的腐敗無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熱,想到所有愛國志士報國無門的苦悶。由此可見,極其豪放的詞,同時也可以寫得極其含蓄,只不過和婉約派的含蓄不同罷了。
這首詞在聲調方面有一點值得注意?!镀脐囎印飞舷聝善饔袃蓚€六字句,都是平仄互對的,即上句為“仄仄平平仄仄”,下句為“平平仄仄平平”,這就構成了和諧的、舒緩的音節。上下片各有兩個七字句,卻不是平仄互對,而是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就構成了拗怒的、激越的音節。和諧與拗怒,舒緩與激越,形成了矛盾統一。作者很好地運用了這種矛盾統一的聲調,恰當地表現了抒情主人公復雜的心理變化和夢想中的戰斗準備、戰斗進行、戰斗勝利等許多場面的轉換,收到了繪聲繪色、聲情并茂的藝術效果。
這首詞在布局方面也有一點值得注意。“醉里挑燈看劍”一句,突然發端,接踵而來的是聞角夢回、連營分炙、沙場點兵、克敵制勝,有如鷹隼突起,凌空直上。而當翱翔天際之時,陡然下跌,發出了“可憐白發生”的感嘆,使讀者不能不為作者的壯志難酬灑下惋惜憐憫之淚。這種陡然下落,同時也嘎然而止的寫法,如果運用得好,往往因其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產生強烈的藝術效果。
[講解]
辛棄疾20歲時,就在家鄉歷夸(今山東濟南)參加了抗金起義。起義失敗后,他回到南宋,當過許多地方的長官。他安定民生,訓練軍隊,極力主張收復中原,卻遭到排斥打擊。后來,他長期不得任用,閑居近二十年。這首詞,抒寫了他夢寐以求、終生不變的抗敵救國的理想,抒寫了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詞的上片,寫作者閑居家中心情苦悶,只能借酒澆愁;就是在深夜酒醉之時,還一次又一次地撥亮燈火,久久地端詳著曾伴隨自己征戰殺敵的寶劍,渴望著重上前線,揮師北伐。作者帶著這樣的思念和渴望進入夢中。他恍惚覺得天已拂曉,連綿不斷的軍營里響起了一片嘹亮雄壯的號角聲。他把大塊的烤牛肉犒勞將士們,讓他們分享;軍樂隊奏著高亢激越的邊塞戰歌,以助興壯威。在秋風獵獵的戰場上,他檢閱著各路兵馬,準備出征。
詞的下片,緊接著描寫了壯烈的戰斗和勝利的結局:將士們騎駿馬飛奔,快如“的盧”,風馳電掣;拉開強弓萬箭齊發,響如“霹靂”,驚心動魄。敵人崩潰了,徹底失敗了。他率領將士們終于完成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偉業,贏得了生前后不朽的英名。到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意氣昂揚、抱負宏大的忠勇將軍的形象,他“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在詞的作者卻發出一聲長嘆:“可憐白發生!”從感情的高峰猛的跌落下來。那壯闊盛大的軍容,橫戈躍馬的戰斗,以及輝煌勝利,千秋功名,不過全是夢境。在茍安賣國的統治集團的壓制下,作者報國無門,歲月虛度?!翱蓱z白發生”,包含著多少難以訴說的郁悶、焦慮、痛苦和憤怒啊!
從全詞看,壯烈和悲涼、理想和現實,形成了強烈的對照。作者只能在醉里挑燈看劍,在夢中馳騁殺敵,在醒時發出悲嘆。這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民族的悲劇。而作者的一腔忠憤,無論在醒時還是在醉里、夢中都不能忘懷,是他高昂而深沉的愛國之情、獻身之志的生動體現。
該詞是作者失意閑居信州時所作,無前人沙場征戰之苦,而有沙場征戰的熱烈。詞中通過創造雄奇的意境,抒發了殺敵報國、恢復祖國山河、建立功名的壯懷。結句抒發壯志不酬的悲憤心情。
二、孫權手下著名的謀士和武將都有誰呀
三國時期東吳孫權手下
著名謀士:
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四大都督)
著名文臣:
張昭、張纮、顧雍、孫韶、駱統、薛綜、嚴畯、虞翻、濮陽興、諸葛瑾、步騭、程秉、陸績、闞澤、張溫、陸瑁、陸凱、諸葛恪等。
著名武將:
程普、黃蓋、韓當、朱治、呂范、太史慈、甘寧、凌統、周泰、徐盛、蔣欽、丁奉、潘璋、陳武、朱桓、全琮、朱然、孫翊等。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漢末名將,廬江舒縣人。洛陽令周異之子。長壯有姿貌、精音律。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后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于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病逝于巴丘,年僅36歲。
正史上周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杰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魯肅】(172—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人。漢末杰出戰略家、外交家。建安二年,魯肅率部投孫權,為其獻策鼎足江東之戰略規劃,得孫權賞識。建安十三年,曹軍南下,魯肅助周瑜大敗曹軍于赤壁。赤壁戰后,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后,魯肅代周瑜都督職務,后被任命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破皖城后,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后為索荊州而邀關羽。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
【呂蒙】(179—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漢末名將。少時隨孫策為將,以膽氣稱。先后拜封別部司馬、橫野中郎將、廬江太守、左護軍、虎威將軍。魯肅去世后,代守陸口,設計襲取荊州,擊敗名將關羽,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勛殊隆。建安二十四年,呂蒙病死,享年四十二歲。
【陸遜】(183—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吳郡吳縣人。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歷任吳國大都督、上大將軍、丞相。世代為江東大族。章武二年(222年),陸遜在夷陵火燒連營擊敗劉備漢軍,一戰成名。夷陵之戰也成為戰爭史上著名的積極防御的成功戰例。顧雍死后,陸遜任吳國丞相。晚年因支持太子孫和而累受孫權責罰,憂憤而死,享年68歲。
【張昭】(156—236年),字子布,彭城人。政治家、儒學家,三國時期孫吳重臣。孫策時任長史、撫軍中郎將。孫權時任軍師,先拜綏遠將軍,封由拳侯,后拜輔吳將軍、班亞三司,改封婁侯。在《三國志》中張昭排列在吳國所有大臣之首,文武之事皆委于張昭。
【張纮】(153—212年),字子綱,廣陵人。漢末文學家、謀士,和張昭一起合稱“二張”。孫策任吳國侍御史,孫權時任長史,曾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六十歲病逝,孫權為之流涕。
【顧雍】(168—243年),字元嘆,吳郡吳縣人。三國時吳國重臣、政治家。
弱冠即任合肥長,后轉任婁、曲阿、上虞縣長,皆有治績。孫權領會稽太守,以顧雍為丞,行太守事。數年后入孫權幕府為左司馬。后遷大理、奉常,又領尚書令,封陽遂鄉侯。黃武四年遷太常,同年代孫邵為丞相、平尚書事,進封醴陵侯。為相十九年,多有匡弼輔正之詞。赤烏六年去世,謚肅侯?!短茣穼㈩櫽旱劝巳嗽u為“魏晉八君子”。
【孫邵】(163—225年),山東昌樂西人。東漢末年,在北海太守孔融手下任功曹,后孔融投曹,孫邵便隨振武將軍劉繇南下江南,孫權封其為盧江太守。孫權稱吳王后,孫邵成為吳國首任丞相,拜威遠將軍,封陽羨侯。數年后病逝。
【程普】(?—210年),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漢末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他曾跟隨孫堅討伐黃巾、董卓,又助孫策平定江東,后與張昭等人共同輔佐孫權,功勛卓著。以年歲長,被尊為“程公”。
【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人。漢末年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早年為郡吏,后追隨孫堅走南闖北。孫權即位,遷丹楊都尉,官至偏將軍、武陵太守。赤壁之戰以功拜武鋒中郎將。
【韓當】(?—226年),字義公。遼西令支人。三國時期吳國將領。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代,隨從其征伐四方,功勛卓著,對江東基業穩固吳國建立發展立下汗馬功勞。官至昭武將軍、冠軍太守,加都督稱號,封爵石城侯。
【朱治】(156—224年),字君理。丹楊故鄣人。三國時期吳國武將,東吳名將朱然之嗣父。早年隨從孫堅、孫策征伐,又輔助孫權,穩定江東,功勛卓著。孫權拜其為安國將軍,配金印紫綬,徙封毗陵侯。黃武三年卒。
三、求東吳的人物的資料
孫堅,字文臺,吳郡富春人,大概孫武后代,破虜將軍,豫州刺史,烏程侯,后在行峴山偵察,被劉表將軍黃祖軍士射殺。
孫羌,字圣壹,孫堅兄。
孫靜,字幼臺,孫堅季弟,昭義中郎將。
孫策,字伯符,孫堅長子,討逆將軍,吳侯。
孫紹,孫策子,上虞侯。
孫奉,紹子,上虞侯,被吳帝孫皓殺死。
孫權,字仲謀,孫堅次子,大皇帝。
孫登,字子高,權長子,東中郎將。
孫璠,登子。
孫希,登子。
孫英,登次子,吳侯。
孫慮,字子智,登弟,建昌侯,鎮軍大將軍。
孫和,字子孝,慮弟,孫權子,南陽王。
孫皓,字元宗,孫和子,吳國末帝。
孫瑾,孫皓長子,中郎。
孫德,孫皓弟,錢唐侯。
孫謙,孫皓弟,永安侯。
孫霸,字子威,和同母弟,魯王。
孫基,霸子,吳侯。
孫壹,霸子,宛陵候。
孫奮,字子揚,霸弟,孫權子,齊王。
孫祺,孫奮弟,孫權子,都亭侯。
孫纂,孫祺子,都亭侯。
孫休,字子烈,孫權六子,瑯邪王,吳國第三代皇帝。
孫(雨+單),孫休子,豫章王。
孫亮,字子明,孫權少子,吳國第二代皇帝,廢為會稽王。
孫翊,字叔弼,孫堅三子,偏將軍,領丹楊太守,為左右所殺。
孫松,孫翊子,射聲校尉、都鄉侯。
孫匡,字季佐,孫堅四子,孫翊弟。
孫泰,孫匡子,長水校尉。
孫秀,孫泰子,前將軍、夏口督,后被迫去晉。
孫韶,字公禮,孫策賜姓孫,列入家譜,幽州牧、假節,揚威將軍,建德侯。
孫楷,孫韶子,武衛大將軍、臨成侯,后被迫去晉。
孫越,孫韶子,楷弟,右將軍,建德侯。
孫異,孫韶子,楷弟,領軍將軍
孫賁,字伯陽,孫羌子,豫州刺史,都亭侯。
孫鄰,孫賁子,夏口沔中督、威遠將軍,都鄉侯。
孫苗,孫鄰子,都鄉侯。
孫旅,孫鄰子。
孫輔,字國儀,孫賁弟,平南將軍,假節,領交州刺史。
孫興,孫輔子。
孫昭,孫輔子。
孫偉,孫輔子。
孫昕,孫輔子。
孫皓,孫靜長子。
孫綽,孫皓長子。
孫綝,字子通,孫綽子,大將軍,假節,永寧侯。
孫超,孫皓次子,偏將軍。
孫恭,孫皓三子。
孫峻,字子遠,孫恭子,丞相,大將軍,督中外諸軍事、假節,富春侯。
孫瑜,字仲異,孫靜次子,丹楊太守,綏遠將軍。
孫彌,孫瑜子。
孫熙,孫瑜子。
孫耀,孫瑜子。
孫曼,孫瑜子,將軍。
孫纮,孫瑜子。
孫皎,字叔朗,孫靜三子,左部大督。
孫胤,孫皎子,丹楊侯。
孫曦,孫皎子,丹楊侯。
孫咨,孫皎子,羽林督,為滕胤所殺。
孫彌,孫皎子,無難督,為孫峻所害。
孫奐,字季明,孫靜四子,揚威將軍,封沙羨侯。
孫承,孫奐子,昭武中郎將。
孫壹,孫奐子,鎮軍將軍,假節督夏口,后被迫逃魏。
孫封,孫奐子,自殺。
孫謙,孫靜五子。
孫河。
孫桓,字叔武,孫河子,建武將軍,丹徒侯。
孫安,孫旅叔父。
孫熙,孫旅叔父。
孫績,孫旅叔父。
吳景,孫堅舅舅,丹楊太守。
太史慈,字子義,東萊黃人,折沖中郎將。
太史享,太史慈子,越騎校尉。
士燮,字威彥,蒼梧廣信人,左將軍。
士廞,士燮子,武昌太守,因為士徽一事被廢。
士徽,士燮子,自署交址太守,被誅。
士祗,士燮子,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干,士燮子,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頌,士燮子,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壹,士燮二弟,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匡,壹子,中郎將,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黃+有),士燮三弟,因為士徽一事被誅。
士武,士燮四弟。
張昭,字子布,彭城人,二張之一,綏遠將軍,由拳侯。
張承,字仲嗣,張昭長子,衛尉,都鄉侯。
張休,字叔嗣,張昭次子,羽林都督,平三典軍事,揚武將軍,由拳侯。
張奮,張昭弟,平州都督,封樂鄉亭侯。
顧雍,字元嘆,吳郡吳人,丞相,平尚書事,醴陵侯。
顧邵,字孝則,雍長子,豫章太守。
2東吳人物資料
顧譚,字子默,顧邵子,太常,平尚書事。
顧承,字子直,顧邵子,奮威將軍,領京下督。
顧裕,雍次子,醴陵侯。
顧濟,雍少子,騎都尉。
諸葛瑾,字子瑜,瑯邪陽都人,大將軍、左都護,領豫州牧,宣城侯。
諸葛恪,字元遜,瑾長子,大將軍,荊、揚州牧,恪陽都侯。
諸葛竦,恪子。
諸葛融,瑾子,恪弟,奮威將軍。
步騭,字子山,臨淮淮陰人,驃騎將軍,領冀州牧,臨湘侯。
步協,騭子,撫軍將軍,臨湘侯。
步闡,協弟,西陵督,昭武將軍,西亭侯。
步璣,協子,臨湘侯。
步璿,璣弟。
周昭,字恭遠,中書郎。
張纮,字子綱,廣陵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
張玄,纮子,南郡太守、尚書。
張尚,玄子,侍中、中書令。
秦松,字文表,廣陵人。
陳端,字子正,廣陵人。
裴玄,字彥黃,下邳人,太中大夫。
嚴畯,字曼才,彭城人,衛尉。
程秉,字德樞,汝南南頓人,太子太傅。
劉略,劉穎弟,零陵太守。
闞澤,字德潤,會稽山陰人,太子太傅,領中書令。
唐固,丹楊人,尚書仆射。
薛綜,字敬文,沛郡竹邑人,長史,太子少傅。
薛珝,綜子,威南將軍。
薛瑩,字道言,珝弟,綜子,光祿勛,著《新議》。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人,偏將軍,領南郡太守。
周循,瑜子,騎都尉。
周胤,循弟,瑜子,興業都尉,都鄉侯。
周峻,瑜兄子,偏將軍。
周護,峻子。
魯肅,字子敬,臨淮東城人,漢昌太守、橫江將軍。
魯淑,肅子,昭武將軍,假節,夏口督,都亭侯。
呂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左護軍、虎威將軍,南郡太守,孱陵候。
呂霸,蒙子,孱陵候。
呂琮,霸兄,孱陵候。
呂睦,琮弟,孱陵候。
程普,字德謀,右北平土垠人,蕩寇將軍,江夏太守。
程咨,普子,亭候。
黃蓋,字公覆,零陵泉陵人,偏將軍,武鋒中郎將,武陵太守。
黃柄,蓋子,關內侯。
韓當,字義公,遼西令支人,昭武將軍,領冠軍太守,石城侯。
韓綜,當子,石城侯。
蔣欽,字公奕,九江壽春人,湯寇將軍,領濡須督。
蔣壹,欽子,宣城候。
蔣休,欽子。
周泰,字幼平,九江下蔡人,漢中太守、奮威將軍,陵陽侯。
周邵,泰子,裨將軍,陵陽侯。
周承,泰子,陵陽侯。
陳武,字子烈,廬江松滋人,偏將軍。
陳修,武子,校尉,修都亭候。
陳表,字文奧,武庶子,偏將軍,都鄉侯。
陳敖,修子,別部司馬。
陳延,修子,別部司馬。
陳永,修子,將軍。
董襲,字元代,會稽余姚人,威越校尉,偏將軍。
甘寧,字興霸,巴郡臨江人,升城督,折沖將軍。
甘瑰,寧子。
淩操,破賊校尉。
淩統,字公績,吳郡余杭人,操子,偏將軍。
淩烈,統子,烈亭侯。
淩封,統子,烈亭侯。
徐盛,字文響,瑯邪莒人,建武將軍,領廬江太守,都亭候。
徐楷,盛子,都亭候。
潘璋,字文珪,東郡發干人,襄陽太守,右將軍。
丁奉,字承淵,廬江安豐人,大將軍,左右都護,假節,領徐州牧,安豐侯。
丁封,奉弟,后將軍。
朱治,字君理,丹楊故鄣人,扶義將軍,毗陵侯。
朱才,治子,偏將軍,毗陵侯。
朱琬,才子,鎮西將軍,毗陵侯。
朱紀,治子,才弟,校尉領兵。
朱緯,治子,紀弟。
朱萬,治子,紀弟。
朱然,字義封,治姊子,本姓施,后為治繼子,左大司馬、右軍師,當陽侯。
朱績,字公緒,然子,左大司馬,樂鄉督。
呂范,字子衡,汝南細陽人,大司馬,南昌候。
呂先,范長子。
呂據,字世議,范次子,驃騎將軍,平西宮事,南昌候。
朱桓,字休穆,吳郡吳人,前將軍,領青州牧,假節,嘉興侯。
朱異,字季文,桓子,鎮南將軍,大都督,嘉興侯。
朱據,異叔父,驃騎將軍。
虞翻,字仲翔,會稽馀姚人,騎都尉。
虞汜,翻第四子,監軍。
虞忠,汜弟,宜都太守。
陸績,字公紀,吳郡吳人,郁林太守,偏將軍。
3東吳人物資料
陸宏,績長子,會稽南部都尉。
陸睿,績次子,長水校尉。
陸遜,字伯言,吳郡吳人,本名儀,江東大族,丞相,荊州牧,江陵候。
陸延,遜長子。
陸抗,字幼節,遜次子,大司馬、荊州牧,鎮軍大將軍,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諸軍事,治樂鄉,江陵候。
陸晏,抗子,
陸景,抗子,晏弟,裨將軍、夷道監,江陵候。
陸玄,字士仁,抗子,晏弟,偏將軍、中夏督,毗陵侯。
陸機,抗子,晏弟。
陸云,抗子,晏弟。
陸瑁,字子璋,陸遜弟,議郎、曹尚書。
陸喜,瑁子,曹尚書。
陸茍,遜族子弟。
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遜族子,鎮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荊州牧,左丞相,嘉興侯。
陸祎,凱子,陸式從兄,太子中庶子,嘉興侯。
陸胤,字敬宗,凱弟,西陵督,都亭侯。
陸式,胤子,柴桑督、揚武將軍,都亭侯。
張溫,字惠恕,吳郡吳人,輔義中郎將。
張祗,溫弟。
張白,溫弟。
駱統,字公緒,會稽烏傷人,偏將軍,新陽亭侯。
吾粲,字孔休,吳郡烏程人,屯騎校尉、少府,太子太傅。
朱據,字子范,吳都吳人,驃騎將軍,云陽侯。
朱熊,據子,驃騎將軍,云陽侯。
朱損,據子。
謝景,字叔發,南陽宛人,豫章太守。
賀齊,字公苗,會稽山陰人,安東將軍,山陰侯。
賀達,齊子。
賀景,齊弟。
全綜,字子璜,吳郡錢唐人,右大司馬、左軍師,徐州牧,錢唐侯。
全懌,綜子,錢唐侯,降魏。。
全祎,懌兄子,降魏。
全儀,懌兄子,降魏。
全靜,懌兄子,降魏。
呂岱,字定公,廣陵海陵人,上大將軍,都鄉侯。
呂凱,岱子,副軍校尉,都鄉侯。
周魴,字子魚,吳郡陽羨人,裨將軍,關內侯。
周處,魴子,東觀令、無難督。
鐘離牧,字子干,會稽山陰人,漢魯相鐘離意七世孫,前將軍,假節,領武陵太守,秦亭侯。
鐘離袆,牧子,秦亭侯。
潘浚,字承明,武陵漢壽人,奮威將軍,劉陽侯。
潘翥,浚子,劉陽侯。
是儀,字子羽,北海營陵人,本姓氏,偏將軍,都亭侯。
胡綜,字偉則,汝南固始人,右領軍,鄉侯。
吳范,字文則,全稽上虞人,騎都尉,領太史令。
劉敦,字子仁,平原人,軍師。
趙達,河南人,會異術。
滕胤,字承嗣,北海劇人,都下督。
濮陽興,字子元,陳留人,太常,衛將軍、平軍國事,領青州牧,外黃侯。
王蕃,字永元,廬江人,常侍。
王著,蕃弟。
王延,蕃弟。
樓玄,字承先,沛郡蘄人,大司農。
賀邵,字興伯,會稽山陰人,左典軍,中書令,領太子太傅。
韋曜,字弘嗣,吳郡云陽人,太史令。
韋隆,曜子。
華核,字永先,吳郡武進人,中書丞,除陵亭候。
隨春,偏將軍。
戴良,交州刺史。
陳時,交址太守。
宋謙,將領。
鮮于丹,將軍。
吳碩,裨將軍,關內侯。
張梁,裨將軍,關內侯。
饒助,永安人,襄安長。
顏連,無錫人,居巢長。
馬普,濟陰人。